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40)
2023(8937)
2022(7501)
2021(7075)
2020(5949)
2019(13851)
2018(13372)
2017(25423)
2016(13545)
2015(15236)
2014(14994)
2013(15145)
2012(14292)
2011(13308)
2010(13045)
2009(12042)
2008(12013)
2007(10369)
2006(9071)
2005(8405)
作者
(41726)
(35055)
(34813)
(33184)
(22354)
(16968)
(15837)
(13783)
(13330)
(12370)
(12287)
(11713)
(11503)
(11462)
(11372)
(10903)
(10387)
(10209)
(10186)
(10063)
(8848)
(8739)
(8619)
(8035)
(7902)
(7878)
(7708)
(7376)
(7221)
(7184)
学科
(61662)
经济(61595)
管理(34919)
(33499)
方法(30988)
数学(27479)
数学方法(27257)
(26782)
企业(26782)
(22071)
贸易(22060)
(21509)
中国(18576)
(14248)
(13822)
(13275)
(11384)
业经(10690)
(10055)
金融(10055)
(9961)
关系(9960)
(9904)
银行(9869)
(9575)
地方(9252)
农业(8454)
环境(8339)
技术(8087)
(8023)
机构
大学(206524)
学院(200849)
(93737)
经济(92276)
研究(79864)
管理(70595)
理学(61252)
理学院(60479)
中国(60327)
管理学(59314)
管理学院(58980)
科学(48758)
(44684)
(42084)
(40576)
(38839)
研究所(38754)
中心(33623)
财经(33079)
经济学(31478)
业大(31360)
农业(31339)
(30575)
(28887)
北京(28628)
经济学院(28470)
(27597)
财经大学(25181)
科学院(25031)
(24518)
基金
项目(137462)
科学(108147)
基金(104624)
(95472)
国家(94838)
研究(92430)
科学基金(78659)
社会(62089)
社会科(59146)
社会科学(59131)
基金项目(53596)
自然(51983)
自然科(50875)
自然科学(50855)
自然科学基金(50035)
(48365)
资助(45051)
(43437)
教育(41858)
(32360)
编号(32127)
重点(31867)
(29087)
中国(28097)
(28076)
国家社会(28003)
教育部(27418)
科研(27341)
创新(26566)
成果(26422)
期刊
(94857)
经济(94857)
研究(62241)
学报(40492)
中国(38942)
科学(35036)
(34249)
大学(29889)
(29269)
学学(28448)
管理(27210)
农业(23773)
经济研究(18992)
(18694)
(18602)
金融(18602)
财经(17474)
国际(16860)
(15207)
教育(15090)
问题(14018)
(14000)
技术(13579)
世界(13285)
业经(12637)
统计(10384)
业大(10246)
(9954)
技术经济(9521)
(8967)
共检索到3029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戴翔  
本文借鉴BKK(1994)和Abdelhak S.Senhadji(1998)的分析思路,对中国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动态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结果却表明,用于描述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动态关系的经验性规律的"S"曲线并不适用于中国。本文认为,导致"S"曲线在中国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快速而全面地融入以全球生产网络为载体、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价值增值地"和"出口平台",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相互"作用效应已明显减弱。而在两种商品模型中,贸易条件就等于实际汇率,所以本文的研究结论从另一层面说明:汇率不是中国持续性贸易顺差的原因,试图通过人民币升值不是解决中国贸易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亮  吴浜源  
本文基于1980~2011年间的跨国数据,对发达国家贸易条件与贸易收支之间经验性的S曲线假说在发展中国家是否适用进行了检验。然后,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和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统计关联性上,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存在S曲线效应;在实证经验上,贸易条件恶化会导致贸易收支盈余在短暂的下降之后再上升。本文的实证结论与S曲线假说是吻合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长期以来中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与贸易收支顺差持续扩大并存的现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朱钟棣  
1941年根据发达国家情况提出的S-S定理在中国是不是适用,需要检验。根据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各地经济贸易发展程度不同和城乡差别巨大这样两个事实,对贸易与反映中国整体收入分配情况的基尼系数、贸易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贸易与中国城乡收入差别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被解释的三大收入分配关系的确发生了如S-S定理所说的变化,因此,这个定理在中国是适用的。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邓创  吴超  
通过构建包含贸易条件的DSGE模型和SV-TVP-FAVAR模型,依次对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展开理论解析和动态计量检验。研究发现:(1)贸易条件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弹性的高低,当贸易弹性较高时,贸易条件恶化尽管有助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但对消费和投资将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2)货币政策目标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动态传导机制具有重要影响,以价格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缓解贸易条件恶化对消费和投资的“挤出效应”;(3)中国贸易条件恶化对宏观经济主要变量的影响在短期内和中长期内存在明显不同,并且在不同时期也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相比于两次金融危机时期,经济新常态下贸易条件恶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相对较小,并且对消费和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也有所下降。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李晓龙  
跨境电商贸易条件下,国际贸易方式呈现出小批量、多批次、碎片化、高时效性等特征,相应的航空、快递运输也成为这一外贸新模式的主要运输方式。但长期以来,我国贸易商使用空运以及到货合同情形较少,对于D组等适用于空运的到达合同贸易术语不够熟悉,在实践中存在着误用、不会用的问题,影响了外贸业务的正常进行。基于这一情况,本文阐述了在跨境电商平台贸易模式下推广D组贸易术语的背景,探讨了D组贸易术语在空运条件下的适用性问题,通过重点分析典型外贸业务案例,从不同角度探讨了DAT、DAP、DDP等主要D组贸易术语在实践中应用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孔庆峰  陈蔚  
本文以2000、2003、2005年的进出口商品为样本,对其按要素禀赋进行了分类,并直接从要素存量的相对多寡出发确定出在理论上应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最后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衡量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结果显示,无明显证据表明中国的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对外贸易是顺应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的,但中国的出口充分发挥了劳动力充裕这一优势,而对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实施了限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传均  谢卡尼  
文章分析了我国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交换利益和生产专业化利益两方面实证计算,得出静态贸易利益和动态贸易利益的趋势都是在不断减弱。但是价格贸易条件和一国的总体福利之间的趋势有时候并不都是一致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宇峰  邵朝对  
在成本传递和"部门转移效应"基础上,本文构建并检验了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贸易条件的传导路径,同时利用VAR模型模拟了油价冲击的动态影响,最后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是否改变了油价对贸易条件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1)能源密集型产品与整体贸易条件的运动轨迹基本一致,先恶化后改善,最终收敛于0,但不管恶化还是改善,主要取决于外部因素的影响;(2)由于"部门转移"比较弱,非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改善,贸易福利虽有所提高,但仍会导致失业和资本闲置,从而扼杀社会经济长期健康的发展;(3)全球金融危机强化了能源密集型产品与整体贸易条件的运动轨迹,但削弱了国外的"部门转移效应"。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一文  王仁才  
中美贸易是近代中国三大(中英、中日和中美)对外贸易之一。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条件虽然并不完全有利于中国,但也未见明显恶化,甚至在1920年以后直至1936年,中国的贸易条件呈逐步改善的趋势。这与中国同期对外贸易条件日益恶化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可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其贸易条件并非完全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黄满盈  邓晓虹  
本文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和波动情况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1)从1987~2006年,中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整体贸易条件和制成品贸易条件则出现了明显的恶化。(2)对贸易条件波动性分阶段考察的结果表明,在中国加入WTO前后,不管是整体贸易条件还是分类商品贸易条件,其波动性都是显著下降的。(3)中国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是由于低技术产品大的出口份额、中技术产品大的进口份额以及中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均衡所造成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明志  马静  
分析和解决中国当前的贸易收支失衡即巨额的贸易顺差问题是解决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关键所在。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逐渐成为中国贸易收支失衡的决定性因素;从商品结构看,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已成为工业制成品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理论分析表明,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二者的相互影响对中国贸易收支失衡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人民币升值虽然有利于改善中国的贸易收支失衡状况,但与结构变量相比,其改善的程度较弱。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政策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在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结构性问题方面。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鲁晓东  张晋  
汇率与国际收支的短期动态关系一直是理论和经验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从"S曲线"假说的经验性规律出发,分别从贸易总量和双边贸易的角度研究了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与中国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在总量层面上,"S曲线"假说并不适用于中国,但是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额和双边实际有效汇率较好地支持了"S曲线"假说。另外,统计推导和经验研究都表明,"S曲线"假说对于贸易伙伴在中国贸易总额中的份额、贸易收支波动性和双边汇率波动性均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唐宜红  林发勤  
本文通过我国2005年工业普查的企业数据,对Melitz(2003)的异质企业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验证。本研究主要检验企业要素生产率、企业所有制形式、企业所处区域和企业要素比率等因素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率越高越容易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更容易出口。关于企业要素比率的结论是,从整体来看,企业要素比率的作用不确定,这说明了我国出口不再仅仅依赖丰裕的劳动禀赋,出口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分行业的检验结果显示,在一些资本密集性的企业,资本与劳动比率的提高,会显著促进企业的出口,表明我国部分资本密集型企业也具有出口竞争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田东文  王方明  
引力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双边贸易流量的计量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几乎所有的国外研究都将中国视为“前中央计划经济国家”而将其排除在样本的考虑之外。本文通过基本变量的设定构造了一个贸易引力模型,应用实际贸易数据验证了其对包含中国数据在内的样本的适用性,评价了其对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真实贸易状况的解释力。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昭  叶景成  
"贸易条件恶化论"暗含着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这一前提假设,当经济态势转变为需求约束型时,"贸易条件恶化论"已不再适用。在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不存在必然联系,往往是贸易条件恶化而国际贸易利益增加。在运用"贸易条件恶化论"评价一国国际贸易绩效和国际贸易利益时,应当谨慎考察"贸易条件恶化论"赖以成立的经济环境和前提假设与该国经济现实是否相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