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36)
- 2023(12635)
- 2022(10896)
- 2021(10417)
- 2020(8611)
- 2019(20293)
- 2018(20082)
- 2017(38209)
- 2016(20255)
- 2015(23153)
- 2014(22922)
- 2013(22810)
- 2012(20945)
- 2011(19093)
- 2010(18674)
- 2009(17028)
- 2008(16567)
- 2007(13921)
- 2006(12075)
- 2005(10623)
- 学科
- 济(86058)
- 经济(85969)
- 管理(55515)
- 业(52392)
- 企(42183)
- 企业(42183)
- 方法(41513)
- 数学(36259)
- 数学方法(35951)
- 中国(25674)
- 贸(25140)
- 贸易(25127)
- 易(24433)
- 农(21450)
- 财(18908)
- 业经(17532)
- 学(16731)
- 地方(16011)
- 农业(14294)
- 制(13853)
- 环境(13397)
- 和(13074)
- 理论(12907)
- 技术(12657)
- 银(12246)
- 银行(12214)
- 融(11964)
- 金融(11963)
- 行(11724)
- 务(11391)
- 机构
- 大学(294782)
- 学院(290284)
- 济(126974)
- 经济(124704)
- 管理(116798)
- 理学(102260)
- 理学院(101187)
- 研究(100921)
- 管理学(99681)
- 管理学院(99185)
- 中国(74293)
- 京(62518)
- 科学(59925)
- 财(53323)
- 所(49445)
- 研究所(45583)
- 财经(44325)
- 中心(43949)
- 农(42383)
- 业大(41203)
- 经(40717)
- 北京(39939)
- 经济学(39523)
- 江(38248)
- 范(37530)
- 师范(37247)
- 院(36797)
- 经济学院(35906)
- 财经大学(33344)
- 农业(33284)
- 基金
- 项目(203520)
- 科学(160964)
- 基金(150471)
- 研究(150455)
- 家(130863)
- 国家(129857)
- 科学基金(111497)
- 社会(96676)
- 社会科(91783)
- 社会科学(91762)
- 基金项目(79802)
- 省(75539)
- 自然(71316)
- 自然科(69695)
- 自然科学(69681)
- 自然科学基金(68447)
- 教育(68022)
- 划(64471)
- 资助(62169)
- 编号(60107)
- 成果(48454)
- 部(46509)
- 重点(45128)
- 发(43270)
- 创(42213)
- 课题(40764)
- 国家社会(40716)
- 教育部(40364)
- 创新(39370)
- 人文(39010)
- 期刊
- 济(129703)
- 经济(129703)
- 研究(88370)
- 中国(50333)
- 学报(43900)
- 科学(41519)
- 管理(41488)
- 农(37941)
- 财(36895)
- 大学(33593)
- 学学(31480)
- 教育(30175)
- 农业(27487)
- 技术(23257)
- 经济研究(23062)
- 融(22199)
- 金融(22199)
- 财经(21238)
- 贸(19962)
- 业经(19882)
- 问题(18269)
- 经(18217)
- 国际(17220)
- 图书(15144)
- 业(14754)
- 世界(14661)
- 理论(14072)
- 技术经济(13931)
- 科技(13556)
- 现代(12653)
共检索到4154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金昌 刘波 徐蔼婷
文章基于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和修正的最小二乘虚拟变量估计方法克服内生性问题,量化分析了贸易开放的非正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贸易开放是带动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且相对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对非正规就业的带动作用更为明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非正规就业增长中的18.89%~35.41%由贸易开放创造。增加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会阻碍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就业的带动作用,而且相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投资引发的"资本替代劳动"现象更容易产生阻碍作用。尽管目前这种阻碍作用尚未凸现,但长远来看必须处理好两种资本投资与非正规就业之间的关系,警惕其对非正规就业的负面冲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唐俊波
本文首先建立理论模型阐明不同开放环境对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不同影响,厘清贸易开放背景下劳动力从正式部门到非正式部门的过渡过程,得出贸易自由化导致非正式劳动力增加的临界阀值,然后运用脉冲响应方法实证研究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就业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优于其它变量。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贸易开放 非正规就业 理论实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申 何冰
本文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市场管制趋严的背景下,分析贸易开放对中国非正规就业的影响,构建以最低工资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就业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以最低工资标准为门槛的双门槛效应,即当最低工资标准未跨过第一个门槛值或跨越第二个门槛值后,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就业不存在显著的影响;而当最低工资标准位于两个门槛值之间时,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就业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贸易开放促进了非正规就业的发展;进口贸易的
关键词:
贸易开放 非正规就业 最低工资 门槛模型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徐蔼婷 刘波
鉴于理论研究和经验证据无法为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贸易开放与非正规就业规模同步扩张的现象提供一致解释,文章利用2000-2012年省级数据,从全国、区域和时期多个维度就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就业规模的影响进行了实证考察。从全国来看,贸易开放显著扩大了非正规就业规模,并且进口贸易对非正规就业规模的影响大于出口贸易对非正规就业规模的影响。从区域来看,内陆地区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劳动力的引致需求大于沿海地区。金融危机后,进口贸易对非正规就业规模的影响逐步小于出口贸易对非正规就业规模的影响。另外,经济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失业率对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作用也呈现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周申 何冰
本文根据产品层面关税数据构建地区贸易保护程度指标,衡量我国不同省份的贸易开放程度,进而将地区层面指标与CHNS个体数据匹配,利用独立混合横截面数据和logit回归,实证检验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地区效应和动态影响。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提升了我国劳动者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概率,且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深入的地区,个体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概率越大。中国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对非正规就业最显著的提升效应发生在2006—2009年间。贸易自由化对不同户口、不同性别和不同技能个体的非正规就业效应具有异质性,农村、中低技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媛媛
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一直是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在就业人口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本文从非正规就业的定义及测度、贸易自由化对非正规就业规模的影响、贸易自由化对非正规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影响三个方面归纳了相关文献,并进一步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贸易自由化 非正规就业 发展中国家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胡翠 纪珽 陈勇兵
本文主要考察贸易自由化对非正规就业人数在就业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影响。理论上,本文根据有效工资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局部均衡模型,解释贸易自由化对非正规就业比重的影响机制,并预测贸易自由化对非正规就业比重有正向影响。实证上,基于中国居民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的数据,本文从微观个体和宏观地区两个层面对理论预测进行了验证。估计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增加了个人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提高了地区非正规就业的比重,且进口自由化的影响较出口自由化大。以中国2001年加入WTO作为拟自然实验进行倍差法的估计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不仅有利于理解中国非正规就业比重上升的原因,而且也丰富了贸易自由化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
关键词:
贸易自由化 非正规就业 倍差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罗良文
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首要问题,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解决就业问题所依赖的经济高速增长,不能单纯依赖国内的消费与投资,而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贸易深化对经济增长进而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应大力推进贸易深化的发展,通过贸易深化来增加就业总量。
关键词:
贸易深化 就业效应 贸易方式 经济增长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凯杰 刘冰 董丹丹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专利数据,识别了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贸易自由化的非正规就业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增加了个体非正规就业概率,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会强化贸易自由化的非正规就业效应;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可贸易部门、非国有企业的就业个体以及低技能、低收入和女性就业个体影响更大;最低工资标准提升的强化效应主要体现在企业非正规性的集约边际变动,即增加了企业非正规就业规模及比重,提高了个体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最低工资标准变动主要通过成本机制、退出机制和创新机制影响贸易自由化的非正规就业效应,且对低生产率企业的影响更加显著;最低工资标准提升能够弱化贸易自由化对非正规就业的部门再配置效应,强化地区再配置效应;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贸易自由化的非正规就业和正规就业工资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拉大了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距。文章为中国进一步合理制订最低工资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依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似臣
This paper briefly surveys the literature of measures of trade openness and points ou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ed the size of trade openness. Then we estimate the trade intensity in China and adjust it after several selected factors.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nominal trade intensity in China has been larger than its theoretical value, especially for 2001~2003. Reasons for the deviation of 2001~2003 are (1) the lag effect of the accession into WTO; (2) the depreciation of USD and (3) other trade policy and industry policy.
关键词:
贸易开放度 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理论值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孙焱林 李华磊 王春元
本文以贸易开放影响环境污染的"三效应假说"为理论依据,运用修正的GML指数法将2000-2010年中国省级的碳排放分解为经济规模变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和投入产出结构变动三个部分,然后在控制变量内生性、时间趋势等因素的基础上分别对贸易开放进行回归,以检验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发现:贸易开放总体上增大了碳排放,主要源于正的技术效应,其次源于正的规模效应;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为负,但不显著;由于环境规制力度的中外差异,贸易开放通过恶化技术效率与前沿技术水平两种路径引致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从而形成正的技术效应。
关键词:
规模效应 技术效应 结构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朝怡 李原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波谲云诡,分析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及特征,进一步测度中国贸易的外部效应,对于研判和测度国际贸易环境,稳固我国对外贸易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编制了全球贸易流量表(GTFT),其次分析了全球贸易网络特征,最后构建了模拟系统模型(GTFTS-SE)以预测分析外部环境对中国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全球贸易格局呈现“三足鼎立”态势,亚洲、北美、欧洲板块分别形成了以中国、美国、德国为核心的三大贸易圈;第二,中国大陆在全球贸易网络中具有明显优势,出口影响力排在全球首位,进口影响力居于全球第二;第三,通过模拟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影响,发现大多数国家(地区)的贸易均受到较大冲击,但中国贸易仍能维持稳定增长。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华
在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贸易结构的变化通常会对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产业效应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研究贸易结构变化的产业效应具有其必要性,在此背景下,以国内宏观贸易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变化带来的产业效应,旨在优化国内贸易结构,整合国内产业资源,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贸易结构 产业效应 宏观经济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光明 唐宜红 郭东方
中国加工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处于区域非同步转型阶段。表现为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代表的加工贸易转型区内部加工贸易比重下降、一般贸易占比上升;而以中西部人口大省为代表的加工贸易承接区则表现出相反趋势。理论上,贸易方式结构反映了当地制造业生产过程的特点,可能从"清洁效应"与"技术效应"两个渠道影响工业排污强度。以各省区市单位工业产值SO2排放作为排污强度指标,利用200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组实证研究发现,在全国总体及加工贸易承接区子样本范围内,各省区市加工贸易比重与排污强度呈负相关;而加工贸易转型区各省区市加工贸易占比与当地排污强度呈正相关。以各地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业占比替代加工贸易占比的稳健性检验也得出了一致性结论,从而验证了"贸易方式结构——制造业生产特点——排污强度"的逻辑关系。在东部地区成本上涨、国际环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扩大开放可借鉴东部地区从加工贸易入手,并在政府协助下积极完成资金与技术的积累与升级。
关键词:
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 污染排放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爱兰 王智烜 黄梅波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优化对非洲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是"优进优出"的重要内容。在非洲存在大规模非正规经济的现实下,影响中国对非洲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因素有哪些?本文以中国对非洲46个国家2007-2013年的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全面阐释中国对非洲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对非洲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受经济和制度因素的影响。由于非正规经济在中国对非洲出口中的作用差异较大,本文进一步建立面板门限模型检验非正规经济与中国对非洲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对非洲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非正规经济 中非贸易 贸易商品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