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31)
- 2023(10836)
- 2022(9101)
- 2021(8883)
- 2020(7368)
- 2019(17146)
- 2018(16411)
- 2017(31166)
- 2016(16130)
- 2015(17941)
- 2014(17128)
- 2013(16840)
- 2012(15155)
- 2011(13540)
- 2010(12790)
- 2009(11462)
- 2008(10674)
- 2007(8596)
- 2006(7194)
- 2005(6188)
- 学科
- 济(68982)
- 经济(68912)
- 管理(43374)
- 业(42623)
- 方法(34731)
- 数学(31997)
- 企(31807)
- 企业(31807)
- 数学方法(31592)
- 中国(20472)
- 农(20395)
- 财(17155)
- 贸(14411)
- 贸易(14404)
- 农业(14403)
- 易(14159)
- 业经(13841)
- 地方(11568)
- 制(11109)
- 学(10186)
- 务(10157)
- 财务(10124)
- 财务管理(10103)
- 环境(10092)
- 企业财务(9635)
- 银(9554)
- 银行(9550)
- 融(9434)
- 金融(9433)
- 技术(9215)
- 机构
- 大学(217344)
- 学院(214529)
- 济(98974)
- 经济(97472)
- 管理(87425)
- 理学(76929)
- 理学院(76139)
- 管理学(74884)
- 管理学院(74463)
- 研究(72427)
- 中国(56844)
- 京(44648)
- 财(42167)
- 科学(40455)
- 财经(34962)
- 中心(34737)
- 所(32860)
- 经济学(32449)
- 经(32410)
- 农(30693)
- 研究所(30205)
- 经济学院(29476)
- 业大(29354)
- 江(27782)
- 北京(27732)
- 院(27012)
- 范(26775)
- 师范(26556)
- 财经大学(26516)
- 农业(23827)
- 基金
- 项目(156381)
- 科学(126354)
- 基金(119523)
- 研究(115033)
- 家(104005)
- 国家(103219)
- 科学基金(90317)
- 社会(78047)
- 社会科(74333)
- 社会科学(74320)
- 基金项目(62633)
- 自然(56786)
- 省(56273)
- 自然科(55574)
- 自然科学(55562)
- 自然科学基金(54585)
- 教育(52358)
- 划(49003)
- 资助(48705)
- 编号(44550)
- 部(36509)
- 国家社会(34948)
- 重点(34757)
- 成果(34585)
- 发(33089)
- 创(32883)
- 教育部(32172)
- 人文(31034)
- 创新(30909)
- 科研(30429)
共检索到303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宸辰 唐斌斌 刘林平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客观、科学进行扶贫的重要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扶贫开发的三个阶段,确定了592个国家级贫困县。评定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都是需要正视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使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贫困县的评定结果进行检验与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非弱夜间灯光密度的贫困县数超过四成,这一偏误具有地区差异性;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是"老少边"政策因素与领导人"关系上的照顾"产生的交互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潘竟虎 胡艳兴
精准测度并识别贫困地区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意义重大。引入新型夜间灯光数据NPP-VIIRS,借鉴脆弱性—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了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以重庆市各县区为样本,构建了平均夜间灯光指数(ANLI)与多维贫困指数(MPI)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以陕西省各县区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平均相对误差为12.51%。利用检验后的模型,将MPI空间化,识别出848个多维贫困县(区),并与国家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扶贫重点县进行对比。多维贫困县中绝对贫困县数目为254个,相对贫困县数目为543个,有195个县区属于非收入贫困引起的多维贫困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潘竟虎 胡艳兴
精准测度并识别贫困地区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意义重大。引入新型夜间灯光数据NPP-VIIRS,借鉴脆弱性—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了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以重庆市各县区为样本,构建了平均夜间灯光指数(ANLI)与多维贫困指数(MPI)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以陕西省各县区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平均相对误差为12.51%。利用检验后的模型,将MPI空间化,识别出848个多维贫困县(区),并与国家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扶贫重点县进行对比。多维贫困县中绝对贫困县数目为254个,相对贫困县数目为543个,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康宁 陈丰龙 刘修岩
本文采用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来测算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力求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来验证中国经济增长以及GDP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通过对1992—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估计方法下灯光亮度与GDP之间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表明夜间灯光亮度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GDP的替代变量,并用来测算实际经济增长率。根据灯光数据的拟合值以及官方统计的GDP增长率数据,进一步对中国及其各省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各省份,1993—2012年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与官方统计数据都不完全吻合,全国整体低1.02个百分点,东、中、西三大区域均低约1.5—1...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永 刘凯敏
文章通过使用比DMSP-OLS灯光数据更为准确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从更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地级市GDP数据的真实性。首先,从主观层面对华东地区城市灯光数据和GDP数据的散点图、1995年和2013年的灯光数据对比图进行分析,得出GDP和灯光数据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其次以2013—2015年全国29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固定效应分析,得出与主观层面分析一样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灯光数据可以作为GDP的代理变量,进而可用于研究分析GDP数据是否存在水分。通过分析各地级市2013—2015年灯光数据的增长率平均值与GDP增长率平均值差值,得出东、中、西的差值平均值依次0.56%、0.62%、0.72%。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并识别随机收敛俱乐部。研究方法: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测度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并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对地区内经济发展收敛俱乐部进行识别。研究发现:中国总体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而不同地区间交叉重叠的影响极小。东部地区的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西部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省份,它们的经济发展存在向局部均值随机收敛的趋势。研究创新:基于夜间灯光数据重新审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修岩 艾刚
城市郊区化是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城市郊区化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FDI作为各个地方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重要力量,其对中国城市空间的形态塑造作用却被忽视了。文章基于单中心城市模型的理论假设,将FDI因素纳入分析城市郊区化的框架,通过全球夜间灯光数据、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和中国行政区域矢量数据构造了中国城市市辖区层面的郊区化指数和蔓延指数,并利用2003-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面板数据检验了FDI对城市郊区化的影响。研究表明:(1)FDI是促进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关键因素,FDI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我国城市郊区化的水平会相...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并识别随机收敛俱乐部。研究方法: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测度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并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对地区内经济发展收敛俱乐部进行识别。研究发现:中国总体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而不同地区间交叉重叠的影响极小。东部地区的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西部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省份,它们的经济发展存在向局部均值随机收敛的趋势。研究创新:基于夜间灯光数据重新审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与随机收敛特征。研究价值:揭示出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并进一步识别出各地区内经济发展收敛俱乐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琪 袁涛 郑新奇
国内生产总值(GDP)通常以各种统计资料、统计报表为基础进行核算,费时耗财。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测算GDP的新方法。在分析夜间灯光强度与GDP关系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GDP空间化模型,在GIS平台中实现了省级GDP空间化模拟。结果显示,建立的回归模型拟合精度达到0.964,显著性水平低于0.05,通过夜间灯光数据计量省级GDP总量的效率和精度都令人满意,将灯光数据应用于经济分析具有可行性。进一步修正完善模型,将为区域经济研究提供一种新研究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赫胜彬 张靓
结合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生态足迹理论,基于投入产出法提出了一种评价中国区域发展的方法。首先用灯光指数表征区域发展水平,将其作为产出因子;用改进的生产性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区域生态足迹,将其作为投入因子;以此来构建区域发展指数。然后进行区域发展健康程度排名,灯光指数与生态足迹增长率对比分析,及区域发展指数变化规律聚类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上海和北京在区域发展健康程度排名中占据前两位,远高于其他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其发展方式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各省区市的发展状况总体上呈现良好态势,除内蒙古和陕西外,生态足迹的增长率均低于灯光指数的增长率;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区域发展类型可以分为进步型、稳定型和退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乔俊峰 陈荣汾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诠释转移支付结构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然后基于2000—2007年县级面板数据,以1993年国家级贫困县划分的政策实验进行模糊断点回归(Fuzzy RD),研究发现:当带宽为80元时,增加1单位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能分别带动基本公共服务指数增长0.552单位和1.673单位,即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都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但与专项转移支付相比,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影响程度减弱。原因在于,尽管一般性转移支付可以直接增加地方财力,激励公共服务供给,但"支出偏好"和"经济发展逆向激励"会抑制民生性支出增长,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因此,在调整转移支付结构时,应通过优化转移支付目标和资金分配方法来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和约束,使得转移支付的支出激励效应能够有效转化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军卫 汪潇 王秀丽
对河南省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GDP统计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到河南省GDP空间化模型,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生成河南省GDP密度图以及河南省和郑州市GDP密度增长图。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区域GDP密度呈现出明显的从西北部至中部、再从中部至东南部逐步衰减的趋势; GDP密度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县集中在北部、西北部,其中以郑州市周边区域最为突出,中部及偏东南部增长速度较快,豫东及豫南地区增长速度缓慢。夜间灯光数据与GDP统计数据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为区域经济的估算和预测提供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巧俐 王跃
文章用夜间灯光表征经济发展水平,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与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利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的log-t检验,从产业结构视角对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收敛性进行识别,并运用Order 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区域经济收敛性的产业结构因素。研究发现:夜间灯光不仅能有效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对产业结构给出更敏感的表征。研究期间,除北京之外的其余30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收敛至3个俱乐部,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内部出现了分化现象,俱乐部收敛和板块分化趋势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提升是驱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知识创新来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路径。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凯 李荣林
基于2000—2017年间中国对非援助数据,选用非洲国家夜间灯光数据作为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深入探究中国对外援助与非洲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在提取、校正并整合了DMSP-OLS和NPPVIIRS两类灯光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广义可加模型验证了其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结果发现中国援助能够显著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增长,且非洲国家经济增长也会进一步吸引中国援助资金流入,更改样本范围与核心解释变量后上述结论并不会改变。而西方双边与多边对非援助与非洲国家经济增长间并不存在这种正反馈循环。不同流向与来源的中国对非援助与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具有异质性,其中优惠程度更低的OOF类援助、流向社会基础设施的援助以及来自中国政策性银行的援助对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但受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小;而ODA类援助、流向经济基础设施的援助以及来自中国政府机构的援助则正好相反。扩展性分析表明,随着上述互动关系循环累积,使得中国援助对非洲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长期效应。这为拓展中国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的相关研究,进一步优化对非援助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孟禹 蔡之兵 张可云
本文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新城市规模指数,力求以更客观、更综合的视角来度量城市规模,并从空间竞争角度研究城市规模变动。对新城市规模指数的分析表明,一定条件下其能纠正土地和人口总量度量法引起的误差;本文进一步通过构建反映城市规模变动空间竞争的空间计量模型,对引起竞争的"水平方向(横向策略互动)"和"垂直方向(纵向共同反应)"两个来源进行了识别。结果显示:"水平方向"的竞争强度为正,且逐年递增,城市规模空间竞争表现为愈来愈强的模仿性;"垂直方向"的竞争强度也为正,官员晋升体制也能引起城市规模空间效仿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