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27)
- 2023(12631)
- 2022(10453)
- 2021(9777)
- 2020(7948)
- 2019(18074)
- 2018(17420)
- 2017(33236)
- 2016(17786)
- 2015(20029)
- 2014(19838)
- 2013(19780)
- 2012(18625)
- 2011(17147)
- 2010(17252)
- 2009(16600)
- 2008(15893)
- 2007(14047)
- 2006(12544)
- 2005(11851)
- 学科
- 济(73776)
- 经济(73668)
- 管理(53072)
- 业(49494)
- 企(41784)
- 企业(41784)
- 方法(31083)
- 中国(29412)
- 融(28527)
- 金融(28524)
- 数学(27111)
- 数学方法(26854)
- 银(26194)
- 银行(26175)
- 行(25378)
- 财(22813)
- 制(21441)
- 农(18608)
- 贸(17220)
- 贸易(17203)
- 业经(16982)
- 易(16916)
- 学(14916)
- 务(14326)
- 财务(14286)
- 财务管理(14257)
- 体(14123)
- 企业财务(13653)
- 地方(12534)
- 理论(12362)
- 机构
- 大学(262390)
- 学院(255896)
- 济(117954)
- 经济(115814)
- 研究(94135)
- 管理(94074)
- 中国(81426)
- 理学(80196)
- 理学院(79242)
- 管理学(78078)
- 管理学院(77607)
- 财(58128)
- 京(55653)
- 科学(51363)
- 所(46968)
- 财经(45729)
- 中心(43776)
- 研究所(42259)
- 经(41843)
- 经济学(39762)
- 江(37044)
- 农(37019)
- 北京(35981)
- 经济学院(35792)
- 财经大学(34484)
- 院(33303)
- 范(33223)
- 师范(32931)
- 业大(31647)
- 州(29691)
- 基金
- 项目(164107)
- 科学(131523)
- 基金(124457)
- 研究(122058)
- 家(107989)
- 国家(107168)
- 科学基金(91734)
- 社会(82342)
- 社会科(78378)
- 社会科学(78361)
- 基金项目(64487)
- 省(58291)
- 自然(56145)
- 教育(55744)
- 自然科(54899)
- 自然科学(54881)
- 自然科学基金(54002)
- 资助(51251)
- 划(51014)
- 编号(47038)
- 成果(40928)
- 部(39347)
- 重点(37655)
- 国家社会(36114)
- 制(35712)
- 发(34956)
- 教育部(34747)
- 创(34364)
- 中国(33416)
- 课题(32753)
- 期刊
- 济(127655)
- 经济(127655)
- 研究(85904)
- 中国(54343)
- 财(45126)
- 融(44282)
- 金融(44282)
- 学报(37609)
- 管理(37168)
- 科学(36273)
- 农(34078)
- 大学(29695)
- 学学(27533)
- 教育(25205)
- 财经(24158)
- 农业(22053)
- 经济研究(21706)
- 经(20871)
- 技术(18922)
- 贸(16798)
- 问题(16684)
- 业经(16402)
- 国际(16014)
- 世界(14872)
- 理论(12720)
- 业(11923)
- 图书(11744)
- 技术经济(11625)
- 版(11526)
- 现代(11069)
共检索到4058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杰
经济改革以来,中国本土学者对中国货币金融变迁的特殊机理及其制度涵义多有阐发,其中不乏重要的理论发现,这些发现正在成为构建中的制度金融学的重要部分,本文试图对这些理论发现进行力所能及的初步梳理。既有的本土文献大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它们无一例外地由中国货币金融运行相对于西方经典情形的"另类"表现及其形成机理入手,尝试性地探寻深藏其中的特殊制度涵义以及理论价值。本文所涉及本土文献的主要视角与命题包括:中国经济改革中的货币内生机制与"家庭内竞争"因素、改革以来国家负债结构的变化与国家低负债的金融原因、中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颖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分析和说明进行货币政策调整之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如何诱发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导致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的一整套机制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如何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来影响经济的手段和渠道。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货币调控政策,货币当局必须了解和把握货币政策在实体经济中的传导途径。近年来为治理通货紧缩,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甚至出现了政策效应递减。①对此,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纪泓宇
在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货币的供求机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的货币问题产生了三个衍生性的怪象:一是货币供给量非常庞大;二是通货膨胀率非常低;三是中小企业融资利率较高。上述三个怪象的源头是中国特殊的货币供求机制。本文旨在探究中国货币供求机制的特殊性,解释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三大货币"怪象"。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明志
中华世纪坛的钟声迎来了新中国新千年的第一个黎明。在人类跨入新千年的门槛之际,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高质量高速度增长阶段,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呼唤着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方式。继成功地执行了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又执行了一系列旨在防止和抑制?..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旭祥
货币政策正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其能否得以有效实施,取决于它所依赖的传导渠道的内在性质。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现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很难满足市场经济以资金流动来带动资源有效配置的要求,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在于,我国宏观调控正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金融制度与金融结构的变迁导致传导机制的演变;我国当前的金融制度和结构且具有特殊性。要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这些因素来分析。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林毅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这一领域的不断发展,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引起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及转型国家而言,制度变迁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创新更被视作是一国振兴的关键。中国30余年来所取得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引发的制度变迁,国内不少文献均已证明此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肃昌 徐建卫
作为反映宏观经济和货币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货币流通速度是研究货币供求均衡、运行效率以及宏观调控等问题的一个枢纽性变量。文章从趋势判定、测量方法、分析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政策效应等五个方面对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文章认为,深入研究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规律,寻找其与宏观经济的客观联系,对于深化货币研究、完善政策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货币 流通速度 实证研究 文献综述 评价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涤龙
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改革背景;从技术和规模两个方面分析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制度需求,从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现存制度安排、上层决策者的净收益三方面分析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制度供给;最后,分析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制度需求者和供给者。
关键词:
MFS 制度需求 制度供给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制度金融理论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研究框架正日趋成形,本文试图对此领域的若干新进展进行初步梳理。本文发现,在Merton等提出的"功能与结构金融学"框架中,制度金融理论的独特面目渐趋清晰。Stiglitz等通过将一些关键制度因素"内生化"于既有的货币经济分析框架,为长期行进于宏观路径的货币经济学找回了微观(制度)基础,不过,他们并未触及货币经济运行背后的金融权利内涵。所幸Soto发现并强调了货币金融所有权的制度涵义。Borland和Yang则将分工、货币与信贷以及法律、政府等多种因素引入一般均衡模型,揭示了货币的性质以及货币制度演进的深层涵义;而在金融中介理论初步接纳了金融企业家因素之后...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杰
本文的考察发现,在预算约束与金融制度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国内外不少文献已经围绕于此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针对预算约束与金融制度选择的关系,现有文献的理论发现大致包括三个层面:第一,虽然缓解乃至消除软预算约束是任何一种金融体系共同面临的挑战,但软预算约束的消除并非一定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第二,分权的或者集权的金融体制都具有"内生性",因此,至少在理论上无法对其进行孰优孰劣的直观评判,同时也无法在它们之间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移植;第三,金融体系应对预算约束问题的能力要远弱于企业制度,因此,当一个国家面对预算约束问题时,应当首先着手改善微观经济基础的金融需求结构,而不是调整金融供给结...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吴剑飞 王绮
在开放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货币错配是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货币错配的大量积累会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文章探讨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错配形成的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为同样面临着长期货币错配问题的中国提供借鉴,同时探讨中国货币错配问题,最后从汇率制度改革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错配 汇率制度 危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成 郗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从单一信贷指标管制到多样化操作工具组合运用的进程,实现了货币供给从行政计划资金供给管制到灵活宏观金融调控式有机传导系统的转轨,完成了引导国内经济向协调开放经济"两个市场"均衡的转变。伴随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变革,外汇管理体制将深化改革,货币政策生态环境将逐步恢复,在中央银行独立性归位的同时,要优化货币供给的技术性。此外,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提高人民银行在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吴培新
金融系统"过度顺周期性"的潜在特性,以及由信贷结构产品和发起-分销模式,导致市场参与者难以准确评估风险,这是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其在风险承担的积累时期和金融失衡的释放时期对现行货币政策框架的涵义,认为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可以减缓金融失衡的释放而导致的对经济金融的冲击,但难以约束以承担更高风险方式所导致的金融失衡,因而,必须对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做出改进。最后阐述了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启示。
关键词:
次贷危机 形成机理 货币政策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