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83)
2023(9200)
2022(7710)
2021(7484)
2020(6118)
2019(14055)
2018(13760)
2017(26311)
2016(14423)
2015(16157)
2014(16108)
2013(16087)
2012(15328)
2011(14132)
2010(14264)
2009(13243)
2008(13296)
2007(11701)
2006(10627)
2005(10036)
作者
(40409)
(33640)
(33488)
(32466)
(21846)
(16182)
(15259)
(12930)
(12891)
(12363)
(11771)
(11242)
(11092)
(11037)
(10935)
(10470)
(9999)
(9871)
(9831)
(9614)
(8730)
(8266)
(8146)
(7692)
(7666)
(7662)
(7638)
(7350)
(6837)
(6810)
学科
(59771)
经济(59701)
管理(39562)
(37455)
(29093)
企业(29093)
方法(25595)
数学(23283)
数学方法(23011)
中国(20644)
(17106)
(16331)
(15843)
贸易(15833)
(15597)
(14296)
(12505)
银行(12499)
(12117)
业经(11474)
(11366)
(11330)
(11096)
金融(11096)
农业(10575)
地方(9641)
(8918)
(8879)
财务(8856)
财务管理(8839)
机构
大学(206309)
学院(204077)
(96366)
经济(94592)
研究(78118)
管理(75221)
中国(63739)
理学(63311)
理学院(62602)
管理学(61729)
管理学院(61324)
(46618)
(44045)
科学(42732)
(39317)
财经(36095)
中心(35681)
研究所(35298)
(33085)
(31827)
经济学(31494)
(31230)
北京(28860)
经济学院(28314)
(27753)
财经大学(26954)
(26621)
师范(26412)
业大(25435)
农业(24731)
基金
项目(128061)
科学(102375)
基金(96470)
研究(95447)
(84078)
国家(83418)
科学基金(70899)
社会(63399)
社会科(60330)
社会科学(60320)
基金项目(48425)
(45294)
教育(44064)
自然(43759)
自然科(42811)
自然科学(42799)
自然科学基金(42118)
资助(41651)
(40013)
编号(36624)
成果(32090)
(30957)
重点(29080)
(27678)
国家社会(27635)
(27013)
教育部(26966)
中国(26846)
课题(26492)
(26061)
期刊
(106839)
经济(106839)
研究(71121)
中国(43898)
(34764)
(29543)
管理(29414)
(29249)
金融(29249)
学报(29148)
科学(28281)
教育(22766)
大学(22699)
学学(21072)
农业(19768)
经济研究(18952)
财经(18895)
(16397)
技术(15989)
(15448)
业经(14652)
问题(14230)
国际(14147)
世界(12691)
(11015)
技术经济(9886)
统计(9663)
理论(9421)
图书(9028)
(8856)
共检索到328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胡朝举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本质上都是货币现象 ,源于货币政策的扩张性或紧缩性。持续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将对一国实体经济的长期增长造成诸多危害。要避免经济增长过热或过冷 ,出路在于既反通货膨胀 ,亦反通货紧缩 ,为此应实施中立性的货币政策 ,通过前瞻性的微调来熨平经济增长的波峰和波谷 ,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周建松  
一、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新情况及新问题 (一) 日益紧张的货币资金供求态势货币政策的良好实施需要一个较为宽松的经济社会环境,其中比较平衡的资金供求当属重要因素,但我国目前货币资金供求中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各级政府上项目、上速度、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愿望日趋强烈,资金供求矛盾更为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燕  
本轮全球性大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长期持续。美国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作为生产型经济体的中国将产生长期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美国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两个层面的不利冲击,得出了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的压力将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中央银行应谨慎论证和抉择货币政策"币值稳定"目标值:在生产要素价格低估下人民币不宜过快升值,传统的通胀预警指标需要修正和提高;提出了未来货币政策总趋势应该是中性的、应注重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并重等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祁玉清  
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与美国、日本和欧盟相比,2000—2021年中国的M_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偏差的波动性更大;从M_2/GDP看,2000—2022年,中国M_2/GDP的值从1.34增加到2.2,平均值为1.78,明显高于同时期的美国(0.64)、日本(1.63)和欧盟(0.88)。中国货币政策指标相对宽松的原因可能包括:市场生产结构延长、生产的专业化和资本深化,不断叠加的货币政策价格影响的滞后效应,存量资产交易影响等。中国利率走廊区间相对较宽,货币政策的数量型特征较为明显;货币政策在债券市场传导渠道通畅,但实际作用还待提高;银行贷款利率总体对货币政策利率不敏感,存贷差大制约贷款利率下降空间。优化货币政策,需充分认识货币政策的复杂性,尽可能避免对利率的长期扭曲和干扰,统筹考虑货币政策短期效果和长期经济发展演变态势,健全与LPR改革相适应的FTP体系,提高投资对当期利率变化的敏感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雄  蒋中其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认为,固定汇率制下,一国货币政策不影响产出,只影响储备水平的变化;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影响产出。克鲁格曼则提出了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完全稳定与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不可兼得的“三元冲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客观基础,分析了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汤小滨  陶登高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是有效需求不足,为刺激需求增长,自199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7次降息,但一直未收到明显效果,经济增长率继续处于下滑态势。我国经济是否已落入“流动陷井”之中?货币政策是否对我国经济已经失效?文章将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张亦春  许文彬  
入世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面临许多新的变数,但这些变数带来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互相抵消的可能。只要抓住有利时机、采取适当的政策搭配,中央银行完全可以在推进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定华  
通过对中国1984~2005年货币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货币冲击的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因此,中国货币政策选择中,适时、谨慎地采取相机抉择规则的货币政策并采取渐进微调的方式进行操作是中国中央银行的现实选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鄢莉莉  刘鹏  
1.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变量,然而在官定利率政策下,利率难以真正发挥其度量资金价值的功能。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形成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使利率可以真正反映资金成本,从而用市场的手段来更有效地配置资金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戴春霞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中央银行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控制和调节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来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本文通过探讨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货币供应量是内生还是外生,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畅通这三个问题,最终得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的结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范从来  赵永清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进行了检验:一是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货币数量与外汇储备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从外部冲击来判断货币政策是否丧失了自主性;二是对物价、货币数量和利率做基于VAR的误差修正模型(VEC)来分析利率变动是否导致货币数量同向变动、货币数量是否是内生变量,从内部作用机制系统性地来判断货币政策是否丧失了自主性。研究结论显示:从1996年至200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总体上保持了高度的自主性,即使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自1998年以来外汇储备变动是货币数量M1变动的决定性原因,货币政策丧失部分自主性,但VEC模型显示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并没有受到系统性制约。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斌  
本文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的特殊性 ,对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传导效果及扰动因素进行了研究 ,并应用数理统计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胡斌  
本文从金融体制、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目前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传导性失效的三大原因。同时采用比较分析法,给出了优化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