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09)
2023(8150)
2022(6782)
2021(6649)
2020(5416)
2019(12535)
2018(12154)
2017(23419)
2016(12541)
2015(14088)
2014(13769)
2013(13763)
2012(13054)
2011(12028)
2010(11877)
2009(11137)
2008(11179)
2007(9754)
2006(8816)
2005(8144)
作者
(33937)
(28286)
(28029)
(26973)
(18323)
(13426)
(12839)
(10919)
(10901)
(10223)
(9809)
(9315)
(9242)
(9187)
(8955)
(8753)
(8484)
(8249)
(8206)
(7938)
(7165)
(6850)
(6795)
(6479)
(6433)
(6383)
(6235)
(5985)
(5645)
(5551)
学科
(53180)
经济(53132)
管理(37848)
(35508)
(29158)
企业(29158)
方法(23047)
数学(21148)
数学方法(20946)
中国(18117)
(17234)
(15582)
贸易(15573)
(15382)
(14020)
(12350)
(10776)
财务(10755)
(10744)
财务管理(10734)
(10650)
银行(10642)
(10230)
企业财务(10220)
业经(10091)
(9419)
金融(9419)
农业(8533)
及其(8069)
(7929)
机构
大学(177971)
学院(176265)
(88014)
经济(86593)
管理(66932)
研究(66640)
理学(56662)
理学院(56095)
中国(55748)
管理学(55464)
管理学院(55130)
(42276)
(37693)
科学(34276)
(32901)
财经(32895)
(30317)
中心(30064)
研究所(29459)
经济学(29015)
经济学院(26171)
(24996)
北京(24819)
财经大学(24749)
(24464)
(23650)
(21240)
师范(21100)
业大(20327)
(19724)
基金
项目(110699)
科学(89311)
基金(84896)
研究(83532)
(73507)
国家(72967)
科学基金(62779)
社会(56412)
社会科(53786)
社会科学(53779)
基金项目(42639)
自然(38476)
教育(37932)
(37888)
自然科(37649)
自然科学(37641)
自然科学基金(37062)
资助(36815)
(33678)
编号(31918)
(27458)
成果(27232)
国家社会(24954)
重点(24906)
中国(24883)
教育部(24194)
(23748)
人文(22735)
(22647)
(22429)
期刊
(95316)
经济(95316)
研究(61670)
中国(35653)
(32929)
管理(26479)
(25343)
金融(25343)
科学(22462)
(22210)
学报(22121)
大学(17810)
经济研究(17785)
财经(17388)
学学(16726)
教育(15605)
农业(15297)
(15103)
(14815)
国际(13999)
技术(13534)
问题(12611)
业经(12424)
世界(12272)
(9142)
技术经济(8548)
统计(8237)
理论(8078)
现代(7690)
会计(7445)
共检索到281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战明华  卢垚  
针对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争议,本文基于经验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的可能效果进行了考察。利用我国2000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首先采用HP滤波法测算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其次运用三阶段SETAR模型及趋势突变点识别法分别进行两种周期识别,最后采用FAVAR模型对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判断。研究结果发现:一是货币政策对总量产出存在一定程度的跨周期调控效果,但具有较强的状态依赖性;二是货币政策对工业产出不存在跨周期调控效果;三是经济不确定性越强,货币政策跨周期调控效果越差,但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可以增强跨周期调控效果;四是在经济衰退期数量型货币政策相对于价格型货币政策在实现跨周期调控方面更具优势,而在经济高涨期两者都不存在跨周期调控;五是政策预期在跨周期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强化预期是实现跨周期调控的关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邢源源  王雪源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宏观调控内涵更加丰富,货币政策应国家要求需要做好经济跨周期调节工作,维护经济平稳运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采取逆周期调节提振经济,并取得亮眼成绩,但同时也引发一些问题,值得深入分析总结并思考跨周期调节下货币政策需要把握的重点。文章用经济数据对逆周期调节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展现,并反思了逆周期调节存在的问题,认为逆周期调节缺少长期问题的解决方案、本身存在隐患、政策实施的力度与时机难以把控、政策调节不够灵活、工具不够丰富。在跨周期调节背景下,提出需要做好政策设计、守住安全底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加强与相关政策协调配合等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秦宛顺  靳云汇  刘明志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最近一轮经济周期启动于1991年,1993年年中达到顶峰,1993年下半年开始下滑,1995年底至1998年为这一轮周期谷底。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周期而言,这个谷底持续时间较长,达2年多,增长率较高,达8%以上,状似平台,本文称其为高位平台式谷底。这个谷底呈高位平台式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一直宣传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并追求经济“软着陆”,因而拉长了谷底,同时使谷底保持高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晓慧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基本职责。中国人民银行成立60年来,一直以稳定货币、发展经济为己任。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逐渐完善货币政策体系,货币政策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央银行体制的不断完善,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胡斌  
本文从金融体制、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目前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传导性失效的三大原因。同时采用比较分析法,给出了优化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吴金友  
本文首先从经济周期波动角度,分析归纳了中国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四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和成效;其次,再对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波动(以国内生产总值、就业率和物价水平衡量)进行实证分析;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中国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有效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邓创  付蓉  赵珂  
运用GARCH族模型和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度量了中国"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波动性,并在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检验政策波动对经济波动灵敏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TVAR模型实证考察了货币政策波动对调控效果影响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波动对宏观调控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限特征,只有当政策波动性低于门限值时,"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才更为有效;同时,在门限值两侧,"价格型"调控模式均优于"数量型"调控模式。因此,为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前瞻性和灵活性,建议货币当局不仅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并做好其与政策灵敏性之间的微妙权衡,更要加快推动货币政策由"数量型"为主导向"价格型"为主导的转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雪峰  
中国是经济大国,需要货币政策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依据扩展的三角理论框架,构建了货币政策独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和一定程度资本管制的制度架构。文章借助中美货币政策周期的比较,理论解释和事实检验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操作空间,结论是现阶段中国自主利率调控空间或受到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水平高低的影响,保持一定的中美利差或是最优选择,中国人民银行基础货币供应完全具备了自主与独立选择的空间,中美利差和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化下的资本流动不对基础货币供应产生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子荣  白德龙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美经贸关系和金融关系的"辅车相依"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和影响力的日益彰显,中国还只是美国货币政策效应外溢的简单接受者吗?基于此质疑,文章采用边际分析法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否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引发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但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不会显著改善美国对华贸易,却会抑制美国对华直接投资行为。此外,面对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外溢,美国货币政策反应不敏感。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解凤敏  刘传哲  
近期我国中央银行实施的在对利率实行直接管制条件下 ,对货币供应量实行间接调控的双重调控方式 ,是导致我国近期货币政策难以有效实现的深层原因。本文从双重调控方式导致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异常变化入手 ,深入分析了双重调控方式不但干扰了货币政策的正常传导 ,而且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控制能力 ,使得中介目标难以有效实现。提出 :中国当前和今后的货币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和实现预定目标 ,关键的前提就是要改变双重调控方式并用的局面 ,全面实行利率市场化。此外应注意 :( 1)当前形势下不能盲目使用降息 ;( 2 )目前仍须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选择。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董承章  
一、货币政策的几个基本概念根据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涉及到四个层次的经济变量,即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这四个层次的经济变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是指央行的决策者根据政策需要,可以直接确定或改变的经济变...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韩雍  刘生福  
文章探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对于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影响。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分析发现,利率市场化水平越高,货币需求的波动性越大,利率传导渠道的障碍越少,从而货币当局选择价格型调控方式的条件也就越成熟。采用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构建四变量S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考察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对于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对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数量型调控方式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价格型调控相对数量型调控具有时滞短与力度温和等优点;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价格型调控方式的优势将表现得更加突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韩雍  刘生福  
文章探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对于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影响。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分析发现,利率市场化水平越高,货币需求的波动性越大,利率传导渠道的障碍越少,从而货币当局选择价格型调控方式的条件也就越成熟。采用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构建四变量S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考察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对于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对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数量型调控方式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价格型调控相对数量型调控具有时滞短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林勇  李开伟  
文章通过构建包含流动性因素的货币信贷模型,以研究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信贷的动态影响机制,并结合中国的相关季度数据,构建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贷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中国信贷调控的影响与理论模型分析得到的动态影响机制比较一致;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使得债券利率在调控信贷中的作用在2010年后出现失效的现象。建议中国在调控信贷方面还应以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综合手段为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