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75)
- 2023(12607)
- 2022(10363)
- 2021(9628)
- 2020(7868)
- 2019(18180)
- 2018(17486)
- 2017(34416)
- 2016(18311)
- 2015(20786)
- 2014(20302)
- 2013(20322)
- 2012(19481)
- 2011(18052)
- 2010(18190)
- 2009(17216)
- 2008(16756)
- 2007(14775)
- 2006(13409)
- 2005(12500)
- 学科
- 济(104368)
- 经济(104271)
- 管理(51951)
- 业(48130)
- 方法(42236)
- 数学(38953)
- 数学方法(38716)
- 企(37216)
- 企业(37216)
- 中国(26963)
- 农(22687)
- 财(21797)
- 地方(21065)
- 贸(20280)
- 贸易(20270)
- 易(19760)
- 业经(17931)
- 制(16827)
- 融(15743)
- 金融(15743)
- 银(15052)
- 银行(15046)
- 学(14969)
- 农业(14925)
- 行(14577)
- 地方经济(13925)
- 环境(13688)
- 策(12963)
- 体(11941)
- 务(11665)
- 机构
- 大学(275313)
- 学院(271838)
- 济(140640)
- 经济(138473)
- 管理(104122)
- 研究(99000)
- 理学(89399)
- 理学院(88497)
- 管理学(87482)
- 管理学院(86955)
- 中国(78844)
- 财(63711)
- 京(56665)
- 财经(50823)
- 科学(50382)
- 所(48138)
- 经济学(47550)
- 经(46619)
- 中心(44002)
- 研究所(42986)
- 经济学院(42929)
- 江(39083)
- 财经大学(38043)
- 北京(36888)
- 农(35102)
- 院(34904)
- 范(34621)
- 师范(34438)
- 业大(30952)
- 州(30247)
- 基金
- 项目(171126)
- 科学(138860)
- 基金(130813)
- 研究(129735)
- 家(111317)
- 国家(110469)
- 科学基金(96151)
- 社会(90197)
- 社会科(85986)
- 社会科学(85972)
- 基金项目(66538)
- 省(60586)
- 教育(59437)
- 自然(57199)
- 自然科(55965)
- 自然科学(55953)
- 资助(55763)
- 自然科学基金(55078)
- 划(52015)
- 编号(49342)
- 部(41823)
- 成果(41396)
- 国家社会(39535)
- 重点(37885)
- 发(37737)
- 教育部(37536)
- 人文(35999)
- 中国(35130)
- 创(34919)
- 课题(34526)
- 期刊
- 济(155552)
- 经济(155552)
- 研究(94669)
- 中国(51793)
- 财(46467)
- 管理(40060)
- 融(35168)
- 金融(35168)
- 科学(33108)
- 学报(31936)
- 农(31739)
- 经济研究(28183)
- 财经(27459)
- 大学(26569)
- 学学(24893)
- 教育(24477)
- 经(23788)
- 技术(22027)
- 农业(21627)
- 贸(20805)
- 业经(20568)
- 问题(20490)
- 国际(18927)
- 世界(18237)
- 技术经济(15592)
- 统计(15150)
- 策(13140)
- 理论(12338)
- 经济问题(12330)
- 商业(12224)
共检索到4254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洁 许泽想 董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政策溢出效应成为影响经济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以往研究大都基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角度,较少有探索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检验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是否为美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并构建了非线性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对美国宏观经济的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确实对美国宏观经济产生了非线性影响,第一,中国央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美国宏观经济影响幅度较大,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美国宏观经济影响幅度较小;第二,中国货币政策在经济高涨时期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幅度最大,在经济萧条时期的影响幅度次之,在经济平稳时期的影响幅度最小;第三,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美国产出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小,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程度适中;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对美国产出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小,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程度适中。
关键词:
中国货币政策 美国经济 非线性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宁 丁一兵
2022年以来,美联储开启新一轮加息,这一政策变动引起了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为全面阐释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利用时变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分位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全面评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研究显示:第一,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通常是在重大事件窗口期产生传递效应,而在常态化时期基本不会产生影响;第二,中国经济增长对美国货币政策变动的反馈较弱,但通货膨胀和跨境资本流动对加息冲击的反馈较为灵敏,因此,应警惕由美联储加息而引发的通货紧缩效应和资本外逃风险;第三,在政策应对层面,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明显的转段特征,早期倾向于采取被动的“顺风而动”型调整以避免较大的经济波动,而随着经济体量逐渐上升,政策调整逐渐转向“以我为主”的主动型调节;第四,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后疫情时期的回升阶段,加息冲击对宏观变量和政策变量的影响较弱,这为“以我为主”型的宏观调控争取了宝贵空间,同时也为经济平稳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政府应理性看待并正确认识现阶段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综合影响,货币政策仍应坚持“以我为主”,为实体经济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并不断扩大自身经济体量,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打造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强化经济发展韧性,最终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邓创 付蓉 赵珂
运用GARCH族模型和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度量了中国"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波动性,并在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检验政策波动对经济波动灵敏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TVAR模型实证考察了货币政策波动对调控效果影响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波动对宏观调控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限特征,只有当政策波动性低于门限值时,"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才更为有效;同时,在门限值两侧,"价格型"调控模式均优于"数量型"调控模式。因此,为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前瞻性和灵活性,建议货币当局不仅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并做好其与政策灵敏性之间的微妙权衡,更要加快推动货币政策由"数量型"为主导向"价格型"为主导的转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邓创 付蓉 徐曼
本文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和GARCH族模型,实证考察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波动性及其原因,并通过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货币政策波动对宏观经济目标变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差异;货币政策波动性较大时,其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溢出效应明显减弱,甚至对宏观经济目标变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不仅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更是新常态下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保障。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子荣 白德龙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美经贸关系和金融关系的"辅车相依"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和影响力的日益彰显,中国还只是美国货币政策效应外溢的简单接受者吗?基于此质疑,文章采用边际分析法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否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引发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但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不会显著改善美国对华贸易,却会抑制美国对华直接投资行为。此外,面对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外溢,美国货币政策反应不敏感。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溢出效应 边际分析法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万晓莉
我国宏观经济过去20年间的一大特征就是高增长、高波动,但1996年后波动性有所减小。本文目的就在于考察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通过构建反映我国利率双轨制以及相应汇率制度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从管制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两个维度,用GMM模型实证估计了1987—2007年间以及1996年前后的反应函数,结果发现其可作为衡量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基准;同时管制利率在1996年以前有放大经济波动的效果,而1996年以后对产出表现出显著的逆周期调控特征,但央行利率调控效果因没有从管制利率有效传导到市场化利率而减弱。此外,我国管制和市场利率都对通胀反应不足,这使得通胀在我国有自我实现的可能。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石建勋 王盼盼
宏观经济时常发生大幅波动,央行通常是在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状态下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本文区分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和波动,着重考察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对宏观经济波动性变化的反应模式。通过拓展传统IS-Phillips经济结构模型,获取宏观经济波动性水平的度量指标,再将其纳入基于泰勒规则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然后从货币政策松紧程度和货币政策操作节奏的稳定性两个维度分析宏观经济波动性变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策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会对宏观经济波动性的变化做出规律性反应,宏观经济波动性的提高,一方面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金全 刘兆波
我们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货币中介目标中的结构性扰动进行分离和识别。我们分别描述和检验了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的信贷规模中介目标和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货币供给中介目标。通过具体检验发现,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具有显著的关联性,货币政策冲击的作用机制和货币政策效应依赖经济周期的具体阶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变是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结构冲击 VAR模型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保林
文章主要在Lee et al.(2015)模型基础上探讨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对房价波动的影响,以房价波动度为被解释变量,生产者物价指数、人均GDP、利率、货币供给及汇率五个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度为解释变量,选取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31个省市的区域房价与宏观经济数据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得到如下结论:整体而言,不论是全样本期间或金融危机前后,影响房价波动最重要因素为反映经济景气度的人均GDP波动和反映资金供求的货币供给波动,但两因素对不同区域及省市房价波动的影响存在差异。由此得出,在抑制房价波动方面,数量型的货币政策比价格型的货币政策更为有效,但考虑到地区经济差异,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或政策组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沂 肖继五
1997年至今,我国已经历两次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宏观经济波动,这表明外源性冲击已成为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实证研究表明在当前国内经济受到外部冲击而出现紧缩时,货币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依然显著,但在效果上存在差异。降低利率能长期稳定提高消费增长;货币供应量扩张仅在五个季度内能显著刺激投资增长,长期基本无效。因此,现阶段在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配合拉动内需时,应将带动国内消费增长作为货币政策长期任务,而将提高国内投资作为短期目标。
关键词:
货币政策 经济波动 金融危机 宏观调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贺俊 胡家连 张玉娟
本文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从存在性检验和强度测算两个方面予以分析,运用虚拟变量刻画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并引入Gumbel Copula上尾相依系数来检测其波动效应的存在。实证结果不仅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也证明了美国货币政策的负波动效应,以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传统货币政策间的协同效应。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孙杰
本文以我国2001-2011年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宏观经济波动与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宏观经济繁荣时期,即经济景气、经济快速增长、货币供应充足时,企业持有现金水平较低;而在宏观经济萧条不景气,经济增长放缓,货币供给紧张时,企业会持有的较高的现金余额。此外我们还发现融资约束严重的公司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状况更敏感。
关键词:
经济波动 现金持有量 融资约束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宇鹏 赵庆明
1997年东南亚危机之后,学界将关注的目标转向金融发展与宏观经济波动的研究。一些学者指出,金融体系脆弱是东南亚危机的根本原因。本文分别从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三个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机理,以1961-2012年214个国家的宏观数据为样本,引入了利率、FDI、劳动力、出口、TFP、M2、政府公共支出、汇率等控制变量,采用时间维度的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金融发展与GDP、投资、消费增速波动率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以上三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程度越高,宏观经济波动率越低,这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新兴市场国家波动率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黄宪 杨子荣
作为金融超级大国,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他国货币政策的冲击是全球性的。然而,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它在国际贸易中占比的提升,中国不应仅是美国货币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它的货币政策也可能对美国产生一定的冲击。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否对美国的货币政策及其关键中介目标也产生了外溢效应以及溢出程度,构成本文研究的核心。基于此,本文运用事件分析法对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作为中介指标的利率和汇率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和溢出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其传导机理给予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美国的利率和汇率均存在溢出效应,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溢出效应更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溢出效应相对较弱。另外,美国对华贸...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丁剑平 刘璐
基于2012年4月30日至2018年12月17日的银行间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本文首次使用波动率回归拟合的方法,从政策利率的角度改进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并进一步研究了在不同程度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宏观经济新闻的反应。收集和构建10项宏观经济新闻后,本文发现当市场参与者普遍不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政策变化的情形时,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对宏观经济新闻的反应显著减弱。当货币政策存在较高不确定性时,市场对未来政策判断的分歧加剧,进而人民币汇率对宏观经济新闻的反应不足。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增加央行的汇率沟通,可以发挥其对宏观经济新闻的补充作用,同时增强市场对宏观经济基本面信息的反应。本文不仅丰富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经济后果以及宏观经济新闻的人民币汇率效应相关理论研究,而且为未来货币政策制定、调整和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为货币当局进行有效外汇市场干预提供了经验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