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87)
2023(17550)
2022(14831)
2021(13991)
2020(11947)
2019(27706)
2018(27215)
2017(52538)
2016(28179)
2015(32023)
2014(31863)
2013(31632)
2012(29580)
2011(26780)
2010(26564)
2009(25090)
2008(25097)
2007(22198)
2006(19371)
2005(17737)
作者
(81296)
(67818)
(67714)
(64731)
(43592)
(32666)
(30936)
(26433)
(25990)
(24436)
(23224)
(22958)
(21724)
(21609)
(21548)
(21449)
(20279)
(20149)
(19700)
(19640)
(16939)
(16806)
(16723)
(15641)
(15440)
(15391)
(15149)
(14893)
(13765)
(13486)
学科
(119028)
经济(118906)
管理(81998)
(78385)
(64830)
企业(64830)
方法(57298)
数学(50717)
数学方法(50150)
中国(33185)
(32923)
(30705)
(28562)
(27374)
银行(27227)
(25732)
(25192)
贸易(25177)
(24542)
业经(24475)
(23601)
(22895)
金融(22892)
地方(21144)
(20462)
财务(20407)
财务管理(20355)
农业(20160)
企业财务(19388)
理论(18474)
机构
大学(407098)
学院(403643)
(175372)
经济(171947)
管理(156855)
研究(138954)
理学(134607)
理学院(133172)
管理学(130962)
管理学院(130229)
中国(114655)
(85632)
(83395)
科学(81723)
(70098)
(67426)
财经(65953)
中心(65300)
研究所(63391)
(60235)
(60082)
业大(57626)
经济学(55273)
北京(54272)
农业(53451)
(50291)
经济学院(49838)
师范(49723)
(49716)
财经大学(49261)
基金
项目(265282)
科学(210212)
基金(196493)
研究(191419)
(171459)
国家(170111)
科学基金(146372)
社会(123653)
社会科(117385)
社会科学(117356)
基金项目(102198)
(100627)
自然(95128)
自然科(92971)
自然科学(92940)
自然科学基金(91363)
教育(88841)
(86215)
资助(82827)
编号(75564)
成果(62219)
(60764)
重点(59997)
(56475)
(54901)
课题(52670)
教育部(52440)
国家社会(52041)
科研(51514)
创新(51401)
期刊
(186429)
经济(186429)
研究(123198)
中国(79223)
(65274)
学报(62216)
(59687)
科学(58108)
管理(57691)
(52994)
金融(52994)
大学(47670)
学学(45078)
农业(39385)
教育(38419)
技术(34270)
财经(33643)
经济研究(31567)
(28823)
业经(27713)
问题(24455)
(23209)
(21831)
国际(21001)
统计(20650)
技术经济(20036)
理论(19746)
世界(19238)
(18570)
(18524)
共检索到6129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邓翔  蒋坤宏  
我国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体系,有必要讨论二者在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上的配合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后危机时代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信贷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协同作用的微观基础,并用1998—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严格执行资本监管之后,对信贷的扩张确实有制约作用,而且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显著影响;资本越充足的银行信贷规模扩张越快,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8%)的商业银行即使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也放缓信贷增速。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联合操作的微观机制是存在的,在逆周期调控和控制金融风险上应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魏巍  蒋海  庞素琳  
本文采用BANKSCOPE数据库中2002-2012年间中国116家银行的相关数据,对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也对不同资本充足性监管压力下的银行信贷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仍是影响我国银行信贷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监管政策中,合格稳健的资本持有水平有利于银行信贷增速的提升,其在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中会弱化紧缩货币环境对银行信贷扩张的负面影响,且不同资本充足性监管压力下的银行信贷行为也存在差异,而动态拨备率与流动性比率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尚不显著。本文不仅剖析了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效果,也指出两个决策当局为避免政策效果冲突存在政策协调的必...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伟平  张娜  
本文纳入资本充足率要求、惩罚力度和货币政策变量来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拓展模型,剖析了货币政策与资本监管交互效应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假设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金融稳定角度看,无论是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作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货币政策周期都是非中性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资本监管能有效防范监管范围内商业银行业务的风险;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还发现:货币政策与资本监管具有互补性,随着资本监管压力的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增加,有利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发挥风险抑制作用;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与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协调机制得以加强,增强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金山  
本文利用协整分析方法和VAR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现有汇率制度框架内,虽然我国利率对美国利率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是与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东亚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货币政策却具有十分高的独立性。(2)汇率制度并不是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关键因素,资本的流动性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3)以增加货币独立性为由而主张增加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幅度的观点,并没有充分的实证基础。我国未来资本项目管制的大幅度放松将使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大幅度降低,未来货币政策的实施应当重视外部货币冲击的因素,同时改善本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弥补本国由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下降而...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式"将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这一实践问题内化为监管部门平衡政策效果,强化沟通搭配的制度问题。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熊劼  
理论和实证证据表明,银行业的稳健程度和信贷行为可以改变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和产出的方式。近年来,一些理论研究还表明,银行资本监管在银行贷款决定中可能发挥潜在作用。本文的实证分析主要通过引入资本缓冲率与货币政策代理变量的交互乘积项来识别货币政策的银行资本渠道,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下的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资本约束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信贷发放的调节效应。同时,考虑到我国资本监管制度的施行与效力发挥时间点上的不一致,本文引入时间虚拟变量,对2004年前后和2008年前后我国的银行资本渠道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飞  郑霄鹏  翁伟斌  
基于国内1999—2014年134家银行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在三种不同的利率水平下,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的运行以及监管政策在不同的利率水平下是否对银行的信贷产生挤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利率条件下,我国银行的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存在。(2)对大型银行来说,不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何变化,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不会对银行信贷规模产生限制;对城商银行来说,当货币政策较为宽松时,监管政策趋严不会对信贷产生影响,但当货币政策趋紧时,此时若监管政策也趋紧对银行的信贷时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3)不管存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飞  郑霄鹏  翁伟斌  
基于国内1999—2014年134家银行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在三种不同的利率水平下,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的运行以及监管政策在不同的利率水平下是否对银行的信贷产生挤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利率条件下,我国银行的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存在。(2)对大型银行来说,不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何变化,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不会对银行信贷规模产生限制;对城商银行来说,当货币政策较为宽松时,监管政策趋严不会对信贷产生影响,但当货币政策趋紧时,此时若监管政策也趋紧对银行的信贷时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3)不管存款利率水平如何变化,监管政策不会对银行信贷产生限制。(4)对大型银行来说,在同一贷款利率水平下,监管趋严会降低信贷规模,对城商银行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启示政策当局应协调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注重银行微观特征,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方先明  裴平  
明晰货币政策调整依据,评价货币政策调整效果,对于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设定分析时点的基础上,将货币供应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上证综合指数纳入统一框架,构建向量分布自回归滞后模型,并根据2001—2012年中国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调整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主要依据,兼顾股票价格指数水平;中国货币政策调整是有效的,但存在时滞;中国商品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是相通的,当中国人民银行调整货币政策时,货币资金可能在两个市场间转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庄起善  柯荣富  
以实证分析看英、德、日等国货币政策和监管职能联合与分离的差异庄起善,柯荣富我国金融监管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独立性、权威性、比较超脱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完善各种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创造一个与国际监管标准接轨,能够促使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金融有序竞争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祁玉清  
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与美国、日本和欧盟相比,2000—2021年中国的M_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偏差的波动性更大;从M_2/GDP看,2000—2022年,中国M_2/GDP的值从1.34增加到2.2,平均值为1.78,明显高于同时期的美国(0.64)、日本(1.63)和欧盟(0.88)。中国货币政策指标相对宽松的原因可能包括:市场生产结构延长、生产的专业化和资本深化,不断叠加的货币政策价格影响的滞后效应,存量资产交易影响等。中国利率走廊区间相对较宽,货币政策的数量型特征较为明显;货币政策在债券市场传导渠道通畅,但实际作用还待提高;银行贷款利率总体对货币政策利率不敏感,存贷差大制约贷款利率下降空间。优化货币政策,需充分认识货币政策的复杂性,尽可能避免对利率的长期扭曲和干扰,统筹考虑货币政策短期效果和长期经济发展演变态势,健全与LPR改革相适应的FTP体系,提高投资对当期利率变化的敏感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玄相伯  吴诗锋  
本文通过建立两区域AD-AS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调整对区域经济和物价变动的影响。理论分析得出,在供给方,发达地区的供给斜率要小于欠发达地区的供给斜率;在需求方,发达地区的货币政策乘数要大于欠发达地区的货币政策乘数。因此货币政策调整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区际经济差距,对经济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在实证上,通过VAR模型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和物价水平在货币政策冲击下的脉冲响应,发现中国货币政策(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对东部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大于对中西部和东北部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