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54)
- 2023(10943)
- 2022(9292)
- 2021(8850)
- 2020(7416)
- 2019(17414)
- 2018(16903)
- 2017(33148)
- 2016(17971)
- 2015(20561)
- 2014(20401)
- 2013(20573)
- 2012(19573)
- 2011(17972)
- 2010(17917)
- 2009(16888)
- 2008(16988)
- 2007(15219)
- 2006(13221)
- 2005(12202)
- 学科
- 济(80633)
- 经济(80562)
- 管理(49667)
- 业(48211)
- 方法(37966)
- 企(37218)
- 企业(37218)
- 数学(34633)
- 数学方法(34336)
- 中国(23890)
- 农(22802)
- 财(20572)
- 贸(19980)
- 贸易(19973)
- 易(19559)
- 制(15383)
- 业经(15118)
- 农业(14484)
- 学(14345)
- 地方(13929)
- 银(13653)
- 银行(13632)
- 行(13125)
- 融(12907)
- 金融(12905)
- 策(12294)
- 环境(11641)
- 务(11591)
- 财务(11565)
- 财务管理(11538)
- 机构
- 大学(265808)
- 学院(264172)
- 济(123774)
- 经济(121585)
- 管理(100894)
- 研究(95533)
- 理学(86400)
- 理学院(85464)
- 管理学(84239)
- 管理学院(83735)
- 中国(75388)
- 财(56355)
- 京(55620)
- 科学(54333)
- 所(48600)
- 财经(44765)
- 研究所(43997)
- 中心(43537)
- 农(43385)
- 经(40866)
- 经济学(40229)
- 江(38516)
- 经济学院(36530)
- 业大(35965)
- 北京(35837)
- 农业(34227)
- 院(33600)
- 范(33458)
- 财经大学(33249)
- 师范(33202)
- 基金
- 项目(170034)
- 科学(134995)
- 基金(126617)
- 研究(125469)
- 家(109764)
- 国家(108926)
- 科学基金(92883)
- 社会(82190)
- 社会科(78179)
- 社会科学(78159)
- 基金项目(65452)
- 省(62760)
- 自然(58041)
- 教育(57424)
- 自然科(56723)
- 自然科学(56702)
- 自然科学基金(55767)
- 划(54198)
- 资助(53651)
- 编号(49685)
- 成果(41239)
- 部(40246)
- 重点(38364)
- 发(37182)
- 国家社会(35101)
- 创(34871)
- 教育部(34816)
- 课题(34433)
- 中国(33429)
- 人文(33227)
- 期刊
- 济(132339)
- 经济(132339)
- 研究(83704)
- 中国(49464)
- 财(42310)
- 农(39156)
- 学报(37973)
- 科学(36295)
- 管理(35543)
- 融(30351)
- 金融(30351)
- 大学(28859)
- 学学(27156)
- 农业(26498)
- 教育(23836)
- 经济研究(23514)
- 财经(22712)
- 技术(21411)
- 业经(19828)
- 经(19650)
- 贸(18256)
- 问题(17972)
- 国际(16248)
- 业(15004)
- 世界(14911)
- 技术经济(13971)
- 统计(13576)
- 理论(12717)
- 商业(11967)
- 策(11919)
共检索到3991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盛朝晖
本文比较分析了1994-2004年中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效应,认为信贷和信用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利率传导渠道的作用得到发挥,资本市场传导渠道效应开始显现,汇率传导渠道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并分析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导渠道 效应 分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华妤
基于葛兰杰因果方法对1994-2004年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检验结果显示:在独立性方面,利率不是货币数量的葛兰杰原因,说明考察期内中国货币政策总体上保持了对外独立性,否定了钉住汇率制度是造成中国货币政策不独立的先验判断;在有效性方面,仅显示货币数量M0对物价有肯定的正向影响,货币数量M1和利率对产出及物价的影响力均不显著。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金融体系发育不成熟、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内部因素,而不应归咎于传统钉住汇率制度的外部制约。因此,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的策略应该是加速金融体系的发展,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而不是放弃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汇率管理方针。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肖硕 周俊桃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国货币政策框架面临由数量调控到价格调控的转变。本文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基准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货币市场利率和零售市场(贷款市场和理财产品市场)利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和动态响应关系,为理解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利率渠道提供了经验证据。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利率渠道以通过存贷款基准利率直接调控零售市场利率的方式为主,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间接调控渠道尚未完全建立。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存贷款基准利率仍将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关键词:
利率传导机制 存款基准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涛
货币政策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即货币政策是否存在行业效应,是关系到中央银行能否运用货币政策有效调节经济的问题。本文利用理论和经验方法,研究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行业效应。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行业效应,行业效应与各行业的产品特征和财务状况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行业效应 信息不对称 融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永琴
经典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意味着相同程度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显著强于扩张性货币政策,本文通过构建四类货币供给方程全面测度中国货币政策冲击,藉此验证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存在性及表现形式。研究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效应,当期正向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力度大于负向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力度;但滞后两期和四期负向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力度则分别大于相应滞后期的正向货币冲击的影响力度;考虑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整个时段,紧缩性货币政策比扩张性货币政策更为有效。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非对称效应 货币冲击 测度指标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卢盛荣
货币需求是学术界和实业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对我国货币需求的研究主要从整体上把握,很少注意区域差异。因此,本文对货币需求区域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从东部、中部、西部呈梯度递增;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从东部、中部、西部呈梯度递减,且中西部地区货币需求的结构都不稳定。因此,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虑各地区货币需求的差异,降低中西部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并改革利率的形成机制,使利率逐步市场化,同时稳定公众对经济政策的心理预期,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
地区货币需求 规模变量 机会成本变量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祁玉清
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与美国、日本和欧盟相比,2000—2021年中国的M_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偏差的波动性更大;从M_2/GDP看,2000—2022年,中国M_2/GDP的值从1.34增加到2.2,平均值为1.78,明显高于同时期的美国(0.64)、日本(1.63)和欧盟(0.88)。中国货币政策指标相对宽松的原因可能包括:市场生产结构延长、生产的专业化和资本深化,不断叠加的货币政策价格影响的滞后效应,存量资产交易影响等。中国利率走廊区间相对较宽,货币政策的数量型特征较为明显;货币政策在债券市场传导渠道通畅,但实际作用还待提高;银行贷款利率总体对货币政策利率不敏感,存贷差大制约贷款利率下降空间。优化货币政策,需充分认识货币政策的复杂性,尽可能避免对利率的长期扭曲和干扰,统筹考虑货币政策短期效果和长期经济发展演变态势,健全与LPR改革相适应的FTP体系,提高投资对当期利率变化的敏感性。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导渠道 利率市场化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范晓清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货币政策如何借助于货币冲击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变动及其实施影响所依赖的路径(传导渠道),它是货币政策有效运作的基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资产价格渠道出现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传统的货币传导机制下,传导过程为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企业(居民)。这里,商业银行处于关键地位。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首先作用于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起来之后,出现了中央银行→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企业(居民)这样一种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新的传导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兵
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其作用发挥关键在于传导。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多地参与金融市场并对货币政策冲击作出反应。文章分析了数字金融视角下的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效应差异,并选取2011—2021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的传导效果影响;进一步在稳健性检验中使用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畅通了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传导效果,有助于企业资本成本的降低;同时弱化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的传导效果,减少了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
关键词:
数字金融 货币政策 信贷渠道 利率渠道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夏斌
中国当前货币政策调控需要探讨的是,中央银行调控的政策意图如何有效地传导并实现货币、信贷的预期调控目标。该文介绍了近年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无法有效传导的表现,分析了传导机制失效的原因,并指出了央行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调控目标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戴金平 金永军 陈柳钦
本文从基于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两部门例子出发,说明了由于行业自身的异质性,每个行业对同一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各异。接着利用E-G两步法、ADL模型和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1995年后中国六个行业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结果显示第一、二产业、房地产业对利率政策冲击反应明显,第三产业、餐饮业和批发贸易零售业反应较小。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了造成行业反应不同的原因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行业效应 利率 脉冲响应函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本艳
文章在分析中国利率调解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反事实分析框架,运用平均处理效应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中国央行的利率调节干预对CPI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平均幅度较小,正向调整和负向调整、对称调整和非对称调整的频率基本相同,利率水平总体保持平稳。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效应来看,降息可以促使CPI上升,但作用效果尚不显著,而加息可以促使CPI降低,且作用效果较为显著。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维 张欣 孔艳丽 景国昌 张捷 贾伟 勾京成 梁叔翔 宋新红 庄岁林 李玲 董翠玲 孙长
中国近几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及传导作用似乎不太明显,其原因就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特别是一些环节受阻。因此,减少货币政策传导环节,尤其是减少货币政策执行中误导环节,制定可操作性的实施货币政策传导畅通工程,不仅是基层央行面临的任务,更是中国央行总、分行不得不关注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中介目标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孙巍
本文利用中国的经济数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股市渠道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在中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在股市渠道的第一个阶段是有效的。但是,货币政策的传导在第二阶段从整体来说并非有效。文中构建的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的结论得到了相互印证,增强了实证结论的可靠性。最后,文章对疏通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股市渠道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导渠道 股市渠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