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15)
- 2023(7609)
- 2022(6404)
- 2021(6270)
- 2020(5033)
- 2019(11890)
- 2018(11685)
- 2017(22655)
- 2016(12075)
- 2015(13797)
- 2014(13647)
- 2013(13529)
- 2012(12896)
- 2011(12002)
- 2010(11803)
- 2009(11131)
- 2008(11073)
- 2007(9721)
- 2006(8867)
- 2005(8256)
- 学科
- 济(53079)
- 经济(53031)
- 管理(35827)
- 业(31826)
- 企(25114)
- 企业(25114)
- 方法(23698)
- 数学(21697)
- 数学方法(21500)
- 中国(17404)
- 农(14968)
- 贸(14701)
- 贸易(14694)
- 易(14501)
- 财(14465)
- 制(10495)
- 业经(10305)
- 策(10115)
- 银(9529)
- 银行(9526)
- 行(9241)
- 融(8662)
- 金融(8662)
- 农业(8541)
- 务(8534)
- 财务(8512)
- 财务管理(8497)
- 及其(8466)
- 学(8185)
- 企业财务(8132)
- 机构
- 大学(176506)
- 学院(173548)
- 济(85944)
- 经济(84547)
- 管理(68639)
- 研究(64472)
- 理学(57887)
- 理学院(57316)
- 管理学(56693)
- 管理学院(56348)
- 中国(53955)
- 财(40189)
- 京(37493)
- 科学(33365)
- 财经(31594)
- 所(31455)
- 中心(30116)
- 经(29074)
- 研究所(28160)
- 经济学(28012)
- 经济学院(25266)
- 北京(24691)
- 江(24561)
- 财经大学(23651)
- 农(23179)
- 院(22638)
- 范(21502)
- 师范(21391)
- 业大(19847)
- 州(19451)
- 基金
- 项目(108721)
- 科学(87765)
- 基金(83362)
- 研究(83052)
- 家(71576)
- 国家(71070)
- 科学基金(61351)
- 社会(55673)
- 社会科(53081)
- 社会科学(53073)
- 基金项目(41926)
- 教育(37160)
- 自然(37132)
- 省(36723)
- 自然科(36349)
- 自然科学(36341)
- 资助(35981)
- 自然科学基金(35789)
- 编号(33513)
- 划(32500)
- 成果(29215)
- 部(26557)
- 国家社会(24712)
- 中国(23948)
- 重点(23844)
- 教育部(23469)
- 发(23114)
- 人文(22205)
- 课题(21930)
- 创(21872)
共检索到276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洋 姜珂 赵宣凯
基于传统SVAR模型测度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时,经验证据表明紧缩性(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反而导致总体通胀水平持续上升(下降)。这种现象与经济理论不符,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价格之谜,让人质疑货币政策在实际经济调控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宏观实证模型的设定看,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不能有效识别货币政策的结构冲击;二是缺少重要的宏观经济信息。基于此,为判断中国货币政策价格之谜的成因,本文从信息含量与识别机制的视角,系统地比较四种不同实证宏观经济模型中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响应路径。具体而言,第一,从高维宏观经济变量中提取公共因子扩充信息集;第二,基于银行间市场利率高频数据构建外部工具变量识别货币政策的意外冲击。研究发现,宏观经济信息不足是造成价格之谜的主因。扩充信息集可以有效地修正价格之谜,而外部工具变量识别并不能缓解这一问题。总之,本文研究不仅为解决货币政策价格之谜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实证宏观经济学分析提供更多的工具选择。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价格之谜 识别机制 信息不足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皓星 郭红玉
价格之谜现象是指中央银行实施价格型货币政策引导利率变化时,物价水平与利率同向变化的异常现象,这意味着利率传导机制的效果受到抑制。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度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在进行价格型转型之后也存在着价格之谜现象,并且从东西部比较上看,价格之谜现象在西部地区更为严重。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提高利率导致生活必需品价格显著上升是价格之谜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数字金融的发展则对价格水平上升有缓解作用,特别是对西部地区具有更强的缓解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探讨了在价格型转型背景下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缓解货币政策价格之谜现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价格之谜 数字金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昭 张晨曲
本文从2005-2010年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情况出发,分析其逆变速性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冲了货币政策稳定物价水平的一部分效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方向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背离。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文理 王曦
准确度量货币政策立场是货币政策实证研究的基础,文章通过总结货币政策立场度量指标的发展历程,借鉴加拿大中央银行构建的货币条件指标方法构建了符合中国特色的MCI。MCI综合考虑了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两种重要的货币政策指标,克服单一货币政策度量指标的片面性,使货币政策指标的度量指标更为全面和可靠。此外,研究还发现中国货币政策仍然不够有效,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问题上效果更好,在刺激实体经济方面效果欠佳。
关键词:
货币政策立场 识别 度量 MCI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长生 马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M2/GDP比率持续上升,现已高达2.0左右,居世界前列,这种中国特色的高货币化现象被称为"中国货币之谜"。我国货币化率的上升主要由准货币(定期存款)快速上升造成的,居民资产性货币需求的上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不断上升的储蓄率提升了我国经济主体的资产规模;金融抑制从融资约束和投资限制两个渠道加强了经济主体对资产性货币需求的偏好。正是由于资产性货币需求或准货币占GDP的比率不断上升,我国偏高的M2/GDP比率并未对通胀产生很大压力,但将对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可能引致资产泡沫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肖争艳 彭博
住房价格高涨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一直以来颇受关注。本文构建含有房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规则是否关注住房价格进行了检验。此外,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比较了将房价纳入货币政策规则与否对宏观经济波动所产生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央行在2003—2010年的实际操作中已将住房价格波动纳入修订泰勒规则中;将住房价格波动纳入货币政策规则对调控房价上涨有较好效果,但代价是调控过程中通货膨胀率的持续上升,以及产出水平和家庭消费负向偏离稳态;家庭住房贷款首付比例能够有效降低稳态水平下的住房价格。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梁爽
本文研究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在Roberto2004年文章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基础上,解决了内生性与共线性两方面问题,使模型扩展到三个主要变量,六个重要参数,能够更好地刻画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文章的实证研究部分得出了中国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反应程度的估计、资产价格随货币政策变化情况的估计、以及两种资产价格——股票价格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相互影响程度的估计结果,并运用两种方法对文章的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利率的调整,对股指有较弱的反向反应,对房地产指数则有相对较强的正向反应;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和房地产市场的反应都比较强烈,对利率的反应是正向的,对房地产...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资产价格 房地产价格 利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建
自2006年年初以来,流动性过剩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当前,过剩的流动性正在强劲地推动中国的资产价格上涨,从而开始酝酿出日益扩大的资产泡沫风险。为了防范这个风险,政府一方面在加强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力度,一方面在努力预防和消除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这些做法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要“治本”还得从消除产生过剩流动性的根源入手。在我看来,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有太多的谜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下面四大谜题。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货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占比逐年下降,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已成为主体,使货币总量对物价的影响力减弱,这是形成货币总量高速增长中物价持续性处于低位的“中国货币之谜”的主因。更重要的是,货币的结构变化致使货币运行发生了重大转变:货币供求均衡的主导力量已由供给转向需求方面,货币均衡的表现也由物价转为包含资产价格和金融指标在内的综合价格,货币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亦由总量为主转为总量与结构兼有。因此,政策调控需要更加重视货币需求,采用综合变量指标考察货币运行,调控的重点也需要转为总量与结构并重。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望远 李仲飞 黄金波
本文坚持传统的二分法,避开短期问题的复杂性,利用非参数回归方法和新的数据处理方法,着重研究了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关系。实证检验结果否定我国存在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的"反常规"关系,得出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的长期正相关关系,而且随着观察间隔期的延长,这种正相关关系越来越显著,以上结果对于三种不同的货币度量口径和两种不同的回归方法(参数和非参数)都是非常显著和稳健的;长期内,M0和M1增长率变动能解释通货膨胀率变动的90%,但货币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边际影响小于1;对非参数估计结果与参数估计结果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我国的货币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现非线性关系;最后,我们认为基...
关键词:
数量方程 长期数据 非参数 局部线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陆昂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与基础货币管理陆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经济手段替代行政手段,间接调控替代直接计划,基础货币管理逐渐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核心。在这一进程中,现行货币政策操作也正面临着挑战。本文在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周建 刘晒珍
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或者通货膨胀的现有研究文献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哪种价格指数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的通货膨胀信息。文章首次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基于泰勒规则,引入利率平滑、前瞻性等因素,构建了中国货币政策动态反应函数,并采用GMM方法比较了四种不同的通货膨胀率指标所隐含的信息。研究发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为货币政策提供的通胀信息要多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同时RPI又略优于CPI;不管基于哪种指标计算通货膨胀率,我国利率均存在明显的平滑行为。在以CPI和RPI作为通货膨胀率的计算指标时,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在大多数样本区间是稳健的,但我...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海亮 王亦奇
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有效地推动了世界商品期货市场的繁荣,"中国需求"一度成为商品期货市场投资的风向标,而对此产生重要影响的货币政策自然也成为众多投资者关注的话题。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对国际商品期货指数的引导作用。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中国货币政策对国际商品期货指数的引导作用是显著的,尤其是对金属价格指数的引导作用更为明显。然后,利用方差分析分析了不同的货币政策指下资产收益的显著差异性,发现利用中国货币政策信息进行商品期货配置要好于利用美国货币政策信息。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商品期货 方差分析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顾海峰 刘丹丹
文章分析了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理,在此基础上,选取2005-2015年度的月度数据,对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的传导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与敏感度分析,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呈现显著的数量型特征,汇率政策对货币供给量存在显著影响,但汇率政策对利率不存在显著影响。(2)长期来看,汇率政策对货币供给量具有负向影响,货币供给量已成为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载体。短期来看,汇率政策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正向影响,但货币供给量在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传导中的载体功能还是有效的。(3)在纠偏速度层面,汇改前后货币供给量与外汇储备均存在长期正向均衡关系,一旦货币供给量短期内偏离与外汇储备的长期均衡关系,则货币供给量回归到长期均衡状态的反向纠偏速度将从汇改前的0.6528%提升到汇改后的3.3367%,反向纠偏速度提升了5.11倍。在响应速度层面,货币供给量对外汇储备冲击的响应速度从汇改前的第10期达到最大响应值提前到汇改后的第6期达到最大响应值,响应速度提高了66.67%。可见,汇改前后中国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敏感度出现大幅提升,足以说明中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已取得很大成效。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顾海峰 刘丹丹
文章分析了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理,在此基础上,选取2005-2015年度的月度数据,对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的传导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与敏感度分析,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呈现显著的数量型特征,汇率政策对货币供给量存在显著影响,但汇率政策对利率不存在显著影响。(2)长期来看,汇率政策对货币供给量具有负向影响,货币供给量已成为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载体。短期来看,汇率政策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正向影响,但货币供给量在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传导中的载体功能还是有效的。(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