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07)
- 2023(7797)
- 2022(6710)
- 2021(6407)
- 2020(5559)
- 2019(13433)
- 2018(13272)
- 2017(26203)
- 2016(14169)
- 2015(16045)
- 2014(16079)
- 2013(16478)
- 2012(15684)
- 2011(14489)
- 2010(14306)
- 2009(13555)
- 2008(13666)
- 2007(12125)
- 2006(10279)
- 2005(9433)
- 学科
- 济(65935)
- 经济(65883)
- 管理(34236)
- 业(33359)
- 方法(33162)
- 数学(30465)
- 数学方法(30296)
- 企(25162)
- 企业(25162)
- 中国(19067)
- 农(16949)
- 贸(16033)
- 贸易(16026)
- 易(15707)
- 财(14729)
- 学(12027)
- 制(11878)
- 业经(11024)
- 农业(10673)
- 银(10427)
- 银行(10406)
- 融(10105)
- 金融(10103)
- 行(10017)
- 地方(9974)
- 和(8841)
- 环境(8522)
- 务(8353)
- 财务(8338)
- 出(8318)
- 机构
- 大学(210729)
- 学院(206321)
- 济(98606)
- 经济(96960)
- 研究(76924)
- 管理(76506)
- 理学(65621)
- 理学院(64870)
- 管理学(63944)
- 管理学院(63561)
- 中国(61357)
- 京(44757)
- 科学(44112)
- 财(42928)
- 所(39620)
- 研究所(36116)
- 农(35611)
- 中心(34892)
- 财经(34805)
- 经济学(33061)
- 经(31869)
- 经济学院(30067)
- 业大(29248)
- 北京(28992)
- 江(28791)
- 农业(28304)
- 院(26601)
- 财经大学(26028)
- 范(25929)
- 师范(25698)
- 基金
- 项目(133519)
- 科学(104947)
- 基金(99764)
- 研究(96760)
- 家(87149)
- 国家(86520)
- 科学基金(72739)
- 社会(63540)
- 社会科(60393)
- 社会科学(60376)
- 基金项目(51932)
- 省(48086)
- 自然(45282)
- 自然科(44242)
- 自然科学(44226)
- 教育(44144)
- 自然科学基金(43504)
- 资助(42637)
- 划(42078)
- 编号(37594)
- 部(32072)
- 成果(31354)
- 重点(30511)
- 发(29029)
- 中国(27926)
- 国家社会(27701)
- 教育部(27600)
- 创(27127)
- 科研(26001)
- 课题(25877)
共检索到307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彬
中国的实际货币供给量与目标供给量之间存在较大偏差,而且实际货币供给量与主要的经济变量间的相关性也较弱,因此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较强的。影响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因素既有体制性的因素,也有经济环境的因素。最主要的体制因素就是财政部门对于货币供给的源头性冲击;而中国货币化进程加快和电子货币的发展等环境性因素也使货币供给的精确性进一步降低。
关键词:
货币供给 内生性 财政借款 电子货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宇峰
中国货币政策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而不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本文采用中国1997年1月至2005年3月的月度数据,运用协整理论、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巍贤
货币供给的外生(或内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函义的一个问题。如果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被动地取决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自然,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以货币供给变动为操作指标的调节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能确定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货币当局则能够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徐斯旸 查理
本文对中国总需求结构和内生性货币供给机制做出了剖析,具体研究理论中所描述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内投资对国内信贷有着显著推动作用,净出口累加值对外汇占款具有显著推动作用,最终导致货币供给增加,进而提升了货币化水平。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应该分别从实体经济层面和货币金融层面采取措施以缓解高货币化水平,提高货币使用效率,加快推动总需求结构的调整,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探索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完善银行及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机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徐斯旸 查理
本文对中国总需求结构和内生性货币供给机制做出了剖析,具体研究理论中所描述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内投资对国内信贷有着显著推动作用,净出口累加值对外汇占款具有显著推动作用,最终导致货币供给增加,进而提升了货币化水平。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应该分别从实体经济层面和货币金融层面采取措施以缓解高货币化水平,提高货币使用效率,加快推动总需求结构的调整,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探索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完善银行及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机制。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森 卢紫珺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始终是金融领域热议的话题。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两个方面分析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能力会发现,在基础货币具有内生特征的背景下,中央银行仍然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乘数施加影响,从而控制住货币供给。
关键词:
基础货币 货币供给 内外生性 货币乘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军,李慧敏,陈金贤
本文从基础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决定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货币供给机制,指出现阶段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波动存在着内生性问题,进一步,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验证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敏
我国中央银行体制建立后,货币供给的调控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1984-1996年,对货币供给的控制通过规定贷款限额进行;1996年后,以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M0、M2作为观测目标,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进行间接调控,特别是1998年取消贷款限额控制,使货币政策逐步转向通过调节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来控制货币供给。但近年来随着金融衍生品种的开发,居民可以持有多样化的金融资产,企业可以创造非银行形式的支付,货币供给呈现很强内生性,央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规模控制能力减弱。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梁晓辉 黄玖立
我国货币政策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而不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本文在回顾内生货币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历史演变和作用机理,并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静 魏先华
货币供给是否具有内生性以及内生性程度如何,关系到中央银行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通过实证分析,从2001年第2季度至2011年第2季度的数据上看,我国货币供给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内生性。主要表现在:(1)货币乘数在短期内波动较大,极不稳定;(2)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关系,即货币乘数在长期内也不具有可测性;(3)基础货币量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汇储备和央行对存款银行债券变动的影响;(4)基础货币量和货币乘数之间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因此,必须改革我国现存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银行的预算约束机制,提高再贷款的门槛;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监管;积极推进利率市场...
关键词:
货币供给 内生性 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胡建渊 陈方正
现代西方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虽然对货币政策的主张不同,但都认为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货币供给却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即货币供给的变量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决定的。因此,必须加强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宏观调控政策,培育良性的货币供给内生机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杜鹏
本文在回顾各个学派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货币供给对于物价变动水平的影响。利用中国2001-2010年的经验数据,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Pearson、Spearman、Kendall相关性分析发现,货币供给对于价格水平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但对资产价格影响甚微。进一步的分析则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对调节价格水平有一定的时效性,而且价格的调控难度也在逐渐增大。
关键词:
货币理论 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 价格水平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胜刚 刘宗华
随着金融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国际资本流动对一国国内货币供给造成的影响和冲击不断增大 ,这给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带来新的难度。本文运用国际资本流动条件下的货币供给模型 ,结合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供给造成的影响 ,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整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伍戈
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明显不同的是,目前全球经济似乎已较快地摆脱了持续低迷的威胁。与此同时,流动性的大量注入和经济的较快反弹反而增加了各界对未来通货膨胀的担心。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深入分析M2较快增长的具体成因及其M2调控目标的可实现性等问题是摆在宏观决策者面前的重要现实课题。本文结合经典的货币银行学理论,试图通过对历史经验数据的洞察,从内部结构层面对1998年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后特别是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进行剖析。
关键词:
货币供给 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