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45)
- 2023(14443)
- 2022(12370)
- 2021(11641)
- 2020(9634)
- 2019(22519)
- 2018(22192)
- 2017(42649)
- 2016(22764)
- 2015(25881)
- 2014(25419)
- 2013(25505)
- 2012(23417)
- 2011(21455)
- 2010(20898)
- 2009(19083)
- 2008(18643)
- 2007(15760)
- 2006(13680)
- 2005(12127)
- 学科
- 济(96427)
- 经济(96336)
- 管理(61976)
- 业(58119)
- 企(47143)
- 企业(47143)
- 方法(46643)
- 数学(40941)
- 数学方法(40586)
- 贸(26839)
- 贸易(26825)
- 中国(26468)
- 易(26087)
- 农(24103)
- 财(21130)
- 业经(19996)
- 学(18765)
- 地方(18352)
- 农业(15862)
- 制(15604)
- 理论(15012)
- 环境(14953)
- 和(14143)
- 银(14095)
- 银行(14051)
- 技术(13881)
- 融(13780)
- 金融(13779)
- 行(13501)
- 务(12757)
- 机构
- 大学(329777)
- 学院(325502)
- 济(140960)
- 经济(138376)
- 管理(129466)
- 理学(113162)
- 研究(113107)
- 理学院(111936)
- 管理学(110190)
- 管理学院(109629)
- 中国(85086)
- 京(69729)
- 科学(67895)
- 财(59817)
- 所(56049)
- 研究所(51578)
- 农(50733)
- 中心(49751)
- 财经(49472)
- 业大(47997)
- 经(45363)
- 北京(44237)
- 江(43883)
- 经济学(43830)
- 范(42003)
- 师范(41655)
- 院(40801)
- 农业(39968)
- 经济学院(39800)
- 财经大学(37224)
- 基金
- 项目(227007)
- 科学(179459)
- 基金(167682)
- 研究(165720)
- 家(146513)
- 国家(145397)
- 科学基金(124719)
- 社会(106623)
- 社会科(101377)
- 社会科学(101352)
- 基金项目(88870)
- 省(85221)
- 自然(80387)
- 自然科(78566)
- 自然科学(78548)
- 自然科学基金(77160)
- 教育(75240)
- 划(72719)
- 资助(69414)
- 编号(65725)
- 成果(52861)
- 部(51429)
- 重点(50685)
- 发(48393)
- 创(47206)
- 课题(44945)
- 国家社会(44881)
- 教育部(44439)
- 创新(44144)
- 科研(43371)
- 期刊
- 济(144117)
- 经济(144117)
- 研究(98640)
- 中国(57672)
- 学报(51325)
- 科学(47380)
- 管理(45778)
- 农(45143)
- 财(42074)
- 大学(39029)
- 学学(36684)
- 教育(32547)
- 农业(32150)
- 融(28827)
- 金融(28827)
- 技术(26139)
- 经济研究(25556)
- 财经(23948)
- 业经(22084)
- 贸(21524)
- 经(20583)
- 问题(19951)
- 国际(19025)
- 业(17343)
- 图书(16438)
- 世界(15765)
- 技术经济(15668)
- 理论(15565)
- 科技(15293)
- 商业(14436)
共检索到469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林乐芬 付舒涵
中国货币互换协议,又称央行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通过降低双边贸易成本、规避第三国汇率波动来促进双边贸易发展。本文基于理论机制分析探讨中国货币互换协议缔结的驱动因素,并利用系统GMM模型,探究货币互换协议政策以及货币互换协议缔结的驱动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货币互换协议对双边贸易具有创造效应,但仍存在效用滞后和力度不足问题。货币互换协议缔结的驱动因素——双边贸易成本和第三国汇率波动,对双边贸易表现为显著负向影响。因此,本文基于中国货币互换协议的作用机理及研究结果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加强货币合作,扩大货币互换范围,增加与已签订国家的货币互换额度。(2)构建和谐融洽的国际关系,提高货币互换金额的动用率。(3)营造良好的货币互换环境,充分发挥货币互换稳定汇率波动,降低贸易成本的功能。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胡华锋
本文将我国货币互换协议的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段,对其背后的动因进行了分析,揭示出:(1)次贷危机前的动因主要是,寻求亚洲区域合作,增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次贷危机中的动因主要是,提供短期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促进对外贸易和投资,防止经济增长放缓;(3)次贷危机后的动因侧重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经济增长。三个时段的动因带有历史承接性,但又体现出一定的"时变性"。另外,与美国同期对比后发现,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互换协议进行了期限上的创新以将其用于对外贸易、投资,并兼顾人民币国际化,从而多元化了其目标。
关键词:
货币互换协议 动因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黄晓薇 张卓识 卞洋
在美联储持续加息以及美欧对俄频繁金融制裁的背景下,各经济体加速“去美元化”,这为发展人民币贸易计价功能带来机遇。本文在允许第三方货币计价的条件下构建了基于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计价货币选择模型,分析表明: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有助于增强人民币的贸易计价功能,其作用机制包括稳定人民币汇率和增强境外人民币信心两个方面。本文使用2005—2021年UNComtrade数据库构建了国家间贸易价格数据集,测算人民币的贸易计价功能。研究发现: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对人民币的贸易计价功能有显著增强作用,剔除美元影响后该作用依然存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从稳定人民币对签署国货币汇率和增强境外人民币信心两个方面推进人民币的贸易计价功能。本文研究对“去美元化”背景下稳步发展人民币贸易计价功能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念利 张汉林
在服务贸易"高增长"和"高逆差"并存的背景下,中国近年来开始积极、稳妥地对外缔结区域贸易安排。基于2000-2010年的经验数据并运用静、动态面板引力模型,本文对缔结各类"区域贸易安排"对中国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基于经验研究结果,本文针对中国应如何参与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宏
本文以金融危机为背景,探讨2008年12月12日中韩两国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以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认为,中韩货币互换是东亚金融合作的深化,只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才格外引人注目。中韩货币互换对双方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进出口贸易困难将会产生明显的改善作用,对人民币国际化也具有推动作用,但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仍然是处于起步阶段。
关键词:
货币互换 双边贸易 人民币国际化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东阳 张宏
以增加值贸易方法为基础,通过属地和属权贸易融合的统计视角,重新估算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顺差。通过结构分解技术发现中美需求规模的扩张、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差异和跨国关联的加强是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存在的主要驱动因素。对于中美贸易顺差,中国并不具备充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美国自身因素也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存在及持续施加了主动的影响,中美贸易顺差更多体现的是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协作,而不是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对抗。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东阳 张宏
以增加值贸易方法为基础,通过属地和属权贸易融合的统计视角,重新估算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顺差。通过结构分解技术发现中美需求规模的扩张、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差异和跨国关联的加强是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存在的主要驱动因素。对于中美贸易顺差,中国并不具备充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美国自身因素也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存在及持续施加了主动的影响,中美贸易顺差更多体现的是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协作,而不是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对抗。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徐德顺 寇明珠
2001年,在中日韩同东盟十国开展货币合作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与泰国中央银行签订了中国首个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货币互换协议不但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而且也能够发挥贸易促进作用。本文收集了2009—2019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与农产品贸易数据,运用GMM工具,聚焦货币互换协议对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货币互换协议确实能够发挥贸易促进效果;货币互换协议的政策效果具有异质性;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对货币互换协议的贸易促进效果发挥积极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完善现有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与数字货币等有机结合共同发挥贸易促进作用、建立关于货币互换协议的协调制度以及完善区域性货币互换制度安排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互换协议 中国—东盟 农产品贸易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高健 邓茂杰
以中国与20个最大贸易伙伴在2005—2011年的双边贸易流量数据为分析依据,建立引力模型,试图寻找影响中国与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的因素。研究表明:空间距离、GDP、是否为APEC成员、汇率以及人均国民收入对双边贸易存在显著关联关系,这也是影响当前中国对外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中国在以后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与APEC成员的经贸往来,特别是深化和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或多边经贸关系。
关键词:
双边贸易 引力模型 影响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潘向东 廖进中 赖明勇
本文采用假设因素检验模型对 2 0 0 2年 1 33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双边贸易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分析 ,发现对双边贸易影响最大的制度因素不是交易国的经济制度 ,如贸易政策、货币政策等 ,而是交易国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和正式约束的法律制度 ,如工资政策、黑色市场交易、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程度、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等。在此基础上 ,本文定量地测定了制度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对中国制订贸易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假设因素检验模型 制度因素 双边贸易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梁琦 王洪亮 黄瑞玲
本文分别对中美及中日双边贸易收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将贸易收支分为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两个层次,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中美双边实际汇率在中美双边贸易收支变动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但中日双边实际汇率在长期中却是中日双边贸易收支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和美国的需求共同影响了中美的双边贸易收支变动,其中美国需求的贸易收支弹性很大。对于中美和中日之间双边贸易收支影响因素的差异,我们主要从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存在差异的部分原因是中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当地货币定价比例高于中日。本文最后建议目前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外部均衡,并充分发挥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朱文浩
中美农产品贸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不断发展。文章引入贸易结合度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系统地分析了两国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但我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化的基本现状,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发现影响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因素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和经济一体化等。最后预测了未来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 中美 引力模型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史朝兴 顾海英
本文根据中国双边贸易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改进,应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研究了加入WTO对中国双边贸易增长的贡献,并探讨了其它因素对中国双边贸易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对中国与WTO成员之间的双边贸易增长贡献了19.6%,贸易伙伴GDP增长、中国GDP增长、贸易伙伴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APEC的贸易制度安排、香港和新加坡的转口贸易等因素都对中国贸易增长有显著正面影响,而运输成本则是阻碍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WTO 引力模型 双边贸易 贸易增长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冯明 刘庆 刘淳
人民币汇率在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讨论中常常被作为攻讦对象。本文运用1995-2009年月度数据,基于贸易引力模型,通过经典的时间序列分析工具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及其它相关因素对中美双边贸易在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本文发现:相对于中美两国的实体经济而言,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很小;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的影响符合"J曲线效应"。另外,加入WTO对于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中美双边贸易 引力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媛媛 彭星
本文首先使用Novy(2008)放松了双边贸易成本对称性假设的贸易成本估计模型,对我国与东盟及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成本进行准确地估计;随后,对影响我国与东盟贸易增长的因素进行分解;最后,从距离、语言、人均GDP差额、汇率波动等方面对影响我国与东盟贸易成本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测度及回归结果表明,我国与东盟的贸易成本在1995-2009年间平均下降了33.34%;收入增长、贸易成本下降和多边阻力下降分别解释了我国与东盟贸易增长的92.52%、45.16%和-37.68%;汇率波动对贸易成本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共同语言、距离和人均GDP差额。
关键词:
东盟 贸易成本 贸易增长分解 汇率波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