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60)
- 2023(13139)
- 2022(10823)
- 2021(9937)
- 2020(8223)
- 2019(18664)
- 2018(18068)
- 2017(34658)
- 2016(18161)
- 2015(20774)
- 2014(20563)
- 2013(20475)
- 2012(19468)
- 2011(17957)
- 2010(18090)
- 2009(17664)
- 2008(16649)
- 2007(14746)
- 2006(13485)
- 2005(12893)
- 学科
- 济(97345)
- 经济(97234)
- 管理(53874)
- 业(48066)
- 企(39952)
- 企业(39952)
- 方法(35089)
- 中国(31712)
- 数学(30964)
- 数学方法(30769)
- 融(29262)
- 金融(29260)
- 银(26605)
- 银行(26591)
- 行(25793)
- 财(23782)
- 制(22534)
- 地方(21796)
- 贸(19805)
- 贸易(19786)
- 易(19386)
- 农(19174)
- 业经(19127)
- 学(17624)
- 体(15465)
- 务(13833)
- 财务(13800)
- 财务管理(13773)
- 环境(13357)
- 地方经济(13221)
- 机构
- 大学(271942)
- 学院(267595)
- 济(134458)
- 经济(132128)
- 研究(99996)
- 管理(97342)
- 中国(85970)
- 理学(81757)
- 理学院(80869)
- 管理学(79875)
- 管理学院(79370)
- 财(64421)
- 京(56882)
- 科学(51730)
- 财经(50356)
- 所(49418)
- 中心(46167)
- 经(45792)
- 经济学(45790)
- 研究所(44013)
- 经济学院(41067)
- 江(39195)
- 财经大学(37631)
- 北京(37116)
- 农(35534)
- 院(35208)
- 范(32567)
- 师范(32310)
- 州(31417)
- 融(31280)
- 基金
- 项目(165410)
- 科学(132016)
- 基金(124615)
- 研究(124593)
- 家(106902)
- 国家(106111)
- 科学基金(90928)
- 社会(85657)
- 社会科(81719)
- 社会科学(81704)
- 基金项目(63622)
- 省(59401)
- 教育(55946)
- 自然(53286)
- 资助(52238)
- 自然科(52054)
- 自然科学(52042)
- 自然科学基金(51183)
- 划(50563)
- 编号(47072)
- 成果(40487)
- 部(39322)
- 国家社会(37999)
- 重点(37884)
- 发(36669)
- 制(36030)
- 教育部(34992)
- 中国(34301)
- 创(34231)
- 课题(33565)
- 期刊
- 济(152214)
- 经济(152214)
- 研究(94545)
- 中国(55699)
- 财(49573)
- 融(46655)
- 金融(46655)
- 管理(39078)
- 学报(35031)
- 科学(34615)
- 农(32721)
- 大学(28125)
- 财经(27304)
- 学学(26523)
- 经济研究(26500)
- 经(23638)
- 教育(22199)
- 技术(21432)
- 农业(21145)
- 贸(20448)
- 国际(20306)
- 问题(20039)
- 业经(19096)
- 世界(17456)
- 统计(16177)
- 技术经济(14200)
- 策(13646)
- 理论(13165)
- 决策(12327)
- 经济问题(11920)
共检索到4383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涤龙
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改革背景;从技术和规模两个方面分析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制度需求,从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现存制度安排、上层决策者的净收益三方面分析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制度供给;最后,分析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制度需求者和供给者。
关键词:
MFS 制度需求 制度供给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陶耿 畅会珏 封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是金融经营制度从分业经营过渡到混业经营。美国1999年颁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从法律上结束了分业经营的限制。对金融经营制度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经济学解释有风险效率假说、制度变迁供求假说、信息经济学解释等。本文运用不完全合同理论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对金融经营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论证了金融经营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方向。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炳 袁威
本文使用机理变化型变结构协整模型实证分析了1996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货币信贷结构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信贷结构均在特定时点开始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产生机理性影响;货币结构与信贷期限结构对实际产出分别具有较弱的正向和负向机理性影响,对通货膨胀率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机理性影响,并且货币信贷结构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货币信贷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货币信贷结构与"货币迷失"之间的关系,发现货币结构与信贷期限结构对"中国货币迷失之谜"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政策建议如下:中国人民银行应同时注重货币信贷总量与结构的调控,监测货币信贷结构的变动应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制定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长生 马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M2/GDP比率持续上升,现已高达2.0左右,居世界前列,这种中国特色的高货币化现象被称为"中国货币之谜"。我国货币化率的上升主要由准货币(定期存款)快速上升造成的,居民资产性货币需求的上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不断上升的储蓄率提升了我国经济主体的资产规模;金融抑制从融资约束和投资限制两个渠道加强了经济主体对资产性货币需求的偏好。正是由于资产性货币需求或准货币占GDP的比率不断上升,我国偏高的M2/GDP比率并未对通胀产生很大压力,但将对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可能引致资产泡沫化。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旭祥
货币政策正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其能否得以有效实施,取决于它所依赖的传导渠道的内在性质。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现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很难满足市场经济以资金流动来带动资源有效配置的要求,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在于,我国宏观调控正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金融制度与金融结构的变迁导致传导机制的演变;我国当前的金融制度和结构且具有特殊性。要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这些因素来分析。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杰
经济改革以来,中国本土学者对中国货币金融变迁的特殊机理及其制度涵义多有阐发,其中不乏重要的理论发现,这些发现正在成为构建中的制度金融学的重要部分,本文试图对这些理论发现进行力所能及的初步梳理。既有的本土文献大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它们无一例外地由中国货币金融运行相对于西方经典情形的"另类"表现及其形成机理入手,尝试性地探寻深藏其中的特殊制度涵义以及理论价值。本文所涉及本土文献的主要视角与命题包括:中国经济改革中的货币内生机制与"家庭内竞争"因素、改革以来国家负债结构的变化与国家低负债的金融原因、中国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吴剑飞 王绮
在开放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货币错配是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货币错配的大量积累会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文章探讨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错配形成的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为同样面临着长期货币错配问题的中国提供借鉴,同时探讨中国货币错配问题,最后从汇率制度改革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错配 汇率制度 危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桂田 何石军
转型经济中金融抑制的表现是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本文认为利率和汇率管制降低了持币成本,直接增加了货币需求,其导致的投资和对外经济结构扭曲则间接地增加了货币需求。中国的高货币速增长就是为了满足超额货币需求所致。我们利用中国1994年第1季度到2010年第2季度数据估计了M1和M2的真实余额需求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方程。实证结果基本支持本文的金融抑制假说。在一个保守估计下,我们认为金融的抑制至少导致了现有的M2/GDP偏高30%。
关键词:
金融抑制 结构扭曲 中国货币之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潘丽 李琪
具有匿名性、即时性和跨国界性等特征的电子货币将有利于洗钱,并给反洗钱造成潜在的威胁,但是迄今为止还未发现利用电子货币进行洗钱的实例。根据洗钱者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并用博弈论对电子货币反洗钱策略进行了研究。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宇伟
本文借助资金流量表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宏观经济中各部门的货币需求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具有较大的货币需求,而居民部门的货币需求相对较低,这使得国家宏观政策的松紧变化对总量货币需求形成了一定冲击,货币流通速度也随部门支出结构的调整而出现明显波动。因此,分析不同经济部门的货币需求可以为我国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提供一个新的解释,同时也能为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搭配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何东 王红林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利率双轨制之下:银行体系中被管制的存贷款利率和基本由市场决定的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共存。利率双轨制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部分,也是理解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关键。以存款利率上限为核心的利率双轨制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中数量与价格工具并存的特点,也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同于发达国家。本文通过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利率双轨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在不同情形下,货币政策目标如何通过各种政策工具传导至市场利率,并和信贷总规模一起实现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控。该理论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价格管制带来的扭曲需要由数量管制来纠正。实证模型结果显示:首先市场利率对基准存款利率调整最敏感,其次是...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索彦峰 陈继明
本文以货币政策的"信用观点"为理论前提,运用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直接融资还不发达、东、中、西部地区的银行体系特征还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背景下,中央银行统一的货币政策通过各地区的银行体系进行传导时,将通过影响各地区银行系统提供信贷的能力而影响各地区私人部门的信用可得性,从而导致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最终表现为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为此中央银行必须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信用观点 信用可得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前进
金融创新影响了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变量间的固定联系,使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得不可控、不可测,为此一些学者建议调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有些学者建议修改货币供应量口径。针对以上两种建议,结合近几年我国快速发展的金融创新,首先从理论角度讨论了货币定义,随后分析了我国金融创新对货币供应量及其统计的影响,进一步比较总结了美国、日本货币统计经验及我国近20年的货币统计实践,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货币统计需要做适度的调整,但不应偏离货币的理论定义,同时也应该尽早建立利率统计体系,弥补货币统计不足,以此解决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率不断下降的缺陷。
关键词:
货币 金融创新 货币统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陶湘
论影响未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国际金融因素中国人民大学财金系陶湘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九五”时期将会发生两个重要的转变:一是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将以物价稳定为首选目标,二是货币政策调节工具将由间接调节工具体系替代直接信用控制为主的格局。在这一转变时期,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