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82)
2023(11859)
2022(9738)
2021(9203)
2020(7612)
2019(17214)
2018(16452)
2017(31523)
2016(16658)
2015(18911)
2014(18296)
2013(18487)
2012(17383)
2011(15603)
2010(15773)
2009(15142)
2008(14609)
2007(12824)
2006(11554)
2005(10585)
作者
(45795)
(38808)
(38132)
(36592)
(24161)
(18401)
(17108)
(14863)
(14762)
(13692)
(13406)
(12880)
(12306)
(12298)
(12054)
(11700)
(11247)
(11116)
(10869)
(10810)
(9858)
(9444)
(9250)
(8933)
(8771)
(8725)
(8354)
(8350)
(7802)
(7764)
学科
(74811)
经济(74738)
(55549)
(46779)
管理(45210)
(33353)
企业(33353)
农业(31055)
(30562)
中国(29845)
方法(27903)
(27318)
金融(27317)
数学(25559)
(25471)
银行(25453)
数学方法(25396)
(24632)
(20549)
业经(19503)
地方(18033)
(15651)
贸易(15637)
(15366)
(15153)
财务(15136)
财务管理(15091)
企业财务(14448)
(14307)
财政(13636)
机构
学院(236762)
大学(234943)
(112858)
经济(111101)
管理(87879)
研究(86432)
中国(75954)
理学(75683)
理学院(74937)
管理学(73974)
管理学院(73576)
(56878)
(55352)
(48644)
科学(48260)
(43650)
农业(42146)
财经(41842)
中心(40983)
研究所(39132)
(38343)
业大(37034)
经济学(36579)
(34619)
经济学院(33137)
财经大学(30725)
北京(30696)
(29444)
(28800)
师范(28587)
基金
项目(155003)
科学(123374)
研究(117088)
基金(116077)
(100520)
国家(99663)
科学基金(85131)
社会(79324)
社会科(75163)
社会科学(75144)
基金项目(60878)
(58503)
自然(50694)
教育(50605)
自然科(49564)
自然科学(49551)
自然科学基金(48722)
(48536)
资助(46748)
编号(46035)
成果(37828)
(36470)
(35350)
重点(35087)
国家社会(34678)
(32863)
(31915)
课题(31397)
教育部(31286)
(31277)
期刊
(126652)
经济(126652)
研究(76502)
(59036)
中国(51774)
(45751)
(40727)
金融(40727)
农业(39665)
学报(35593)
科学(34262)
大学(28453)
管理(27657)
学学(27358)
业经(23512)
财经(21630)
经济研究(20151)
(18981)
(18561)
问题(17886)
教育(17139)
技术(16712)
世界(16061)
农村(14749)
(14749)
(14316)
农业经济(13866)
(13139)
国际(13001)
经济问题(12151)
共检索到373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松  曹峥林  王钊  
基于1985~2009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综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与GARCH模型对我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及其演化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我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显著提高,但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西部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最低的是中部地区;我国财政金融支农协同效率演化中存在"集簇性"、"非对称性"以及长短期演化存在差异的规律性特征。基于实证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石丹  严高  
本文以系统协同分析为基础,通过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相互作用,构建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复合系统协同模型,并以我国1991-2013年的财政金融支农相关数据,研究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协同演化过程。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支农子系统有序度整体呈上升趋势;金融支农子系统有序度波动较大;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复合系统协同度太低,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发展机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洪侠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采用2011~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比较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多角度研究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的协同作用以及东中西部的差异。结果表明:近几年财政金融支农呈现由"直接投"向"间接引"改革,创新多种模式更加注重风险分担机制;东部地区的财政金融支农全要素协同效率最高,西部地区纯技术协同效率最高,中部地区处于以机械化水平为代表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阶段;财政自持度、城乡二元结构水平、财政支农力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金融支农协同作用的关键因素。目前,财政和金融部门缺少支农协调机制、支农投入不足、涉农贷款市场供需不匹配、农村金融机制不健全成为制约财政金融支农协同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吴庆田  马枭琴  
基于22省市2014—2018年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财政金融支农协同减贫效率,并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财政金融支农协同减贫效率高于财政金融单独效率,但地区差异明显且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其中规模效率是影响效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协同减贫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受技术进步影响呈下降趋势,但幅度有所收敛;财政支付能力、金融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显著影响协同减贫效率,而金融发展效率、地区收入差距和人口素质影响效果不显著。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邹晓峰  韦广春  
论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我国各省的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耦合协调水平,并通过空间计量方法揭示耦合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全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均恰好处于高度耦合协调阶段,但耦合水平值仍然偏低,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集聚关系;经济发展质量、政府重视力度、农村信贷投入及社会支持水平是耦合水平提升的显著促进因素。因此,论文认为,政府须结合各方资源推动全国整体均衡发展,并采取优惠政策促进财政金融支农体系相协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吉富星  
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财政部门及金融部门亦承受了较大压力,支农压力日益剧增。与此同时,财政与金融在支农过程中,往往处于相互割裂、各自为政的状态。本文从机制设计理论视角,对支农的目标分类、主体分层,分析各个主体面临的经济环境、行为与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整合财政及金融支农政策,进而形成互补互促、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以加强财政与金融支农的协同性、有效性。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韩慧  吉富星  
长期以来,我国“三农”支出获得了财政优先保障和金融大力支持,但资金缺口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在当前政府隐性债务整肃和财政紧平衡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保障在合规性、风险、规模和可持续性上都面临较大挑战。与此同时,乡村振兴领域补短板、强弱项任务艰巨,可成为当前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发力点。这需要统筹好安全与发展,发挥好政府与市场机制作用,推进财政金融协同发力,加强融资规范和创新。其中,“三农”项目融资的合规性和可得性核心在于还款来源和信用结构,落脚点在于财政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和激励相容制度。当前,应立足于项目谋划,加强政策衔接和模式创新,提升“三农”自身“造血”能力;保持财政投入力度不减、方式更加有效,打好财政金融的“组合拳”;加大政策倾斜、强化激励约束,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内生动力;加强多方互动合作,撬动、引导多元投入,合理分担风险,增强投入的精准性、有效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林  温涛  
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 2005~2016年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发现当前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出西部向东部递减、非粮食主产区高于粮食主产区的区域特征。进一步实证检验金融支持与财政引导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财政支农均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其中财政支农的促进作用最大,农业保险的影响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财政支农对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的影响效应具有强化作用,加强财政支农与农业信贷、农业保险的协同配合有助于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因此,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强化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财政支农的促进作用,还需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引导,加强财政、信贷和保险三者之间的协同配合。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伟  孙永涛  
近年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普惠小微金融遭遇巨大冲击。随着国家“六稳六保”政策目标的提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支持普惠小微金融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财政政策可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直接提升小微企业经营及融资活力,并通过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民间金融三层次传导路径,协同引导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因此,财政金融政策需要围绕其功能影响路径和协同传导机制,从优化金融产品服务保障体系、直接补贴财政政策、普惠小微公共金融体系构建、金融科技和普惠小微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举措,共同助力普惠小微金融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韩利   曹俊勇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财政金融协同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探讨了财政金融协同作用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并从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维度选取了27个评价指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采用TOPSIS熵权法综合测算了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验证了财政金融协同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影响,并基于国内案例再次验证了财政金融协同作用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效果,最后,分别从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推广、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建立财政金融协同机制及差异化协同机制等视角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付馨苇   谢家智  
基于2009—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检验财政金融协同对研发投入结构的作用。研究发现,财政金融协同能够显著改善研发投入结构,且改善作用在财政分权、金融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以及规模小、国有产权低和吸收能力强的企业中更加明显。机制分析发现,财政金融协同通过提升企业风险承担和投资效率改善研发投入结构。基于创新环境的拓展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聚集、人才集聚和知识产权保护在财政金融协同与研发投入结构间发挥正向调节效应。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张经纬  
财政和金融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重要渠道二者紧密相连,又各有侧重。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更多体现的是国家意志;金融作为经济手段,除了国家意志,还体现着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推动财政金融协同,需要遵循各自特点,合理搭配、灵活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发挥“1+1>2”的政策效应。在政策目标协同上,要以稳定宏观经济为共同目标;在支持对象协同上,要面向实体经济,合力扶持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高远东  温涛  王小华  
针对既有农村减贫效应的研究,理论模型中变量空间效应考虑的缺失。本文从财政金融支农投入这一影响农村减贫主要动力源的角度构建了减贫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并运用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定量测度了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对农村减贫的直接效应,以及在省份间表现出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政策对本省份农村减贫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且对邻接省份减贫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金融支农政策对本省农村减贫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其空间外溢效应不显著;农村贫困程度在省份间存在正的相互依赖性,即贫困地区往往集中连片存在;以及农村劳动力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间接促进农村减贫等一系列重要结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广西财政厅课题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通过货币供给、信用创造等资金运动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必须有强大的农村金融作后盾。广西是农业大省,但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失灵状态。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当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暂时失灵、无法为农村金融有效配置资源时,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理应承担更加积极的角色。因此,在当前广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奋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大背景下,财政如何发挥作用,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以支持"三农"发展,成为我们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宗义  苏静  唐李伟  
文章基于199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研究财政金融支农模式与农村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规模、财政金融支农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是存在的。财政支农规模的最优比重为41.7%,金融支农与财政支农的最优结构比重为3.502,且绝大部分省份大多数年份财政支农规模与财政金融支农资金配置结构均没有达到上述最优比重。在此基础上,文章就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有效互动提出了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