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91)
2023(5953)
2022(4466)
2021(4476)
2020(3590)
2019(8268)
2018(7800)
2017(14563)
2016(7856)
2015(9314)
2014(9065)
2013(9090)
2012(8469)
2011(7434)
2010(7190)
2009(6691)
2008(6961)
2007(5738)
2006(4956)
2005(4626)
作者
(19821)
(16573)
(16495)
(16051)
(10553)
(7742)
(7539)
(6409)
(6269)
(5860)
(5830)
(5512)
(5498)
(5421)
(5098)
(5022)
(4996)
(4720)
(4524)
(4427)
(4232)
(3918)
(3862)
(3776)
(3754)
(3742)
(3557)
(3394)
(3335)
(3285)
学科
(36035)
经济(36000)
管理(24603)
(22336)
(21651)
(16897)
企业(16897)
中国(15514)
方法(15151)
数学(13987)
数学方法(13953)
财政(12038)
(9858)
(9692)
(9323)
(9151)
贸易(9146)
(9071)
财务(9067)
(9031)
财务管理(9028)
企业财务(8632)
业经(7472)
(7425)
(6849)
(6739)
银行(6739)
(6391)
(6347)
地方(6209)
机构
大学(109444)
学院(107515)
(57178)
经济(56539)
研究(43117)
管理(38156)
中国(35445)
(33529)
理学(32460)
理学院(32110)
管理学(31902)
管理学院(31685)
(23661)
财经(22902)
科学(21810)
(21281)
(21106)
经济学(20215)
研究所(18915)
经济学院(18289)
中心(17883)
财经大学(16914)
北京(15843)
(15245)
(14214)
(13381)
科学院(13114)
(12998)
师范(12944)
社会(12587)
基金
项目(67704)
科学(54471)
研究(52535)
基金(52169)
(44969)
国家(44654)
科学基金(38025)
社会(37024)
社会科(35294)
社会科学(35286)
基金项目(26305)
教育(23657)
(21970)
资助(21773)
自然(21110)
自然科(20661)
自然科学(20656)
自然科学基金(20328)
(19423)
编号(19238)
中国(18092)
(17465)
国家社会(17285)
成果(16582)
重点(15600)
教育部(15594)
(14926)
(14647)
人文(14205)
社科(14083)
期刊
(61427)
经济(61427)
研究(41612)
(30064)
中国(24433)
管理(14697)
科学(13744)
学报(13684)
财经(12767)
经济研究(12655)
(12251)
大学(11315)
(11119)
(11065)
金融(11065)
学学(10562)
教育(9712)
(9711)
农业(8881)
世界(8802)
问题(8347)
国际(8226)
技术(7830)
会计(7051)
业经(7013)
(6953)
财政(6953)
(5866)
财会(5389)
技术经济(5373)
共检索到1751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晓宇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财政作为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其作用愈益重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实现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必由之路。财政改革,既要摒弃传统自然经济体制形成的"家计财政"模式("我管我的"),又要告别国家财政的"全能型"模式("国家管大家的")。改革的方向,是迈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它要求通过协商、民主、合作、监督,凸显政府权力的边界性和有限性,使政府对权力的行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杜放  常余  
中国财政模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即从传统的生产性财政模式转向与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模式。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国家或政府为时常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 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补充。市场的失灵,主要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市场机制几乎完全难以将资源和要素配置于其间的活动。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国家防务等活动;(2)维持社会秩序等活动;(3)建立公共工程活动;(4)为市场竞争提供必要的规则;(5)再分配以纠正社会不公程度;(6)稳定宏观经济。另一类是市场机制能够配置资源和要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崔潮  
近现代以来,中国财政转型经历了帝国财政崩溃、全能财政试验与宪政财政建设三次大变迁的过程。鸦片战争后,我国的帝国财政制度走向瓦解,民国时期试图进行变革但没有成功;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进行了全能财政的试验;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宪政化改革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在深化财政改革的进程中,需要持续滤去帝国财政的毒素,通过完善宪政财政程序以推进财政公共化,提高财政制度的长期效率。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振鹏  赵云旗  
文章主要就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分灶吃饭型财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及其转型,进行了深入系统地探讨。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杨志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就开始财政制度的现代化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制度的统一和正常运行,支持了新生政权的稳定,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在计划经济时代,财政制度因应时代需要,作了相应的调整。财政平衡在计划经济时代有着重要意义,财政平衡与信贷平衡、物资平衡所构成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是宏观经济稳定目标的体现。计划经济探索中遇到的问题,最终促成了改革开放大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要求,中国财政最初主要是放权让利,形成了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基本相适应的财政制度。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定之后,财政制度改革进入快轨道,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对财政制度作相应改革,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财政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从此,中国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点对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以及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作了积极探索。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范建鏋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从最初"胜利的困境"走向今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共和国历经艰难曲折。与经济发展相伴随,70年来,共和国财政所走过的历程,也清晰地呈现出其独特的脉络。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征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明晰的线索:财政从"集中力量办大事"、助力新生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逐步过渡到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协调发展,再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匹配国家治理现代化,瞄准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其间走过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各时期独有的财政发展特征。本文基于对学界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和相关论述的提炼,旨在简要勾勒70年来共和国财政发展与演进的基本脉络,总结以往发展经验,为未来我国财政制度发展的可能走向及其趋势提供借鉴。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文素  龚浩  
通过对财政现代化定义的辨析和对中国财政历史的梳理,本文对我国传统财政向现代财政的转型标志进行了探讨,明确指出:财政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财政的控制权由专制君权向民权的转移。清朝末年,我国开启了财政现代化进程,从传统时期附着于神权的君权对财政的完全控制,逐渐演变为具有民意基础和代表民权的中央资政院、地方咨议局对财政的控制。因此,财政现代化的标志,不是财政体制的变化,也不是预算制度本身的出现,而是关系到国家治理模式根本性变化的财政控制权的改变。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崔潮  
在财政理论界的话语体系中,我国的财政类型经历了从"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迁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现代财政制度"属于什么财政类型,与"建设财政"、"公共财政"又是什么联系?立足国家治理演化的三维视阈,通过对中外财政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可见我国正进入财政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建设的是治理型财政。治理型财政具有主体多元性、公共参与性、公益性与回应性、绩效性、法治性特征。我国建设治理型财政,需要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循序增加财政参与度,提高公共部门信息公开化程度,推进财政治理法治化,积极汲取发达国家治理型财政建设的经验教训。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江建平  
本文揭示在不同时期财政服务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不同使命。并对建立财政投融资机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较大改善,以及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等进行深入探讨。文章倡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与共益机制的双重优势,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构建良好的运行环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阿萨德·阿拉姆  马克·辛德博格  庞娟  
研究过渡时期的文献一直将稳定性和企业改革作为关注的焦点。无论是跨国研究还是就一国的研究都试图集中于财政稳定性及其相关因素,高度地重视财政调整稳定性成果中的量的量度,而转型期财政调整中的质的量度一直被忽略。本文试图分析转型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最初10年里所进行的政策调整程度,并且讨论这种财政改革的质和量的量度,并对引导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些经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洪范  
1.建设现代化的财政。大国财政,首先是现代化的财政。今天的时代是工业文明的时代,时代方位决定了我们要建设的大国财政必须是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财政。如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财政?笔者的理解是,如同建设一栋现代化的大厦,首先要打好地基,其次要在地基上竖起支撑整个大厦的支柱。现代化的财政"大厦"的地基是信息,而在这个地基之上,要牢固树立六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高望  田盛丹  
为了解释1978年以来中国财政支出政策、资本深化和结构转型的特征事实,本文把生产性财政支出和福利性财政支出引入两部门结构模型,考察生产性财政支出如何影响资本深化和中国的工业化过程。研究表明,伴随着资本深化,农业部门的就业份额和产值份额不断减少,非农业部门的就业和产值份额不断增加;生产性财政支出促进了总体经济的资本深化,进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估计和校准模型参数,本文模拟出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路径,并考察了积极的财政支出政策对结构转型的影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任晓兰  
中国的财政近代化肇始于清末,开拓于民国。自清末新政以来,思想界对财政预算的性质与作用的理解逐步深化,实现了对于税政管理从民本思维到民权意识的突破,并提出了约束政府"钱袋子"的公共财政思想,这促成了中国政治理念的转型。通过财政预算的控制来约束政府权力,是近代思想家对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梅冬州  王佳欣  
2008年以来,在中国GDP下滑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下降的同时,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对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基建和非基建部门的增长模型,研究发现房价上涨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大规模的土地收益,这笔资金流向基建部门导致其投资和劳动力投入过度增加,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放缓了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速。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将资金投向生产率更高或者正外部性更大的部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财政带来的负面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