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77)
- 2023(16221)
- 2022(13856)
- 2021(13320)
- 2020(10939)
- 2019(25417)
- 2018(24817)
- 2017(47689)
- 2016(26041)
- 2015(29401)
- 2014(29186)
- 2013(28910)
- 2012(27006)
- 2011(24292)
- 2010(24304)
- 2009(22326)
- 2008(22183)
- 2007(19214)
- 2006(16987)
- 2005(15196)
- 学科
- 济(104411)
- 经济(104288)
- 管理(77426)
- 业(71414)
- 企(59409)
- 企业(59409)
- 方法(47603)
- 数学(41168)
- 数学方法(40658)
- 财(36479)
- 中国(31350)
- 农(28225)
- 学(23588)
- 业经(22557)
- 制(21261)
- 贸(21227)
- 贸易(21218)
- 易(20694)
- 地方(19963)
- 务(19279)
- 财务(19212)
- 财务管理(19162)
- 农业(18377)
- 企业财务(18230)
- 理论(17692)
- 银(17121)
- 银行(17069)
- 和(16456)
- 行(16268)
- 策(16224)
- 机构
- 大学(372936)
- 学院(368834)
- 济(154460)
- 经济(151319)
- 管理(144003)
- 研究(130550)
- 理学(124561)
- 理学院(123189)
- 管理学(121138)
- 管理学院(120495)
- 中国(98643)
- 京(80338)
- 科学(79738)
- 财(76664)
- 所(66247)
- 研究所(60253)
- 农(59770)
- 财经(58278)
- 中心(57546)
- 业大(53671)
- 江(53245)
- 经(53160)
- 北京(51532)
- 范(48374)
- 师范(47905)
- 经济学(47647)
- 院(47389)
- 农业(46976)
- 财经大学(43317)
- 经济学院(42897)
- 基金
- 项目(249369)
- 科学(196133)
- 基金(182474)
- 研究(182191)
- 家(159843)
- 国家(158562)
- 科学基金(135291)
- 社会(115341)
- 社会科(109296)
- 社会科学(109268)
- 基金项目(95339)
- 省(94205)
- 自然(87799)
- 自然科(85735)
- 自然科学(85711)
- 自然科学基金(84196)
- 教育(83266)
- 划(80586)
- 资助(76578)
- 编号(73024)
- 成果(60630)
- 部(56324)
- 重点(56052)
- 发(52971)
- 创(51337)
- 课题(50872)
- 教育部(48310)
- 国家社会(47938)
- 创新(47916)
- 科研(47724)
- 期刊
- 济(168220)
- 经济(168220)
- 研究(115942)
- 中国(71535)
- 财(60324)
- 学报(59668)
- 科学(54747)
- 农(53829)
- 管理(52978)
- 大学(45159)
- 学学(42436)
- 教育(40556)
- 农业(37655)
- 融(32995)
- 金融(32995)
- 技术(29713)
- 财经(29167)
- 经济研究(28434)
- 业经(25159)
- 经(25005)
- 问题(21709)
- 业(19829)
- 贸(19056)
- 图书(18333)
- 技术经济(17654)
- 理论(17444)
- 世界(16962)
- 版(16871)
- 科技(16862)
- 国际(16355)
共检索到5517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生祥 丛树海
本文通过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分别测算了我国的理论财政政策乘数和实际财政政策乘数。测算结果表明,这两种财政政策的乘数值都不大,尤其是实际作用乘数的值明显偏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也不明显。就乘数的影响因素来看,其可能原因在于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过低,同时消费存在很大的刚性。根据上述乘数的测算值,我们还分别估算了在两种模型下财政政策的综合乘数效应。显然,财政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杠杆,其中政府购买支出是最主要的政策工具。此外,尽管理论和实际作用乘数相差很大,但两者最终形成的乘数效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差不大,甚至财政政策的实际乘数效应在多数年份超过理论乘数效应。
关键词:
财政政策 理论乘数 实际乘数 效应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郭庆旺 吕冰洋 何乘材
到2003年,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6年。对于6年间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人们的总体评价一般是:它不仅短期拉动了需求,保持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而且提高了经济内生增长的能力,协调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然而,如果从治理经济衰退的角度来说,评价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的主要指标应该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几年来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马栓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杨晓华
经典的IS-LM模型所表示的经济关系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和货币需求行为基础之上的。通过对中国的实际经济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可认识中国的消费、投资等行为,并进而探讨中国的IS-LM模型,为测算中国的财政政策乘数提供基础。
关键词:
财政政策乘数 IS-LM模型 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高铁梅 李晓芳 赵昕东
本文利用状态空间方法建立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含有税收影响的消费的季度可变参数模型和 IS- LM季度可变参数模型 ,分别估计并计算得到动态的边际消费倾向、简单的政府支出乘数和包含挤出效应的财政政策乘数。通过比较分析 ,本文得出结论 :我国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政府支出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 ,挤出部分占收入应增加部分的 3 .1 %~ 1 7.6% ,总的来说并不显著 ,近三年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没有使挤出效应增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拴友
由一个简单的IS -LM模型可以推导出财政政策乘数公式。对于我国的IS -LM曲线的估计 ,发现它们有正常的斜率。我国的财政政策乘数约等于 2 ,可测算出我国历年财政调控的效应 ,发现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占 1/ 5到1/ 3强 ,表明我国财政政策在需求管理中的有效性。根据以上所述 ,可以提出当前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馨
论我国的财政政策乘数张馨财政政策乘数或倍数,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开展宏观经济政策运作的基本参数之一。各财政政策手段都是通过乘数效应来发生作用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有多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依其乘数而定的。这一问题将随着我国社会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盛夏 陈杰 潘静珍 王诗逸
在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需求收缩压力期间,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调控是否产生了理想的效果呢?本文的经验证据显示,在疫情之后的需求收缩时期,我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产生了更大的乘数效应,调控效果明显提升。为了阐释经验证据背后的理论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偶有约束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分析在需求收缩之后,财政政策乘数变化的深层机理。理论模拟发现,由于需求收缩导致了家庭信贷约束收紧,其边际消费倾向增大,此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直接增加了家庭的流动性,放松了其预算约束,进而产生了更大的财政乘数效应。因此,在当前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的实践中,建议以积极的投资性财政政策为主导,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来支持缓解家庭的财务负担,助力需求收缩时期我国的宏观调控更加精准有效。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创练 郑挺国 姚树洁
财政政策效果测定历来是国家政策制定与改革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约束的VAR模型提出了具有微观基础的财政政策时变乘数指标,并分解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支出和政府融资的时变冲击乘数、时变累积乘数以及时变现值乘数。同时,结合中国实际,通过一个理论模型分析了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投资乘数呈减弱趋势,政府消费乘数亦呈小幅下降态势。政府税收乘数显著为负且相对较为稳定,但债务发行乘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并于2006年起由正转负。基于模型校准和经验分析可知,目前政策当局依然可通过增加消费性支出促进经济增长;但是,需要管控政府投资规模,因为随政府投资产出弹性下降和规模扩大,政府投资乘数急速下滑势必削弱财政政策效果。同时,由于中国税收并未引发大规模挤占效应,因此目前税收格局相对合理。此外,鉴于当前债务发行存在负经济增长效应,表明政策当局仍需重点盯住和管控债务规模。在此基础上,结合微观主体流动性约束强弱和结构性参数走向,本文提出了增强财政政策效果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胜 肖云东
本文在考虑开放经济和金融摩擦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引入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利用中国经济数据进行校准和估计,研究了中国财政政策乘数大小,并分析了参数的敏感性问题。研究表明:(1)金融摩擦情况下,政府支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大于无金融摩擦情况,且金融摩擦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较大。(2)开放经济下政府支出乘数的数值始终小于1。(3)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小于政府支出效应,且乘数也小,但是税收的远期效果比近期效果大。(4)福利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参数的最优组合会产生较小的福利损失。(5)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金融摩擦参数和政府支出自回归系数的上升会导致政府支出乘数增加;开放性程度增加情况下,乘数出现下降。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当前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撑。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付一婷 陈润东 刘金全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因子增强向量自回归(TVP-FAVAR)模型测算多种时变财政乘数,结合时点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经济周期中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多种理论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时变财政乘数同时具备短期的周期性变化和阶段性的结构趋势。在2012年之前,财政支出对产出和消费的乘数效应有着明显的逆国内经济周期趋势,财政支出对投资的乘数效应则呈现出强劲的上升态势,但在2012年后,财政支出对产出和投资的乘数效应受到经济结构失衡的影响均发生结构性的下滑,而财政支出对消费的乘数效应保持平稳水平;(2)财政支出对进口和出口的乘数效应都具有“先升后降”的顺世界经济周期趋势,前者稍高于后者,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总体上产生正向外溢效应,但该效应在后危机时期不断减弱;(3)在亚洲金融风暴、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新常态这三个典型的经济波动阶段,财政政策均能通过汇率、金融、信贷、股市等渠道有效地稳定经济,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协调性特点,这些都对财政乘数有促进作用,而政府债务累积渠道和进口外溢渠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政政策效果。
关键词:
财政政策 财政乘数 时变特征 经济周期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高长春
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日两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投资乘数出现了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导致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递减。两国的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时期的贡献是显著的,财政政策的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稳定化也起到相应的作用,但中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增加投资和扩大内需为主要内容,而日本则以扩大公共投资为核心。
关键词:
扩张性财政政策 投资乘数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川 姚秋歌
本文基于我国财政收支与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周期性特征,分析了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对产出、通胀、私人消费和投资等宏观变量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测算不同类型财政政策的影响机制和政策效果,本文建模构建一个包含企业家和工人家庭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在模型中引入了政府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消费税和所得税减税以及转移支付五种类型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分别计算了五种财政政策乘数。本文的结论显示,各类型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均起到较好的总需求刺激效果,但在长期,政府投资性支出和所得税减税的政策效果更为突出;政府消费性支出、消费税减税、转移支付政策虽然短期刺激作用更为明显,但由于存在挤出效应以及削弱投资和资本积累,在长期存在一定的负面效果,政策有效持续期也较投资性支出和所得税减税更短。
关键词:
财政政策 乘数效应 影响机制 政策比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金全 陈润东
在面临如亚洲金融风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巨大负向外部冲击时,我国逆周期的财政政策能产生明显的效果。为厘清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的关系,文章首先运用汉密尔顿滤波方法估计我国的产出缺口和财政周期,然后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从宏观层面测度我国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周期之间的时变交互影响,最后运用非线性的面板工具变量局部投影模型从省级维度测度经济周期和财政周期视角下的财政支出乘数。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宏观层面看,亚洲金融风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等事件对我国经济周期的负面冲击促使财政政策逆周期扩张,而财政周期扩张对经济周期复苏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第二,从省级层面看,地方财政支出乘数在经济紧缩时期更高,这个规律对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同样适用;第三,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省级层面,顺周期财政政策都有较高的时间占比,而顺周期的财政政策是引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政策因素;第四,我国地方政府实施的财政政策可能没有对居民消费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投资乘数却保持较高水平,这表明我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主要通过投资渠道实现。文章结论对理解我国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周期之间的关联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指出财政政策逆周期调控的必要性以及未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而更好地引领居民消费的迫切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燕武
在金融领域"去杠杆"的背景下,财政政策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工具中的作用愈发显现。但危机之后的各省经济增长分化表现显示,中国的财政支出乘数效应可能存在较大的省际和时期差异。明晰这一问题,对于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已有文献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不够,存在较多不足。本文利用2003~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地级区域数据,结合基于GMM估计量的面板VAR和支出乘数现值式子,测算了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省际的短期和长期财政支出乘数,并通过不同滚动周期的设定,测算不同时期的财政支出乘数差异。研究发现:(1)整体而言,中国财政支出乘数要大于1,尤其是长期乘数接近于2,说明财政支出确实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2)东部地区的财政支出乘数要大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但各区域内部省份之间的财政支出乘数差异要更大,呈现出独立于东、中、西部地区划分的省际特征;(3)样本期内,财政支出乘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11年之后,财政支出乘数出现大幅下降,单位财政支出的产出效率明显弱化。基于此,本文认为,在具体实践"积极"财政政策时,决策者需要区别对待各省际之间的政策,特别是在当前中央政府强调"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的"风口浪尖",更应当细致、科学地分析不同区域政策实施的效果差异,以便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职能。
关键词:
财政支出乘数 省际差异 时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