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95)
2023(8933)
2022(7240)
2021(6999)
2020(5547)
2019(12657)
2018(12277)
2017(22591)
2016(12079)
2015(13833)
2014(13737)
2013(13565)
2012(12990)
2011(11822)
2010(11970)
2009(11294)
2008(11296)
2007(9679)
2006(9068)
2005(8499)
作者
(32889)
(27516)
(27477)
(26733)
(17736)
(12915)
(12486)
(10570)
(10543)
(9777)
(9658)
(9155)
(9052)
(8996)
(8910)
(8439)
(8134)
(7967)
(7706)
(7362)
(7301)
(6564)
(6503)
(6360)
(6294)
(6218)
(5934)
(5597)
(5527)
(5440)
学科
(73683)
经济(73618)
管理(34046)
(27059)
(25132)
方法(23345)
(22140)
企业(22140)
中国(21416)
数学(21168)
数学方法(21096)
地方(17925)
(14992)
(13801)
(13523)
财政(13160)
业经(12783)
地方经济(12320)
(12021)
(11422)
贸易(11413)
(11123)
(10672)
(10589)
银行(10582)
(10458)
金融(10458)
(10203)
(10188)
财务(10183)
机构
大学(179419)
学院(175507)
(93121)
经济(91782)
研究(71619)
管理(60762)
中国(56061)
理学(50754)
理学院(50162)
管理学(49682)
(49390)
管理学院(49320)
(38092)
科学(36987)
(35958)
财经(35112)
经济学(32212)
(32045)
研究所(31900)
中心(29606)
经济学院(28737)
财经大学(25783)
(25749)
北京(25416)
(24949)
(23518)
师范(23380)
(22401)
科学院(21215)
社会(20843)
基金
项目(105253)
科学(83599)
研究(81737)
基金(78825)
(67626)
国家(67103)
社会(56902)
科学基金(56728)
社会科(54099)
社会科学(54088)
基金项目(39509)
教育(37266)
(36398)
资助(32681)
自然(30994)
(30924)
编号(30558)
自然科(30242)
自然科学(30234)
自然科学基金(29731)
成果(27193)
国家社会(25962)
(25835)
中国(24837)
重点(24237)
(24015)
教育部(23099)
(22441)
课题(22347)
人文(21481)
期刊
(111892)
经济(111892)
研究(69011)
(41864)
中国(40260)
管理(24695)
学报(23004)
科学(22391)
经济研究(20710)
(20641)
财经(20099)
教育(19532)
(19336)
金融(19336)
大学(18593)
(17625)
学学(17232)
问题(14639)
技术(14181)
农业(13870)
(13867)
世界(13107)
业经(12660)
国际(12359)
技术经济(10070)
统计(9279)
经济问题(9032)
(8647)
财政(8647)
改革(8520)
共检索到296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光彬  
笔者通过对我国财政改革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发现所有制和税制变化所形成的财局与政局之间的互动演化,是我国财政改革的最重要内因;财政困境的突破和矫正分利失衡是政府推进财政经济改革的直接动力;财政改革经历了从控税源到改税制的发展演进。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历史演进的逻辑对中国财政改革进行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财政逻辑和发展逻辑四个方面对我国财政改革进行了理论分析。笔者认为保障中央政府的财政经济权威是改革不可动摇的政治逻辑,适应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是财政改革的经济逻辑,经济决定财政是财政改革的自身依存逻辑,财政经济矛盾的展开和克服的无限循环过程是财...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洪银兴  
回顾40年,改革开放每一次的重大进展都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开道和推进的。根据40年经济改革的逻辑,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所推动的改革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突破,明确了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进入新时代。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突破,推动了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并且明确了市场化改革方向。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突破,推动了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公有制的改革。第四,要素报酬理论的突破,推动了基本分配结构的改革。第五,经济运行理论的突破,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伴有相关理论的突破,是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综合。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洪银兴  
回顾40年,改革开放每一次的重大进展都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开道和推进的。根据40年经济改革的逻辑,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所推动的改革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突破,明确了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进入新时代。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突破,推动了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并且明确了市场化改革方向。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突破,推动了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公有制的改革。第四,要素报酬理论的突破,推动了基本分配结构的改革。第五,经济运行理论的突破,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伴有相关理论的突破,是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综合。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创新,主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进阶旨向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质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实践硕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人才强、科技强,进而促进产业强、经济强,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广阔空间。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文  何雨晴  
新中国7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工业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历时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年均增速超过9.4%的"中国奇迹"。与中国的发展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断暴露弊端,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比照展示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对西方国家的全面超越。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和揭示国家治理的内涵,从国家治理的视角看中国崛起,进而指出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世界的意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类承曜  
本文通过一个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重点分析了国有银行改革的三个关键领域:股份制改革、市场化和财务重组,分析各个领域改革背后的逻辑以及存在的问题。结论是尽管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政府更多地考虑了自身的成本和收益,改革主要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回避了深层次的本质问题,而且政府追求短期化目标的结果是短期内银行财务状况的改善是以长期内风险累积为代价。最后得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裴长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目的是分析和总结新中国70多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论证它的基本规律。从新中国历史来看,党在过渡时期提出的“一化三改”总路线和总任务引导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把自己的符号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原点。尽管“一化三改”总路线仅仅是社会主义的初步实践,但在其过程中已经产生或提出了许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命题,而圆满和成功回答这些命题,往往需要付出更长的时间,但问题的产生和提出则是这个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践斗争的伟大贡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任保平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了大规模、快速的经济增长,形成了社会领域长期稳定发展的“两大奇迹”。“两大奇迹”的形成原因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创造“两大奇迹”的政治保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两大奇迹”创造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两大奇迹”创造的制度保证;党领导下人民创造力的发挥是“两大奇迹”创造的动力保证。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来看,“两大奇迹”形成的理论逻辑是党领导下的国家能力与规模化市场创造的结合造就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在经济快速增长所奠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两大奇迹”历史经验是党领导下国家能力的培育,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同互补,发展规划与市场机制的结合,选择性产业政策、功能性产业政策与普惠性产业政策的协调。在第二个百年续写“两个奇迹”,并创造高质量发展奇迹需要从中长期发展视角判断未来发展的趋势,继续推动国家与市场的共同演进,重塑高质量发展的增长体系,充分释放内需潜力,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孙迎联  李炳炎  
立足于马克思确立《资本论》逻辑主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新时代发展的目标和特征,"需要价值"及其运动转化的范畴体系应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主线。"需要价值"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和全方面,其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实现这一目的手段之间的联系。以需要价值为核心范畴,探讨其运动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中间范畴,形成逻辑主线可以构成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体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林光彬   梁永坚  
财政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决定着财政驱动经济增长的逻辑路径。财政所具有的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三重属性使其能够体现上层建筑意志、巩固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驱动经济增长的反作用机制、生产力机制两个基础机制,以及合力机制、调节机制两个集成机制。财政综合发挥多重机制作用驱动经济增长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持续造血性、全局联动性、与时俱进性、稳健可控性的特点,凝结了价值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导向的重要经验。多维度、多层次机制作用及重要经验对新阶段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基于系统观念构建多维度的新时代国家理财学,有助于发展重视财政多重机制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林光彬   梁永坚  
财政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决定着财政驱动经济增长的逻辑路径。财政所具有的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三重属性使其能够体现上层建筑意志、巩固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驱动经济增长的反作用机制、生产力机制两个基础机制,以及合力机制、调节机制两个集成机制。财政综合发挥多重机制作用驱动经济增长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持续造血性、全局联动性、与时俱进性、稳健可控性的特点,凝结了价值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导向的重要经验。多维度、多层次机制作用及重要经验对新阶段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基于系统观念构建多维度的新时代国家理财学,有助于发展重视财政多重机制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期刊] 改革  [作者] 葛扬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指导下不断推进的,同时又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逻辑中不断概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形成新的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形成理论化、体系化的重要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理论逻辑。简单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从理论逻辑到实践逻辑再到理论逻辑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葛扬  
我发言的题目是《〈资本论〉的文本逻辑、认知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我们觉得一本著作或者一个理论体系,当它的作者写完了以后,这个文本基本上是客观存在的文本,也就是说他留下的这个逻辑应该是客观的。其他人在阅读这样一个文本的时候,由于本人的认知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可能在认知逻辑上面跟文本逻辑一致,也可能会出现不一致。首先谈一下《资本论》的文本逻辑和认知逻辑。《资本论》是马克思对19世纪中叶以前对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欧洲社会经济发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葛扬  
我发言的题目是《〈资本论〉的文本逻辑、认知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我们觉得一本著作或者一个理论体系,当它的作者写完了以后,这个文本基本上是客观存在的文本,也就是说他留下的这个逻辑应该是客观的。其他人在阅读这样一个文本的时候,由于本人的认知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可能在认知逻辑上面跟文本逻辑一致,也可能会出现不一致。首先谈一下《资本论》的文本逻辑和认知逻辑。《资本论》是马克思对19世纪中叶以前对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欧洲社会经济发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裴长洪  
怎样遵循"七一讲话"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当前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重大任务;在开放型经济领域,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学科体系是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两重性的论述,是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理论依据,它在列宁时期的苏联和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建设中得到实践运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关于时代特征与主题的新判断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开拓了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实践中提出的基本政治经济学问题可以归结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条件下,如何处理国内生产力与世界生产力的互动关系,如何处理生产力发展与国内外生产关系、国内外上层建筑的关系与矛盾。习近平关于世界百年大变局、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开放发展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在中国开放型经济理论中的最新成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