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15)
2023(8028)
2022(6540)
2021(6474)
2020(5313)
2019(12194)
2018(11570)
2017(21473)
2016(11601)
2015(13453)
2014(13114)
2013(13260)
2012(12474)
2011(11433)
2010(11300)
2009(10730)
2008(11041)
2007(9412)
2006(8425)
2005(7842)
作者
(34046)
(28483)
(28316)
(27272)
(18273)
(13587)
(12667)
(11115)
(11083)
(10099)
(9965)
(9483)
(9470)
(9274)
(9167)
(8909)
(8572)
(8310)
(8147)
(7973)
(7336)
(7022)
(6916)
(6692)
(6389)
(6360)
(6332)
(5962)
(5865)
(5836)
学科
(51070)
经济(51007)
管理(33796)
(29278)
(24924)
(24579)
企业(24579)
方法(22248)
数学(18954)
数学方法(18809)
中国(18240)
(15121)
财政(12614)
(11992)
(11746)
(11412)
贸易(11405)
(11207)
(10726)
财务(10722)
财务管理(10680)
企业财务(10224)
(10218)
业经(9635)
理论(9008)
(8937)
银行(8908)
(8651)
(8512)
(8255)
机构
大学(176907)
学院(169619)
(79161)
经济(77909)
研究(68489)
管理(58842)
中国(53161)
理学(50133)
理学院(49523)
管理学(48824)
管理学院(48510)
(43660)
科学(40098)
(39276)
(35671)
研究所(32236)
财经(31093)
(28593)
中心(28522)
(28386)
经济学(27437)
北京(25794)
经济学院(24470)
(24244)
(24081)
财经大学(23182)
业大(22762)
农业(22641)
(22424)
师范(22144)
基金
项目(108474)
科学(85193)
基金(81950)
研究(77841)
(73324)
国家(72794)
科学基金(60474)
社会(51812)
社会科(49099)
社会科学(49087)
基金项目(41254)
自然(37695)
(37238)
自然科(36834)
自然科学(36817)
自然科学基金(36222)
教育(35770)
资助(34998)
(33646)
编号(28653)
(26340)
成果(25709)
重点(25472)
中国(24272)
国家社会(23452)
(22954)
教育部(22698)
(22087)
大学(21152)
科研(21120)
期刊
(86694)
经济(86694)
研究(59847)
(37609)
中国(37605)
学报(30794)
科学(27214)
(25022)
大学(23220)
管理(23154)
学学(21624)
教育(18276)
财经(17494)
农业(17308)
经济研究(16421)
(15262)
(15240)
金融(15240)
(12252)
技术(11659)
问题(11498)
世界(11281)
国际(10754)
(10461)
业经(9357)
会计(8758)
(8595)
技术经济(7851)
图书(7622)
(7500)
共检索到2711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志勇  
本文认为,中国财政学的可能走向是在共同需要论的基础上发展公共财政论;并提出了一个假说来描述中国财政学主流的演变情况,认为“双元财政论”和“国家财务独立论”只能适应转轨经济的需要,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只能是公共财政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潘贤掌  
本文认为公共财政只是国家分配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不等于公共经济。中国财政学的构建应立足于我国双重转轨的国情,既注重我国传统财政学对财政本质的探索,又注重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财政运行理论的有益成果。双元结构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财政学的理想走向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齐守印  
公共经济学作为研究在混合经济体中起主导作用的公共经济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其理论体系科学与否,不仅关系到该理论对实践指导功能的有效发挥,也关系到公共财政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建设。公共经济思想理论20世纪20年代即开始在中国传播,近20年来译自欧美的外来版本和本土学者参照舶来理论写作出版的《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如雨后春笋。但迄今为止,公共经济理论发展本身存在三大困惑:一是与公共财政学(也包括公共管理学)之间的关系纠缠不清;二是研究对象、范围、范式各色杂陈,缺乏贯穿公共经济再生产全过程的理论体系结构;三是在基础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采取回避态度。因此,实现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冯俏彬  张明  周雪飞  
本文在考察我国财政监督发展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资金监督体系的构成。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公共资金监督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财政监督需要从功能、定位上完成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对此,作者提出了近期改革的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森  
传统财政本质理论尽管有值得借鉴之处,但存在明显缺陷。界定财政本质必须分析制约财政发展演变过程的内在矛盾,并说明财政的起源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财政的本质是协调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矛盾的手段或方式。如此界定财政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傅娟  
本文研究财政学主流从德国范式到美国范式的演变史。文章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财政”一词进行文献研究,认为财政学产生于德国而非英国;然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还原经济学如何一步步取代财政学的历史过程。本文的研究表明:第一,财政学并非经济学的分支,二者产生的土壤与哲学根基都不相同;第二,经济学的几次变革反映出其内在逻辑的不一致,无法作为财政学的理论基础;第三,当代主流财政学与现实脱节的原因在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方向是矛盾的,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的财政实践在向德国学习,而英美的公共经济学却取代德国财政学,成为财政学的主流。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高培勇  
近几个月来,特别是在今年1-9月份GDP增长率达到8.5%的统计数字公布之后,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应当“退出”或“淡出”的讨论热起来了。 其实,大约早在两年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就有过所谓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说法,甚至进展到了谈论“淡出”具体方案的地步。只不过,在那一时期,人们所关注的主要是积极财政政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鹏  
2010年4月10—12日,中国财政学会2010年年会暨第18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央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地方财政系统、有关财经院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柏铭  
我们正处于财政学革命的时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我国财政学也正经历着从研究对象到理论体系再到研究方法的大变革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财政学正逐渐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财政学所取代 ;而创新出一个公认的科学的财政学理论体系 ,将是完成这场财政学革命的重要标志。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闫坤研究员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学科骨干力量合力撰写的《新中国财政学研究70年》,已于2019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系》之一。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国财政制度建设和新中国财政学发展70周年。70年来,在新中国的财政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崔潮  
财政主体是财政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国家出现后,国家成了财政主体的抽象物,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者,是活动着的财政主体。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以及群体规模的扩大,财政主体作为财政活动的决策者和实施者,经历了公众—君主—公民的演进过程。深化对财政主体演进的研究,不仅对指导中国财政实践适应经济社会转型要求,而且对发展中国财政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邦驰  
财政理论问题是财政学的基础 ,财政理论的理论基础则是建立财政理论体系基础的基础。国内外财政理论变迁的历史表明 ,财政学建设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沿着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两条发展线索展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国财政学基础理论之根基 ,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目前 ,财政学事实上已成为跨越经济学 ,兼及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几个领域的一门边缘学科。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晔  
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现有财政学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物本范式,由此在逻辑起点、核心概念、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相应的缺陷与偏差。而通过财政学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由物到人"的转变,以人为分析对象,以制度分析为框架来构建人本范式的财政学,既可以解决物本范式财政理论现存的缺陷,又能在不同社会科学间建立起可通约的研究范式。"人本范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构建要以马克思主义人本主题和共同体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实践的时代命题与时代特征,在对古今中外学术资源兼容并蓄、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整合创新。本文选择财政学若干重要问题对其在人本范式下进行了分析,由此表明"人本范式"财政学具有较强解释能力和良好的应用基础。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晋武  
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是构建财政学体系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学从早期政治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再到现代经济学中新政治经济学的变迁,财政学的政治观也经历了一个从原生到退化,再到回归的演变过程。政治经济学是财政学的原本属性,财政学政治观的退化是经济学追求科学化、技术化背景下出现的极端倾向。财政学政治观的回归虽使财政学获得了新的政治生机,但全面审视其发展现状和现代主流财政学的理论框架,仍然是严重偏向纯经济化和技术化的,以致对现实财政经济实践缺乏应有的解释力与指导力。未来财政学发展与建设的方向,应是按照经济与政治密切结合的原则重构财政学的内容体系,真正现代化地复归财政学的政治经济学传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