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87)
- 2023(12956)
- 2022(11251)
- 2021(10936)
- 2020(9097)
- 2019(21198)
- 2018(20922)
- 2017(39877)
- 2016(21689)
- 2015(24637)
- 2014(24459)
- 2013(24517)
- 2012(22610)
- 2011(20146)
- 2010(19926)
- 2009(18010)
- 2008(17770)
- 2007(14891)
- 2006(12876)
- 2005(11319)
- 学科
- 济(86602)
- 经济(86509)
- 管理(62915)
- 业(57660)
- 企(48060)
- 企业(48060)
- 方法(41106)
- 数学(36276)
- 数学方法(35914)
- 财(32342)
- 中国(25927)
- 农(22320)
- 学(19351)
- 业经(17582)
- 贸(17308)
- 贸易(17300)
- 制(17291)
- 地方(17158)
- 易(16887)
- 务(16519)
- 财务(16460)
- 财务管理(16412)
- 企业财务(15638)
- 农业(14216)
- 和(13744)
- 财政(13678)
- 环境(13406)
- 理论(13205)
- 银(13204)
- 银行(13167)
- 机构
- 大学(305100)
- 学院(300577)
- 济(125240)
- 经济(122813)
- 管理(119683)
- 研究(105890)
- 理学(104143)
- 理学院(103000)
- 管理学(101383)
- 管理学院(100867)
- 中国(80159)
- 京(65664)
- 科学(65354)
- 财(62673)
- 所(53390)
- 研究所(48818)
- 财经(47388)
- 中心(46526)
- 农(45822)
- 业大(43484)
- 经(43343)
- 北京(42208)
- 江(41196)
- 范(39274)
- 师范(38949)
- 院(38701)
- 经济学(38441)
- 农业(35913)
- 财经大学(35358)
- 经济学院(34777)
- 基金
- 项目(209760)
- 科学(165275)
- 基金(154644)
- 研究(152945)
- 家(135335)
- 国家(134302)
- 科学基金(114840)
- 社会(96863)
- 社会科(91847)
- 社会科学(91822)
- 基金项目(82322)
- 省(78115)
- 自然(74902)
- 自然科(73153)
- 自然科学(73138)
- 自然科学基金(71816)
- 教育(69246)
- 划(67179)
- 资助(64222)
- 编号(60869)
- 成果(49863)
- 部(47497)
- 重点(47111)
- 发(44136)
- 创(43079)
- 课题(41742)
- 教育部(40805)
- 科研(40505)
- 国家社会(40445)
- 创新(40287)
- 期刊
- 济(131561)
- 经济(131561)
- 研究(93670)
- 中国(55573)
- 财(49780)
- 学报(47687)
- 科学(44828)
- 管理(42545)
- 农(40431)
- 大学(36054)
- 学学(33917)
- 教育(30223)
- 农业(28741)
- 融(23789)
- 金融(23789)
- 技术(23639)
- 财经(23070)
- 经济研究(22569)
- 经(19641)
- 业经(18879)
- 问题(17198)
- 业(15576)
- 图书(15105)
- 贸(14714)
- 理论(14470)
- 技术经济(14264)
- 科技(14162)
- 资源(13889)
- 世界(13712)
- 版(13316)
共检索到439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立勇 黄卫挺 毕然
本文借助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区制转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中国财政失衡的动态调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政策具有可持续性,财政调整符合"同步"假说;中国财政调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不同区制下财政调整速度存在明显差异,改革开放后呈现"弱调整",财政由非均衡向均衡状态回归的速度和力度明显减弱,财政失衡状态的持续期更长。虽然近年来中国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波动似乎有所减少,但非均衡误差波动却呈现扩大态势;与财政收入相比,财政支出的调整作用更强,此种财政调整模式对经济增长有利。中国财政非线性调整特征可从政府反应行为和市场化改革等方面进行解释。
关键词:
财政调整 非线性 非均衡 MS-VECM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朱轶 涂斌
本文通过对1985—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与中国"东高西低"的经济梯度相反,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反而具有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中更高的工业资本深化程度,基于这一"反常"现象,我们对中国工业资本深化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式分权体制所引致的财政压力与竞争激励下,地方政府对本地工业化进程的积极干预导致了区域投资结构的失衡,这种失衡表现为金融信贷的扩张以及针对国有工业部门的投资倾斜,两者的共同作用显著推动了中国区域层面的资本深化过程;西部地区相对最高工业资本深化程度也与其金融信贷的高度扩张以及国有工业部门资本的超量积累存在很大关联。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工业的资本深化更多地是一...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宋玉华 曾绍龙
"财政悬崖"是美国奥巴马总统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不仅对美国经济复苏是一种打击,而且也会威胁到全球经济复苏。笔者认为,"财政悬崖"是美国财政长期失衡的必然产物,而美国财政失衡根源于其长期运行的债务经济模式。本文阐述了实现美国财政平衡的途径及其对中国财政的启示。
关键词:
财政悬崖 财政失衡 债务经济模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丹 李永友 童幼雏 刘易鑫
作为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的央地财政关系的关键,财政体制垂直失衡问题备受关注。学者们基于不同理论视角对财政体制垂直失衡进行界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且简单照搬西方的测度方式亦不符合中国实际。本文在中国特有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执行责任高度分离的背景下,对财政体制垂直失衡进行界定和测度,从多个维度分析了中国财政体制垂直失衡的特征。测度结果显示,1994—2015年,全国水平的VFI_1在-0.9921—-0.5634之间波动,均值为-0.7411;VFI_2的波动范围为0.0617—0.2084,均值为0.1367;VFI__3的波动范围为0.0623—0.2101,均值为0.1399;分地区来看,东北和西部地区的VFI_2、VFI_3较高。研究结论表明,中国的财政体制垂直失衡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央地共担支出及本不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支出的增加是导致财政体制垂直失衡的主要原因,东北和西部地区的财政体制垂直失衡程度较深,应作为未来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央地财政关系 垂直财政失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闫坤 张鹏
2016年第四季度的世界经济舞台上演了一幕充满跌宕和意外的"剧情"。在其背后,是民粹主义的兴起和孤立思想的蔓延,若不加以反制和引导,在世界经济进入增长"拐点"阶段的关键时点,将会导致全球化进程的倒退、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和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从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来看,以资产溢价、制造业回流和新产业勃兴为代表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正在强化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并导致全球经济形成再失衡的局面。中国受到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和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影响,整体增速出现了小幅下降,矛盾凸显、风险增大,"L"形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闫坤 张鹏
2016年第四季度的世界经济舞台上演了一幕充满跌宕和意外的"剧情"。在其背后,是民粹主义的兴起和孤立思想的蔓延,若不加以反制和引导,在世界经济进入增长"拐点"阶段的关键时点,将会导致全球化进程的倒退、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和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从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来看,以资产溢价、制造业回流和新产业勃兴为代表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正在强化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并导致全球经济形成再失衡的局面。中国受到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和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影响,整体增速出现了小幅下降,矛盾凸显、风险增大,"L"形底部运行的第一阶段压力巨大。政府财政保持平稳健康的局面,积极财政政策逐步从增加支出转为增支、减税和政府信用并举,并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系。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白彦锋 姜哲
随着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刚性支出规模不断扩张,财政的动态平衡问题日益突出。笔者基于我国1978—2017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协整检验并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和评估我国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的平衡状态、相关减税措施对财政动态平衡的影响以及中央补助对地方财政动态平衡的影响,旨在探寻调整我国财政平衡状态、实现财政动态平衡的路径。结果显示,我国财政整体保持较强动态平衡,而且其平衡路径倾向于增加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在支出方面有一定调整;相关减税措施对我国财政动态平衡影响较小;中央对地方的补助使地方财政的动态平衡状态有所增强。最后,本文认为,在目前财政增收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应采用收入和支出双向调整的平衡路径;严控债务规模,做好中长期偿债规划;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组合。
关键词:
财政动态平衡 协整 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文甫 王召卿 郭柃沂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结构调整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财政分权和经济结构失衡的基础上,选择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经济发达、经济欠发达两个地区和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的模型来研究财政分权对经济结构失衡的作用,然后对其作用的内在机制进行探讨。模型模拟分析发现:财政分权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而且一个地区的财政分权对另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有溢出效应;在这一作用机制中,财政分权所引起的地方政府投资水平、地方政府之间竞争、地方政府债务水平上升和地方政府投资的正外部性担任着重要角色。本文研究结论意味着,促使地方政府由投资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可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贾俊雪 张超 秦聪 冯静
本文在深入剖析"土地财政"形成的逻辑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001—2007年间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了纵向财政失衡和政治晋升对土地出让金规模的影响。研究表明,纵向财政失衡对土地出让金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表明财权与事权错位加剧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政治晋升激励亦是"土地财政"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体现在离任后获得升迁的市委书记在任时更加热衷通过土地出让获取财政收入。在任期的最后一年,政治晋升激励的影响尤为明显。分样本分析还发现:纵向财政失衡对土地出让金规模的影响在经济较落后地区更为突出,政治晋升激励的影响则在较发达地区尤为强烈。政治晋升激励强化了纵向财政失衡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影响,赋予地方更大的行政自主权则有助于矫正纵向财政失衡和政治晋升造成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扭曲。
关键词:
纵向财政失衡 政治晋升 土地财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储德银 李善达
本文基于财政调整时期的内生划分方法,采用STR模型对于我国1980-2012年间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的实现机制与动态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一是我国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主要是经由消费渠道发生,而且是通过影响消费者预期产生。二是财政政策非凯恩斯效应在不同条件下与财政政策工具之间的搭配组合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当基本预算余额/潜在GDP小于临界值-0.045 0时,财政收入对居民消费需求存在非凯恩斯效应;反之,财政支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非凯恩斯效应。三是财政政策调整的幅度是居民消费需求非凯恩斯效应产生的重要因素,但财政政策调整的组成成分与政府的初始债务规模不是非凯恩斯效应产生的先决条件。本文研究结论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储德银 迟淑娴
财政纵向失衡作为分权制国家的固有体制特征,其失衡程度过高势必影响构建激励兼容的新型央地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而转移支付作为平衡央地政府收支对比关系的有效政策工具,在弥补财政纵向失衡和解决辖区公共品外溢等问题上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系统地诠释转移支付对财政纵向失衡的作用机制,然后在对我国财政纵向失衡程度进行重新测度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考察转移支付对财政纵向失衡的总量与结构效应。结果发现:(1)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从总体上助推了财政纵向失衡,与转移支付传统理论意义上的均衡效果背道而驰。(2)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对财政纵向失衡具有显著的结构效应。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与税收返还可以有效缓解或降低财政纵向失衡程度,但专项转移支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财政纵向失衡,从而解释了我国转移支付缘何未能从总量层面发挥对财政纵向失衡的校正功效。(3)财政纵向失衡问题具有显著的递延惯性,因而如何发挥转移支付对财政纵向失衡的校正功效对于构建激励兼容的新型央地政府间财政关系尤为重要。本文对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与央地政府间现代财政关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启示与借鉴意义。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林峰
通过构建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在考虑财政约束的条件下,对中国贸易收支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测度。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看,财政约束是造成中国贸易收支失衡和效率扭曲的重要因素。从分区域角度看,东部地区面临的财政约束程度要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分权和财政收入分权会加剧财政约束的不确定性,但前者无法缓解财政约束,而后者能够有效平抑财政约束;财政支出的扩张不但能缓解财政约束,还能降低财政约束的不确定性。财政收入的提高对财政约束本身缺乏显著性影响,但会加剧财政约束的不确定性;财政分权体制的强化能够有效缓和经济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顾国达 麻晔
自1994年以来,与我国持续的对外贸易失衡相伴随的重要现象就是国内财政支出偏向问题一直显著存在。其中,生产性公共品的大量财政支出,形成了对企业的巨额补贴,增加了企业在社会总产出中的分配比例,这又使得企业的储蓄投资倾向进一步强化。而居民相对收入的下降以及政府在社保等非生产性公共品支出上的不足导致其消费能力受限、储蓄率难以降低。全社会由此形成的高额储蓄,在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约束的条件下,难以被完全转化为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因此,国内大量过剩的储蓄只能以商品和服务净出口的形式加以平衡,与此对应的即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失衡。在进一步的计量检验中验证了上述理论假说的正确性,即:财政支出偏向和金融市场约束是我国对...
关键词:
财政支出偏向 金融约束 对外贸易失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林春 孙英杰
财政既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又是新时代下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基于此背景下,本文选择中国1994-2016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来探讨纵向财政失衡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发现:纵向财政失衡是导致我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并且在衰退期效果比繁荣期更为明显;纵向财政失衡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纵向财政失衡程度越高,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效果越大;中央财政依赖度的增加会平抑纵向财政失衡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地方政府自给度的增加会放大纵向财政失衡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最后,得出适当增加转移支付可以有效的平抑我国经济波动风险的重要启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春 孙英杰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诉求。基于此背景下,选择中国2000—2016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动态面板模型检验财政失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路径分析中,财政失衡的加剧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但纵向财政失衡的加剧会带来技术进步,而支出角度下横向财政失衡的加剧会带来技术效率改善;在地区差异分析中,财政失衡的加剧会带来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但收入角度下西部地区横向财政失衡的加剧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此外,良好的制度环境因素能够降低财政失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消极影响。最后,得出适度缩小财政失衡度可以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