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09)
- 2023(14170)
- 2022(12095)
- 2021(11511)
- 2020(9351)
- 2019(21925)
- 2018(21460)
- 2017(41590)
- 2016(22462)
- 2015(25031)
- 2014(25210)
- 2013(25185)
- 2012(23102)
- 2011(20990)
- 2010(20546)
- 2009(18541)
- 2008(17942)
- 2007(15569)
- 2006(13344)
- 2005(11933)
- 学科
- 济(92234)
- 经济(92136)
- 管理(64153)
- 业(59316)
- 企(48636)
- 企业(48636)
- 方法(43398)
- 数学(38186)
- 数学方法(37831)
- 中国(26428)
- 农(23120)
- 财(21946)
- 学(20916)
- 业经(18928)
- 贸(18843)
- 贸易(18830)
- 易(18369)
- 环境(17236)
- 制(16952)
- 地方(15864)
- 农业(15056)
- 融(15045)
- 金融(15044)
- 银(14987)
- 和(14969)
- 银行(14947)
- 行(14346)
- 务(13916)
- 财务(13854)
- 财务管理(13832)
- 机构
- 大学(323662)
- 学院(318631)
- 济(135054)
- 经济(132455)
- 管理(127192)
- 研究(112688)
- 理学(110559)
- 理学院(109331)
- 管理学(107623)
- 管理学院(107050)
- 中国(85310)
- 京(69392)
- 科学(68232)
- 财(59676)
- 所(56410)
- 研究所(51731)
- 农(50832)
- 中心(49919)
- 财经(48957)
- 业大(47087)
- 经(44894)
- 北京(44320)
- 江(43224)
- 经济学(42010)
- 范(40838)
- 院(40811)
- 师范(40465)
- 农业(40033)
- 经济学院(37911)
- 财经大学(36863)
- 基金
- 项目(221966)
- 科学(175340)
- 基金(164506)
- 研究(160789)
- 家(144410)
- 国家(143311)
- 科学基金(122601)
- 社会(102951)
- 社会科(97707)
- 社会科学(97683)
- 基金项目(87047)
- 省(82631)
- 自然(80154)
- 自然科(78316)
- 自然科学(78297)
- 自然科学基金(76920)
- 教育(72444)
- 划(71299)
- 资助(68142)
- 编号(63143)
- 成果(51083)
- 部(50357)
- 重点(49506)
- 发(47005)
- 创(45926)
- 教育部(43287)
- 国家社会(43253)
- 课题(43088)
- 创新(42989)
- 科研(42761)
- 期刊
- 济(141497)
- 经济(141497)
- 研究(96633)
- 中国(57927)
- 学报(51786)
- 科学(48747)
- 管理(46111)
- 农(45456)
- 财(43486)
- 大学(39023)
- 学学(36805)
- 农业(32022)
- 教育(31271)
- 融(29172)
- 金融(29172)
- 技术(25035)
- 财经(24402)
- 经济研究(23818)
- 业经(21111)
- 经(20888)
- 问题(18652)
- 业(17345)
- 贸(16166)
- 理论(16039)
- 图书(15551)
- 技术经济(15311)
- 科技(15163)
- 世界(14817)
- 实践(14379)
- 践(14379)
共检索到461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邓茂芝 任心原 高淮 张文秀
我国正处于由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过渡的初期阶段。对于碳交易市场而言,流动性是发挥市场价格发现作用、实现市场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对于控排企业和碳市场投资者而言,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碳资产预期收益,因而对企业做出相关的碳资产管理决策有重大影响。文章对各试点碳市场的流动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碳市场建立初期,大部分市场都存在流动性低下的问题,但随着市场运行时间增长,配额的流动性不断增强。通过将国内试点碳市场从2013年至今流动性的变化规律与EU-ETS进行比较,发现EUA现货市场也出现过类似趋势。参考EU-ETS的发展过程,我国试点碳市场流动性问题将随着市场继续运行得到改善。最后,针对流动性问题对试点碳市场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试点碳市场 换手率 流动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文举 钱新新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探讨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影响中国工业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并从七个试点省份出发,选取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的环境经济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和提升工业低碳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中国工业的低碳转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通过成本约束和结构升级途径促进工业低碳转型,而技术进步途径的作用尚未实质性显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研发水平更高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和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而在外商投资水平更高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马跃 冯连勇
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京都议定书》等文件催生了以CO_(2)排放权作为商品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研究中国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性对我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以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有效交易日数据,对中国试点碳市场的有效性进行探索性研究,结合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与分形市场假说理论,分别采用游程检验法、方差比检验法以及重标极差分析法等对中国碳市场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探讨各方法导致计算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并利用GARCH模型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中国试点碳市场未能达到弱式有效水平。同时,根据中国目前碳市场运行现状给出一定的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旸 郑培江
以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和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研究对象,运用GARCH族模型研究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收益率波动性特征。结果表明,5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收益率的波动聚集性、持续性表现不完全一致;北京、上海和重庆存在负向的杠杆效应,广东和湖北不存在杠杆效应;从波动溢出效应关系看,5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间的整体联动性不强;运用方差比率检验法得出,5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均未达到弱势有效市场。这些特征反映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仍然存在缺陷,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靖烨 曹铭 李朋林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建立了9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自试点成立以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仅各项市场指标全国领先,并且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与全国平均水平最为接近。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963个日收盘价格组成的收益率序列建立GARCH-M模型分析发现,该序列不满足随机游走,并具有波动积聚的特点,没有达到弱式有效市场的条件。因此,应提升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政府的重视程度,提升运行的有效性,推进国内外市场交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波
空间灵活性决定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流动性水平和定价机制效率,但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先试点后推广"的自下而上的碳交易市场构建模式,这会导致市场的碎片化问题。如何将多个并行运转的区域碳交易市场进行连接,构建全国性市场,是中央计划者必须要提前考量的问题。市场连接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价格信号,这需要设计一系列宏观调控工具,在避免系统失灵的同时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本文从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机制出发,研究了惩罚水平与排放权短缺的概率预期对价格信号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讨论了最新的价格管理机制——价格上下限,安全阀机制,动态分配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渐进式宏观调控策略。该策略通过运用一系列宏观调控工具(惩罚水平...
关键词:
碳交易市场 连接 价格信号 宏观调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黄文彬 高韵芳
基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和MGARCH-BEKK模型,从报酬溢出和波动溢出的角度,研究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主要商品———EUAs和sCERs各自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以及两者的期货价格之间的信息流动关系。结果表明:两个市场的现货市场始终都处于价格信息中心,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较弱甚至未体现;信息波动溢出方面,EUA市场中期货市场处于波动信息中心,而CER市场中现货市场处于波动信息中心;EUA的期货市场与CER的期货市场之间存在相互的价格溢出效应与波动溢出效应,但EUA市场的期货价格对CE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傅强 李涛
后哥本哈根时代,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性共识。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尚未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我国被迫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丧失碳交易定价话语权。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文章从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入手,阐述了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并探讨了我国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二氧化碳 碳排放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文君 张莉芳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目标,优化电力结构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于是中国在电力市场上实施绿色证书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论文基于一般均衡理论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绿色证书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对电力市场的影响机理及政策效果。结果表明:(1)绿色证书通过市场交易传导机制作用于电力市场,能够在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同时降低煤电发电量,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很难与电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所以政策应该逐步稳健地推行。(2)碳排放权通过市场交易传导机制作用于电力市场,不仅可以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能够有效促进煤电厂商主动减排,但是抑制和减排效果与市场参数设定密切相关,所以政策应该设定合理的参数。(3)绿色证书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并行实施,中国电力结构得到优化,不仅有望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而且能够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文君 张莉芳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目标,优化电力结构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于是中国在电力市场上实施绿色证书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论文基于一般均衡理论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绿色证书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对电力市场的影响机理及政策效果。结果表明:(1)绿色证书通过市场交易传导机制作用于电力市场,能够在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同时降低煤电发电量,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很难与电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所以政策应该逐步稳健地推行。(2)碳排放权通过市场交易传导机制作用于电力市场,不仅可以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能够有效促进煤电厂商主动减排,但是抑制和减排效果与市场参数设定密切相关,所以政策应该设定合理的参数。(3)绿色证书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并行实施,中国电力结构得到优化,不仅有望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而且能够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磊 张永强
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以下简称"碳交易")是两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本文在全国碳交易市场已建立的基础上,对碳税和碳交易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和国际上这两种减排政策的实践经验,得出碳税与碳交易同时使用能够以较低的代价完成碳减排目标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碳税的计税依据、征税范围、征税环节、税收的归属与使用、税收优惠和税率等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碳税 碳排放权 碳减排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佳宁
碳排放权交易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创新和金融创新工具。对国内外碳排放权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碳排放权市场配额分配、法规创设、监督与处罚等核心机制设计问题,并以期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政策性思路。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机制设计 配额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杨果 陈瑶
文章在对构建林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所面临的制度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借助AHP专家调查建立风险判断矩阵,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构建林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风险量化评估模型。结果表明:风险的综合评价得分为63.27,整体风险偏高;制度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65.96、67.68、72.92、53.75和65.90分。这和构建林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所面临的制度不健全、经济效益不明显、计量与认证等技术落后、监管缺失易引发道德风险和相关
关键词:
林业碳排放权 市场构建 风险防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惠萍 宋艳
随着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碳交易市场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一直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七个碳交易试点,为推动全国碳市场进行初步探索。2015年12月,我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明确表示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通过对碳交易试点运行现状的分析,对全面推行碳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相关对策进行探讨,并对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前景做出展望。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全国碳市场 市场体系 碳税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杨果 陈瑶
文章在对构建林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所面临的制度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借助AHP专家调查建立风险判断矩阵,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构建林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风险量化评估模型。结果表明:风险的综合评价得分为63.27,整体风险偏高;制度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65.96、67.68、72.92、53.75和65.90分。这和构建林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所面临的制度不健全、经济效益不明显、计量与认证等技术落后、监管缺失易引发道德风险和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的宏观环境相符合。基于评价结果,文章从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化碳排放权交易核心技术攻坚和尽快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制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林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风险防范措施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
林业碳排放权 市场构建 风险防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