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91)
2023(15821)
2022(13761)
2021(13110)
2020(10953)
2019(25379)
2018(24817)
2017(47867)
2016(25478)
2015(28822)
2014(28460)
2013(27906)
2012(25365)
2011(22765)
2010(22229)
2009(20288)
2008(19502)
2007(16530)
2006(14373)
2005(12040)
作者
(70138)
(58391)
(57893)
(55196)
(37099)
(27877)
(26550)
(23027)
(22126)
(20340)
(19937)
(19662)
(18245)
(18125)
(17916)
(17531)
(17365)
(17294)
(16790)
(16608)
(14200)
(14171)
(13820)
(13276)
(13004)
(12908)
(12610)
(12609)
(11536)
(11459)
学科
(103616)
经济(103415)
管理(71330)
(66963)
(55811)
企业(55811)
方法(51199)
数学(43548)
数学方法(43001)
中国(28645)
(27457)
(24413)
业经(23456)
(20855)
(20268)
贸易(20259)
(19774)
地方(18615)
理论(18214)
农业(18139)
(17405)
(16794)
环境(15938)
技术(15579)
(15332)
财务(15257)
财务管理(15227)
企业财务(14406)
(14027)
银行(13994)
机构
大学(359071)
学院(356463)
(145687)
管理(145173)
经济(142867)
理学(127162)
理学院(125793)
管理学(123584)
管理学院(122937)
研究(117529)
中国(87099)
(75545)
科学(71890)
(63733)
(56303)
中心(53187)
财经(52820)
研究所(51928)
(51561)
业大(50792)
(48421)
(48396)
师范(48012)
(47763)
北京(47760)
经济学(44530)
(42953)
农业(40251)
经济学院(40239)
财经大学(39761)
基金
项目(252651)
科学(200748)
基金(186499)
研究(185785)
(161673)
国家(160377)
科学基金(139293)
社会(120332)
社会科(113498)
社会科学(113468)
基金项目(99257)
(95588)
自然(89960)
自然科(87927)
自然科学(87907)
自然科学基金(86339)
教育(85454)
(81057)
资助(76835)
编号(74949)
成果(59578)
(56870)
重点(55866)
(53212)
(52362)
课题(50396)
国家社会(50004)
教育部(49481)
创新(48829)
科研(48441)
期刊
(150451)
经济(150451)
研究(101645)
中国(61011)
学报(53754)
科学(51345)
管理(51040)
(46603)
(46418)
大学(41814)
学学(39152)
教育(38271)
农业(33107)
技术(30191)
财经(25129)
经济研究(25091)
(25011)
金融(25011)
业经(24672)
(21579)
问题(19664)
图书(19339)
(16986)
科技(16708)
技术经济(16513)
理论(16452)
(16006)
资源(15968)
(15723)
商业(15240)
共检索到499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素洁  黄楷伊  董玉洁  
目的地视觉形象及其属性间的关系结构是目的地形象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中国旅游海外推广网站与照片分享网站Flickr中的中国相关照片为例,对中国目的地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的内容与属性在照片中的呈现方式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中国目的地投射形象属性中位列前3的核心属性为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建筑,而国际游客感知到的中国目的地形象属性中位列前3的核心属性为生活方式、人、自然风光。(2)在海外推广网站投射的中国目的地形象中,人-自然风光、自然风光-建筑属性常组合在一起,而国际游客感知到的中国目的地形象中,人-生活方式、人-自然风光、生活方式-自然风光属性常组合在一起。(3)相比于海外推广网站展示的照片,国际游客在Flickr网站上分享的中国相关照片中不同形象属性组合更加丰富。(4)海外推广网站中展示的照片在地理区域分布上大体均衡,而国际游客在Flickr网站上分享的关于中国的照片在地理区域分布上差异较大,主要聚焦于京沪及部分西南地区。最后,本文对我国未来的视觉旅游形象营销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梦君  乌恩  
以旅游凝视为理论基础,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婺源的官方宣传文本和游客网络游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在政府凝视和游客凝视视角下,官方部门及游客对婺源旅游形象感知的异同。结果显示,婺源的旅游形象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与氛围、旅游活动、生态保护、旅游接待与服务5大主题。两种视角对婺源形象的解读在整体上保持一致性,但政府更侧重对文化的宣传,而游客则更注重对资源与服务的感知。两者对婺源的情感形象评价都以正面为主,但政府的积极情绪高于游客。此外,游客的消极情绪主要体现在交通、餐饮、人流量等方面。最后,根据研究内容,从宣传内容与途径、基础设施与服务、游客分流与管理三个方面对婺源的管理部门提出建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承云  戴添乐  蒋世敏  涂明程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其红色旅游景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基于携程网、马蜂窝网两大OTA中上海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在线评论,使用词云词频统计法、复杂网络分析法及扎根理论分析法,对上海红色旅游形象感知与情感评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者对上海红色旅游形象感知的构成中,以上海为主体,以名人形象与历史建筑形象为代表,而快速城市化是形象感知变化的主要推动力。(2)旅游者对上海的红色旅游形象感知呈现出“上海-历史-教育”的“单核心-过渡-边缘”层次模式,并且以上海为空间主体、历史为时间动力,拓展出信念教育的功能。(3)关于上海红色旅游情感评价,传承红色精神文化是影响旅游者产生积极情绪的最重要因素,优良的自然生态景观、景区管理能力及交通通达性和安全性是旅游者产生积极情绪的基础,而不合理的红色景点游览结构和旅游者的非自主性是影响旅游者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因素。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程圩  隋丽娜  程默  
采用文本挖掘法分析蚂蜂窝中关于丝绸之路(中国段)的440篇游记,研究表明:游客所选择的游线集中于西安至敦煌段,尤为关注敦煌,游踪集中于甘肃和青海境内,而洛阳至西安及敦煌至新疆段受关注程度略低;游客对丝绸之路旅游资源认知形象较为综合,既有洞窟壁画、遗址遗迹等人文景观,又涵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景观,情感倾向积极且一致;当地生活体验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司机具有重要的导游作用。由于丝绸之路沿线各区旅游业发展条件和态势不均,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形象建设策略;丝绸之路主题形象塑造要遵循"和而不同"的理念;各地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索志辉  梁留科  苏小燕  买哲  张佳莹  
基于网络评论数据,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核密度分析和内容分析法,以游客体验的视角研究开封旅游目的地形象。结果表明:开封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较好,游客对开封旅游目的地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历史人物、历史建筑和表演节目等方面;游客情感特征鲜明,自然禀赋类旅游目的地游客体验最好,历史遗赠类旅游目的地的仿古建筑、票价和收费问题是造成游客体验较差的主要因素,文化创意类旅游目的地游客体验介于前两者之间。结合区域与类型的差异探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度概化和区位谬误,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敏  
基于网络文本,通过ROST CM6.0软件和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以游客感知视角研究殷墟旅游形象。结果表明:游客对殷墟的积极感知形象是直观的、概要的,对殷墟最突出的印象是"遗址""文化""历史""甲骨文";游客对殷墟的旅游感知形象可归纳为景区空间环境形象、旅游景观形象、旅游服务形象和旅游体验认知形象4个维度;游客对殷墟旅游形象感知中的消极因素主要包括旅游服务、旅游体验、旅游设施和旅游安全4个核心类属及其下属的10个二级子类;在对殷墟旅游形象的感知中,导游讲解是重要的感知因素。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哲华  沈世伟  
本文以嵊泗列岛旅游形象感知为研究对象,以网络本文为依据,分析了客源地、游客构成、出行时间,并利用词频对地点、偏好、行为以及感受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旅游者对嵊泗旅游的感知偏向积极,但依旧存在些许问题,如嵊泗对各景点旅游宣传失衡,使景区间差距日益扩大;景区本身对老年游客群体的吸引力弱;嵊泗旅游特色活动较少,依旧仅仅局限于出海捕鱼、海边烧烤等海岛旅游常见的活动,且各岛之间的旅游活动同质化高;旅游者关于嵊泗旅游形象的消极感知最主要来源于观光体验,评价负面较多的几点是"商业化""排队""交通差",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本文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艺骞  张春萍  
基于哈尔滨市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滞后于市场发展与旅游者感知升级,目的地产品创新性不足等,文章以哈尔滨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从携程网入手,利用Python数据挖掘技术,共抓取20182条网络文本。运用ROSTCM6对用户数据进行高频词特征、语义网络及旅游者情感三个方面的分析研判,挖掘获取当下哈尔滨市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旅游者新感知与评价以及目的地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与之相应的契合其发展痛点的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提升建议,以期优化哈尔滨市旅游形象,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水平。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冰  曾国军  彭青  
多目的地旅游已成为当前一种重要的出行方式,因此,合理设置和安排旅游线路是旅游市场供需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但以往的研究仍停留在线路的描述上,未能对其成因进行系统阐释。在梳理和评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文章以新疆目的地网络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社会网络视角及分析方法,通过整体网和个体网两个层面探寻旅游线路形成的内在机理。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已初步形成以喀纳斯为中心的目的地网络,而以中心度和结构洞为代表的目的地网络结构特征是多样化旅游线路形成的关键所在。研究结论对现有旅游线路研究在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方面有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冰  姜晖  罗超亮  
旅游业是由多个旅游支持行业构成的旅游行业网络,具有与生俱来的关系属性。面临"由旅游业内部单一主体驱动转向跨行业多元主体共同驱动"这一重大变革,如何构建有效的网络关系以获取或控制旅游资源是突破企业成长瓶颈的关键问题。该研究以2006—2016年旅游及相关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聚焦于连锁董事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索网络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并基于不同战略导向提炼网络背景下企业行为路径及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背景下的企业行为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拓展网络关系和寻求中介位置作为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典型路径,最终将导致整体网络趋于"关系强化型"或"结构离散型"。研究结论在充分考虑企业作为网络中行动者的主动性的前提下,以资源获取和资源控制为战略导向,揭示了网络情境下企业行为路径的一般规律,为破解旅游企业在连锁董事网络背景下的成长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战略决策指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冰  何莽  王松茂  
治理是推动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构建行之有效的合作关系以获取战略优势的重要途径。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基于正式关系的"双边"合作,忽视了网络背景下,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合作往往依托于非正式关系,并在"多边"关系互动中不断地演变和重构。因此,从网络视角探寻目的地治理机制对理解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研究在2012年新疆目的地网络研究的基础上,于2014年对12个目的地进行跟踪调查,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中心性和凝聚性对于识别旅游目的地在网络中的合作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在旅游目的地合作研究框架下,基于三方关系提出不同类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葛扬  张建国  崔会平  许鸣  蔡碧凡  
基于蚂蜂窝、驴妈妈、携程网等网络旅游平台以及景区门户网站的照片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地调查、网络照片内容对比、照片拍摄足迹对比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安吉竹子博览园门户网站投射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的异同。结果显示:门户网站投射的安吉竹子博览园动植物大观园、竹子资源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大小熊猫饲养繁育基地的形象非常成功,与游客感知形象切合;游客对园内的游玩项目感知较少,与门户网站期望在游客内心塑造的动植物游乐园形象不符,且游客对园内西区的以西以南景点的感知较少;园区内的重要节点入口以及水景形象比较吸引游客,但景区管理方对此缺少形象投射。因此,安吉竹子博览园应在保持自身优势环境特色的基础上,完善园内旅游指引系统,并结合园区主线文化发展业态。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珍珍  李君轶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的主要途径为问卷调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开始通过在线评论等网络数据来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然而对于这两种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应用于研究的可靠性还是鲜有涉及。本文以西安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评论两种途径获取游客对西安旅游形象的感知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内容挖掘软件和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因子、整体形象感知、代表性景点三方面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在西安旅游形象感知的研究中,对调查问卷和网络文本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呈现出相对一致性;(2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法建  张捷  章锦河  陈冬冬  
采用"联系"视角将旅游地及其要素结构作为网络结构进行研究是旅游地研究的重要方向,其中社会网络理论是最常用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以社会网络作为旅游地研究思路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采用"联系"的属性为分类依据,将以联系和网络为内容的旅游地研究归纳为旅游流、旅游政策、旅游地知识管理与创新、旅游地产业链和集群、旅游地营销与品牌、旅游地一般性网络等研究领域,并对其进行了述评。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廉同辉  余菜花  宗乾进  
本文选择Google为检索工具确定154个旅游网站为研究对象,使用SocSciBot3收集上述154个网站的链接数据,采用PAJEK绘制我国旅游网站的网络结构图,并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从网络密度、中心度、凝聚子群以及核心-边缘结构等角度对我国旅游网站的网络结构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旅游网站网络密度较低且平均距离较小、部分旅游网站的中心度较低、凝聚子群的规模不大且密度偏低、处于核心位置的网站较少等,为此建议在加强旅游网站自身建设的同时,多与其他旅游网站进行合作,加强链接,特别是友情链接的建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