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19)
- 2023(5427)
- 2022(4486)
- 2021(4288)
- 2020(3594)
- 2019(8440)
- 2018(8037)
- 2017(15218)
- 2016(8027)
- 2015(9387)
- 2014(8983)
- 2013(9238)
- 2012(8631)
- 2011(7978)
- 2010(7607)
- 2009(6905)
- 2008(6778)
- 2007(5653)
- 2006(4993)
- 2005(4514)
- 学科
- 济(39779)
- 经济(39744)
- 方法(19579)
- 业(18659)
- 数学(18527)
- 数学方法(18443)
- 管理(17922)
- 中国(13648)
- 企(11612)
- 企业(11612)
- 农(11541)
- 财(10307)
- 贸(10108)
- 贸易(10103)
- 易(9964)
- 收入(8732)
- 农业(8045)
- 业经(6426)
- 制(6380)
- 学(6215)
- 出(5955)
- 环境(5922)
- 关系(5821)
- 银(5810)
- 银行(5794)
- 行(5669)
- 发(5446)
- 融(5433)
- 金融(5433)
- 国民(5349)
- 机构
- 大学(122392)
- 学院(118461)
- 济(63208)
- 经济(62539)
- 研究(47473)
- 管理(44198)
- 理学(38624)
- 理学院(38184)
- 管理学(37763)
- 管理学院(37548)
- 中国(36694)
- 京(26256)
- 科学(26066)
- 财(25468)
- 所(23611)
- 经济学(22058)
- 研究所(21818)
- 财经(20986)
- 农(20888)
- 经济学院(20015)
- 中心(19945)
- 经(19611)
- 北京(17151)
- 业大(17056)
- 农业(16511)
- 院(16444)
- 财经大学(15933)
- 科学院(15057)
- 范(14753)
- 江(14735)
- 基金
- 项目(81827)
- 科学(65999)
- 基金(64022)
- 研究(58879)
- 家(57004)
- 国家(56612)
- 科学基金(47816)
- 社会(41912)
- 社会科(40024)
- 社会科学(40015)
- 基金项目(32911)
- 自然(28864)
- 自然科(28262)
- 自然科学(28253)
- 自然科学基金(27835)
- 省(27107)
- 资助(26877)
- 教育(26461)
- 划(24501)
- 编号(20575)
- 部(20443)
- 国家社会(19809)
- 中国(19807)
- 重点(18762)
- 教育部(17838)
- 发(17794)
- 成果(16885)
- 创(16719)
- 人文(16432)
- 大学(16003)
共检索到1746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谭晓鹏 钞小静
本文采用中国资金流量表和省际收入法GDP的相关数据,在调整个体经营业主混合收入和国有农场营业盈余统计口径的基础上,对1992-2014年间中国整体及各地区的要素收入分配结构进行测算。研究表明:从全国整体情况看,自1992年后,劳动收入份额处于一种较低水平稳定状态;资本收入份额呈长期上升趋势,上升趋势较缓;政府收入份额呈周期性波动。地区层面上,各地波动幅度、趋势差异明显。共同特征是政府收入所占比重最小且波动幅度不明显,要素收入份额变动趋势明显的地区有辽宁省、江苏省、北京市、陕西省、江西省和安徽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吕冰洋 郭庆旺
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以市场为主导的税前要素收入分配和以政府为主导的税后要素收入分配,分别体现的是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因此,科学准确估算我国要素收入分配状况对研究诸多宏观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测算我国税前和税后要素收入分配方法,并利用最新测算的历史年份的"资金流量表"和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测算结果表明:从全国整体情况看,自1983年后,税前和税后劳动分配份额呈长期下降趋势;自1983年至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税前和税后资本分配份额呈长期上升趋势,之后上升趋势变缓;无论是劳动要素还是资本要素,税后分配份额一直低于税前分配份额。
关键词:
资金流量表 要素收入分配 分税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明 刘长庚 刘一蓓
本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测算企业层面要素收入分配份额,全面考察了中国制造业企业要素收入分配的动态变迁。通过实证分析和方差分解,重点回答了"各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要素收入分配"这一基本问题。研究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规模是目前影响劳动和资本要素收入份额变动的主要因素;(2)民营企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方式成为企业规模影响要素收入分配背后的重要原因。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大型垄断国有企业是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要结合行业、地区、所有制等因素,从企业入手,充分考虑劳动者利益,有效保障收入分配改革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要素收入分配 制造业 方差分解 贡献度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诚
本文使用序列DEA方法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中国1978至2008年30年间各省、市、自治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变化指数。结果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轻微下降的态势,只是在1986至1996年间出现过较为明显的上升,技术效率的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基本同步。整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仍然较为粗放,对投资的依赖逐渐加重,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TFP变化基本一致,而西部地区呈现出一定的追赶态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勇
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文献入手,综述并总结出测算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公式,并利用历年统计数据得出中国1952~2006年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借助科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服务业产出率的贡献进行了纵向的时序分析,并与国外经验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服务业产出的贡献在1980年前波动较大,1980年后渐趋平稳,但总体水平偏低,以要素(资本)推动为主的服务业发展与中国居民的低收入状态不相适应。
关键词:
服务业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宾 曾志雄
中国经济在2003~2007年间年增长率都超过10%,这与前期文献对中国增长后劲乏力的悲观预测似不一致。本文使用并延展Holz(2006)的资本存量序列,通过要素收入份额可变的增长核算法,重新测算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增长率。研究发现,世纪之交前后的TFP增长率并不像其他文献所报告的那样接近于零甚至为负值,其原因在于前期的文献采用了不合适的投资流量指标,高估了资本存量的增长率,进而低估了TFP增长率。这一结果将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核算 资本存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蓝管秀锋 杨喆翔
文章采用两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在分析中国要素价格总扭曲对要素收入分配失衡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资本、劳动和土地价格扭曲对要素收入分配失衡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中国要素价格总扭曲与要素收入分配失衡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随着要素价格总扭曲程度的上升,国民经济中劳动收入份额的占比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资本、劳动和土地价格扭曲对要素收入分配失衡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性。同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蓝管秀锋 杨喆翔
文章采用两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在分析中国要素价格总扭曲对要素收入分配失衡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资本、劳动和土地价格扭曲对要素收入分配失衡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中国要素价格总扭曲与要素收入分配失衡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随着要素价格总扭曲程度的上升,国民经济中劳动收入份额的占比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资本、劳动和土地价格扭曲对要素收入分配失衡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性。同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实 赵人伟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在中外学者的密切合作下,在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协同下,在国内外几个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历经多年努力,近来完成了二期研究成果①。该课题仍然保持着以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Empiricalanalysis)为主的特点,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广山 崔朝栋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原则的进一步突破。如何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及其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急需理论界认真研究和回答的新...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尹朝静 高雪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等极端事件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和威胁。本文将气温、降水量与干旱因素纳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评估体系,采用序列MSBM-DEA模型测算了1978~2018年中国28个省(市、区)农业TFP及其分解的变动情况,并对比分析不同情形下农业TFP的测算和分解结果。研究发现:在未纳入气候因素情形下,中国农业TFP增长率明显被高估,气候因素特别是干旱事件对中国农业TFP增长造成负面影响;从农业TFP增长的分解结果看,无论是否考虑气候因素,农业技术进步都是推动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农业技术效率对农业TFP增长的贡献有限;无论是否考虑气候因素,中国农业TFP增长均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不均衡性,并且不同省份农业TFP增长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席玮 彭刚
文章以间接税转嫁为视角,提出了要素收入有效税负的地区测算框架,并利用我国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实证测算了我国2010年的地区要素税负水平。研究发现:各地区的资本税负普遍高于劳动税负;间接税转嫁的影响对于劳动和资本都很显著;无论是劳动还是资本,税负较重的地区大多集中在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此,可以通过在税收优惠政策上更多地为经济弱势地区提供支持、降低间接税税率以逐步减少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促进公共支出向民生方向倾斜等措施来改善要素税负的地区不平衡。
关键词:
要素收入 有效税负 地区差异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席玮
本文基于税负转嫁的视角,构造了要素收入有效税率的核算框架,详细界定了各种要素税负的核算范围,并实证测算了1995-2010年中国劳动与资本的实际有效税负。研究发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要素税负也并不算低。其中,间接税对居民消费的转嫁作用、增值税进项抵扣环节的重复计税是劳动、资本有效税率攀升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要素收入 有效税负 间接税转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钟世川 毛艳华
本文基于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构建了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框架,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非公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劳动-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公共资本-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1990-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小于1;劳动的生产效率是提高的,而公共资本与非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并且偏向非公共资本的程度大于公共资本,这是导致中国全要素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钟世川 毛艳华
本文基于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构建了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框架,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非公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劳动-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公共资本-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1990-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小于1;劳动的生产效率是提高的,而公共资本与非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并且偏向非公共资本的程度大于公共资本,这是导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缓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加速公共资本的投放导致技术进步越渐朝向公共资本方向发展,进一步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因此,为实现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适度减少公共资本,尽快转向依赖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非公共资本的轨道上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