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81)
- 2023(8595)
- 2022(7470)
- 2021(7103)
- 2020(6146)
- 2019(14732)
- 2018(14301)
- 2017(27499)
- 2016(15041)
- 2015(17461)
- 2014(17486)
- 2013(17805)
- 2012(17156)
- 2011(15752)
- 2010(15668)
- 2009(14785)
- 2008(14690)
- 2007(13097)
- 2006(11296)
- 2005(10276)
- 学科
- 济(72635)
- 经济(72577)
- 管理(36048)
- 业(35700)
- 方法(32865)
- 数学(30027)
- 数学方法(29812)
- 企(25560)
- 企业(25560)
- 中国(20624)
- 农(19800)
- 学(16304)
- 贸(15506)
- 贸易(15500)
- 财(15181)
- 易(15107)
- 地方(14943)
- 农业(13107)
- 制(12066)
- 业经(11996)
- 环境(10407)
- 银(10113)
- 融(10089)
- 金融(10086)
- 银行(10076)
- 和(9943)
- 行(9703)
- 土地(9423)
- 发(8968)
- 出(8614)
- 机构
- 大学(229530)
- 学院(225644)
- 济(102162)
- 经济(100375)
- 研究(86968)
- 管理(82091)
- 理学(70426)
- 理学院(69483)
- 管理学(68316)
- 管理学院(67874)
- 中国(66822)
- 科学(53693)
- 京(50548)
- 所(46104)
- 农(44127)
- 财(43502)
- 研究所(42325)
- 中心(38876)
- 业大(35348)
- 财经(35301)
- 农业(35253)
- 经济学(33549)
- 江(32633)
- 北京(32395)
- 经(32199)
- 院(30854)
- 经济学院(30492)
- 范(30037)
- 师范(29751)
- 科学院(27813)
- 基金
- 项目(150053)
- 科学(117103)
- 基金(110803)
- 研究(106278)
- 家(98906)
- 国家(98202)
- 科学基金(81322)
- 社会(68374)
- 社会科(64837)
- 社会科学(64816)
- 基金项目(58277)
- 省(54702)
- 自然(52182)
- 自然科(50922)
- 自然科学(50904)
- 自然科学基金(49982)
- 划(48396)
- 教育(47707)
- 资助(46321)
- 编号(41428)
- 部(35036)
- 重点(34797)
- 成果(34101)
- 发(33567)
- 中国(30135)
- 创(30055)
- 国家社会(29754)
- 教育部(29258)
- 科研(29210)
- 课题(28766)
共检索到3371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暕 姬长龙 张义珂 李俊娟
土地利用是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交互作用的结果,是揭示人地关系的属性、特征、机制、地域分异及其人地矛盾冲突的主题。目前我国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尤其是在广大的西部地区人地关系矛盾更为突出。本文在深入调查和了解西部12省(区、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2003-2009年的西部各省(区、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部12个省(区、市)可分为三类,处在同一类别的地区,它们的土地利用变化存在相似性,处在不同类别地区的土地利用侧重点不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在土地政策调控时应当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 聚类分析 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秀红,何书金,罗明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 ,以中国西部地区各县市级行政单元为例 ,阐述了土地利用结构类型之间的关系 ,主要因子在表征土地利用集约性上的物理意义 ,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数值表征方法。利用 GIS的空间分析技术 ,展示了因子分析综合得分值极为丰富的结构性信息 ,并分析了这些信息在宏观分类、分区中的作用。最后 ,结合土地利用率与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 ,探讨了综合数值方法在分析土地利用问题以及防治土地退化方面的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炯 许月明 郭庆
通过选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针对河北省保定市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趋势,以聚类分析法为基础,构建了保定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级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与地域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保定各县市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土地利用建议,以实现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保定市 聚类分析法 土地利用分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丹 韩书成 张燕纯 易森鹏
[目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重要途径。为了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指导,结合其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选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资源承载力4项一级指标及15项二级指标,建立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方法]通过SPSS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前4个主成分,并将其作为新的样本数据,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广州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结果]根据聚类分区结果,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中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丹 韩书成 张燕纯 易森鹏
[目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重要途径。为了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指导,结合其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选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资源承载力4项一级指标及15项二级指标,建立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方法]通过SPSS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前4个主成分,并将其作为新的样本数据,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广州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结果]根据聚类分区结果,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中心发达区,包括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和越秀区;综合发展区,包括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区和从化区;重点潜力区即南沙区;资源组合区是(新)黄埔区。根据各分区的差异性,提出各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根据各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及土地利用状况,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具有合理性,能为广州市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园淅 张雷 程晓凌
西部地区是中国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能源供应基地,其供应潜力主要通过煤炭外运来实现。在资源赋存和经济发展两者空间差异的共同作用下,西部地区成为国家煤炭外输的重要基地。数据分析表明,在西部地区煤炭的外输过程中,西北区的作用至关重要。其煤炭供应不仅量大、且范围广;同时,供应半径的定量分析发现,无论是在总体还是在省区级层次上,西部地区煤炭供应半径均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基本趋势,其拐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分析认为,上述煤炭供应半径的变化是西部地区自身城市化发展所导致的能源需求增大的一种必然结果。有鉴于此,西部地区煤炭供应的合理模式和其作为国家能源供应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应引起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反思。
关键词:
中国西部 煤炭供应 供应半径 时空变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峰 濮励杰 彭补拙
利用1980、1995和2000年的Landsat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研究区1980—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绩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建设用地总量迅速扩展,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城镇用地同速增长;耕地大量流失,呈现破碎化和分散化的趋势;建设用地以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为核心向外扩展;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绩效较优,环境绩效较差;城镇用地变化的绩效较农村用地更为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傅小锋,张耀存,彭乃志
利用航片、城市平面图及城市用地调查等资料,分析了苏锡常地区城镇用地扩展和结构变化特点,发现苏南地区城镇用地扩展及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呈现为以下特征:大城市用地扩展速度由80年代前的缓慢发展转变为80年代后的快速发展,其主导因素是新区开发建设;其用地结构变化以居住及公建性用地扩展占用地扩展的第一位,工业用地扩展由80年代前第一位退居第二位。县城镇的用地发展基本与大城市相同,但其发展速度快,工业用地扩展居次的时间也比大城市迟。小城镇的大量兴起和小城镇用地的大规模扩展造成苏南乡村景观巨变,其主因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目前用地扩展居主导地位的仍是工业用地的扩展。交通用地的扩大及耕地面积的减少是苏南区域用地景观80年代以来的变化主流
关键词:
苏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经济发展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刘斌 余兴厚 罗二芳
近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和难点。目前,西部12省区仅有新疆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高于全国平均,陕西、内蒙古、重庆3省处于全国水平,而其余8省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西部省际之间的分化亦十分显著。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改变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不均衡状况。因此,大力加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保障机制和全国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的构建,全力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打破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实现全民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当务之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佑启,PeterH.Verburg,徐斌
通过 GIS建模 ,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的变化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并着重对耕地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 ,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是自然与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并且区分不同的规模尺度与不同的区域类型 ,将对提高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的精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汪雪格 汤洁 李昭阳 王晨野
本文应用经济学中的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进行吉林西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洛伦茨曲线出现了“三近三疏”和基尼系数出现了“三增三减”的现象,这恰好与TM遥感解译结果相符,说明该区未利用地面积增加,水域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作为吉林西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蒋小勇
在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发展,需要付出相应的土地资源代价,会遇到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西部地区一方面要做好保护,一方面又要利用,这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出一条集约利用土地,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强有力支撑的新路子。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工业化 城镇化 土地利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摆万奇,阎建忠,张镱锂
本文以1967年、1987年、2000年三期遥感资料和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多种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大渡河上游地区18665km2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结果显示:1967~2000年,研究地区以林地为主导的覆被格局转变为以草地为主。其中,有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发挥着关键作用。33年间,有林地面积减少了319774hm2,所占比例从30.92%下降为13.78%。通过对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的分析,尤其是有林地斑块在破碎化过程中规则性的增强,同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论证了政策因素在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文中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空间分析,在15个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因素中筛选出对不同地类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并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影响大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永忠 吴次芳 王庆日
选择位于杭嘉湖平原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浙江省海盐县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转移与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诊断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形成贡献作用的大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检验了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单位面积农业总产值、城镇化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等5个因子是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健 陈凤 濮励杰 韩书成 叶浩 彭补拙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锡常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区,土地利用历史悠久。1980年以来,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本文利用1980年、1995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苏锡常地区198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得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为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促进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