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09)
- 2023(12957)
- 2022(10977)
- 2021(10464)
- 2020(8587)
- 2019(20255)
- 2018(19974)
- 2017(38733)
- 2016(20817)
- 2015(23514)
- 2014(23338)
- 2013(23417)
- 2012(21521)
- 2011(19540)
- 2010(19164)
- 2009(17464)
- 2008(16823)
- 2007(14339)
- 2006(12504)
- 2005(10969)
- 学科
- 济(92467)
- 经济(92375)
- 管理(56062)
- 业(54379)
- 企(43507)
- 企业(43507)
- 方法(40568)
- 数学(35610)
- 数学方法(35301)
- 中国(26382)
- 农(24145)
- 地方(20605)
- 业经(20508)
- 财(18647)
- 学(17755)
- 贸(17745)
- 贸易(17737)
- 易(17259)
- 农业(16227)
- 制(15058)
- 环境(14117)
- 和(13780)
- 产业(13692)
- 技术(13658)
- 理论(12457)
- 银(12335)
- 银行(12303)
- 融(12007)
- 金融(12005)
- 行(11817)
- 机构
- 大学(298679)
- 学院(295449)
- 济(127448)
- 经济(125121)
- 管理(119460)
- 研究(104787)
- 理学(104224)
- 理学院(103064)
- 管理学(101546)
- 管理学院(101020)
- 中国(77108)
- 京(64530)
- 科学(62948)
- 财(53206)
- 所(52064)
- 研究所(47850)
- 中心(45869)
- 农(44551)
- 财经(43877)
- 业大(42311)
- 北京(41440)
- 经(40137)
- 江(39454)
- 范(39340)
- 经济学(39296)
- 师范(39049)
- 院(37790)
- 经济学院(35574)
- 农业(34800)
- 财经大学(32863)
- 基金
- 项目(207344)
- 科学(164147)
- 研究(153563)
- 基金(152305)
- 家(132586)
- 国家(131569)
- 科学基金(112884)
- 社会(98658)
- 社会科(93592)
- 社会科学(93569)
- 基金项目(81186)
- 省(77500)
- 自然(71765)
- 自然科(70088)
- 自然科学(70073)
- 自然科学基金(68832)
- 教育(68616)
- 划(66259)
- 资助(62485)
- 编号(61409)
- 成果(49687)
- 部(46828)
- 重点(46087)
- 发(45599)
- 创(43112)
- 课题(41865)
- 国家社会(41358)
- 教育部(40393)
- 创新(40240)
- 人文(39192)
- 期刊
- 济(134797)
- 经济(134797)
- 研究(90606)
- 中国(52519)
- 学报(44201)
- 科学(43627)
- 管理(42895)
- 农(40709)
- 财(36839)
- 大学(33661)
- 学学(31598)
- 教育(29997)
- 农业(29061)
- 技术(24116)
- 融(22765)
- 金融(22765)
- 经济研究(22538)
- 财经(21064)
- 业经(21040)
- 经(18162)
- 问题(18152)
- 业(15547)
- 图书(15264)
- 技术经济(14710)
- 贸(14596)
- 科技(14480)
- 理论(14078)
- 世界(14018)
- 资源(13623)
- 现代(13377)
共检索到424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薛继亮
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已经陷入劳动力成本增加和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的境地,迫切需要通过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条件和产业转型升级来获得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对于西部地区,则具有较多的第一次人口红利,这为承接东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条件。西部地区丰富的人口红利潜力形成的人口红利效应,将为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工业区兴起和集聚以及产业带的形成提供条件,而西部地区人口红利潜力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宏观对策研究,有助于发挥西部的要素资源潜力,带来区域经济增长。
关键词:
人口红利 产业转型 西部地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颜色 郭凯明 杭静
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保持了40年左右增长,形成了人口红利,这对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总结中国发展道路成功历程,既能为新阶段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事实基础,也能为其他国家发掘人力资源、推动结构转型提供中国经验。本文在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了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变化趋势,以及投资结构和市场摩擦等中国经济特征,展示了劳动力和人口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机制。本文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长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显著,平均降低了农业就业比重7.2个百分点,相当于降低20%左右的农业劳动转移成本。本文为中国应对人口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盛朗
本文从人口数量、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文化构成、人口与计划生育状况和人口经济水平等方面对西部10省区的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西部地区大开发教育要先行、积极稳妥地在少数民族中推行计划生育和建立稳定的教育、卫生与计划生育投入保障机制的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严红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有着特殊的发展背景、特殊的发展路径和特殊的发展困境,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必须从制度安排和经济基础层面进行战略转型,总体思路是城市化发展由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型、由纵向投资向横向拓展转型、由行政主导向产业支撑转型、单一城市向网络城市转型、由人口转移向结构转换转型,转型路径是农村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中小城市在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基础上拓展为大中城市、中心城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优化升级,实现西部地区在产业联系和产业链条基础上的城市网络化发展。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城市化 战略转型 产业支撑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庞智强 李云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产业结构仍较落后。当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平衡、轻工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重工业、制造业内部"三低一高"产业居多等问题。西部地区应转变片面强调发展第三产业的观点,高度重视发展第二产业;要统一规划,加强区内的整体协调;要实现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并大力发展能源深加工行业。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刘俊华 刘振刚 李燕霞 李长青
选取经济发展程度、市场化程度、地理环境和文化理念具有较强一致性的中国西部12省市区(含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物流产业效率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对提高区域物流产业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2007-2012年中国西部12个省的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变动情况,重点剖析各省物流产业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除云南外,西部各省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显著提高,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技术进步,而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尤其是纯技术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甚至降低。最后结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蹇令香 任晓东 王善善 李宛宣
论文将非期望产出纳入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2015年西部地区11个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在对各省份产业结构高级度和产业结构合理度测度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15年西部地区11个省份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空间特征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关系较为密切;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提高西部地区整体的能源效率;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提高贵州和青海两省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冯等田
产业结构和产业绩效相互影响。虽然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在拉大,但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相对较快,因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距在缩小。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1996—1998、1998—2002、2002—2008、2008—2009年四个时段就业构成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差异,发现劳动力的结构变动度在加快;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的结构效应虽然不如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大,但仍然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结构红利"特征。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劳动生产率增长 结构红利假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翟柱玉 张军峰 方虹
为了研究污染产业转移与中国西部地区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文章首先基于考虑环境因素的Malmquist-Luenberger(ML)指数测算了2003—2015年中国西部11个省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情况,随后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污染产业转移以及其他因素对于西部地区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国西部地区工业行业全要素增长率呈现递增趋势,但各个省份工业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技术进步是推动工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忽视环境因素低估了西部地区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增长率。另外,污染产业转移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增长,环境治理投资、研发投入与西部地区工业生产率显著正相关,对外直接投资、国有企业占比与西部地区工业生产率显著负相关。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静
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了物流及人力资源对投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西部地区吸引投资的比较优势和约束条件,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策略的新思路。
关键词:
转型期 中国西部地区 引资 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勇,李晖,傅晖
从国际、国内的纵横比较,研究了中国西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其基本结论是:①中国西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高度大致相当于20世纪全国90年代初期水平,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加速初期相似;②从工业化进程来看,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至少落后全国平均水平20年以上,从工业发展阶段考虑,中国西部地区应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关键词:
中国西部地区 产业结构 工业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红利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对这种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口红利 经济发展 人口年龄结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聂元贞 孟燕红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贸易模式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以比较优势原则为基础的互动转型关系。由于西部地区在贸易模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上具有很多共性,本文在分析甘肃省进出口贸易模式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重新构建了有利于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贸易模式,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
贸易模式 产业结构 比较优势 西部开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文范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九个省、自治区。土地面积537.3 ×10~4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6.9%;人口2.4亿,占全国的23.1%;城镇人口442万,占全国的2.7%;设市城市91个,占全国的21%;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达3731亿元,占全国的13.6%。 一、开发历史悠久 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我国西部有悠久的开发历史,中华民族一部分祖先从远古时代就生息在这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