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85)
- 2023(11576)
- 2022(10153)
- 2021(9814)
- 2020(8113)
- 2019(19185)
- 2018(18934)
- 2017(36282)
- 2016(19587)
- 2015(22227)
- 2014(21983)
- 2013(22026)
- 2012(20343)
- 2011(18432)
- 2010(18084)
- 2009(16468)
- 2008(15849)
- 2007(13405)
- 2006(11608)
- 2005(10209)
- 学科
- 济(82755)
- 经济(82670)
- 管理(52761)
- 业(49874)
- 企(40038)
- 企业(40038)
- 方法(38348)
- 数学(33877)
- 数学方法(33560)
- 中国(23449)
- 农(21333)
- 财(17850)
- 地方(17767)
- 学(17083)
- 贸(16787)
- 贸易(16779)
- 业经(16662)
- 易(16335)
- 农业(14341)
- 制(13395)
- 环境(13163)
- 和(12895)
- 理论(11716)
- 技术(11656)
- 银(11457)
- 银行(11420)
- 融(11241)
- 金融(11239)
- 行(10958)
- 划(10833)
- 机构
- 大学(281250)
- 学院(276675)
- 济(116447)
- 经济(114257)
- 管理(111373)
- 研究(98234)
- 理学(97311)
- 理学院(96190)
- 管理学(94656)
- 管理学院(94169)
- 中国(72998)
- 京(60935)
- 科学(60634)
- 财(49260)
- 所(49103)
- 研究所(45339)
- 中心(43128)
- 农(42997)
- 业大(40863)
- 财经(40675)
- 北京(39252)
- 经(37306)
- 范(37021)
- 师范(36716)
- 江(36478)
- 院(35627)
- 经济学(35530)
- 农业(33694)
- 经济学院(32136)
- 财经大学(30548)
- 基金
- 项目(195876)
- 科学(154222)
- 基金(144108)
- 研究(143262)
- 家(126328)
- 国家(125368)
- 科学基金(106943)
- 社会(90777)
- 社会科(86021)
- 社会科学(85996)
- 基金项目(76903)
- 省(72328)
- 自然(69448)
- 自然科(67826)
- 自然科学(67811)
- 自然科学基金(66607)
- 教育(64610)
- 划(62624)
- 资助(59506)
- 编号(57304)
- 成果(46567)
- 部(44375)
- 重点(43722)
- 发(41967)
- 创(40249)
- 课题(38966)
- 教育部(38099)
- 国家社会(37927)
- 创新(37616)
- 科研(37392)
- 期刊
- 济(121599)
- 经济(121599)
- 研究(83338)
- 中国(48734)
- 学报(44157)
- 科学(42179)
- 管理(39674)
- 农(38967)
- 财(34208)
- 大学(33338)
- 学学(31284)
- 教育(28865)
- 农业(27912)
- 技术(22411)
- 融(21218)
- 金融(21218)
- 经济研究(20128)
- 财经(19462)
- 业经(17930)
- 经(16617)
- 问题(16216)
- 图书(15104)
- 业(14989)
- 理论(13691)
- 贸(13602)
- 科技(13570)
- 资源(13393)
- 技术经济(13313)
- 世界(13079)
- 实践(12356)
共检索到3959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向应 秦大河 韩添丁 成鹏
大气降水化学是大气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可靠指标,而且保存在高海拔地区雪冰中的化学成分对研究局地和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以及环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西部冰冻圈地区的大气降水化学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目前已取得一些重要进展,特别是结合积雪和冰芯化学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降水化学资料。回顾了中国西部冰冻圈地区大气降水化学的研究背景,综述了该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大气降水 冰冻圈 中国西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蔡玉林 李飞 李家永 陈永瑞 李海涛 张宏志
对比研究了亚热带丘陵区几种人工林在对大气降水再分配后发生的水质变化。对P、K、Ca、Mg、Na、S元素的测定分析表明,不同林分具有不同的交换特性,3种人工林中Mg和K、Ca均较容易淋失,而对于P和Na则呈现明显的吸收或吸附作用。
关键词:
亚热带 树干径流 穿透雨 化学元素 淋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平 马钦彦 刘世海 卢俊峰 陈圆
为了揭示北京密云水库库区水源保护林涵养水源、改善水质的作用机理和规律,为北京密云水库库区水源保护林的经营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上游油松人工林样地中,分别收集林冠、树干、枯落物层和土壤层雨水进行水化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化学元素含量变幅较大,加权值排序为:Ca>N>K>Na>Mg>Fe>P>Zn>Cu>Mn,其加权平均值之和为10.817 mg/L;大气降水经过油松林林冠、树干、枯落物层及土壤层后,化学元素含量加权平均值之和分别为14.011、29.165、20.724和51.704 mg/L.由此可知,大气降水经过林层后,尽管各化学元素含量变化不一,但总含量却呈增加...
关键词:
密云水库 油松人工林 降水化学性质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王冬米 叶镜中
本文初步探讨了苏南丘陵区降水的化学组成以及次生栎林(以栓皮栎为主)冠层对降水化学的反应。结果表明:降水中养分元素的含量为40.71kg/hm~2·a,各元素含量的序列为N>Ca>K>Mg>P;降雨经林冠后,养分总量增加1.28倍,其中,N,P,K,Ca,Mg各增加0.43,0.52,2.75,1.58和0.83倍,但pH值降低;1a中,林内、外雨水中养分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经冠层淋溶归还的养分量占养分总归还量的28.06%.
关键词:
降水化学 冠层淋溶 养分含量 养分浓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樊后保
在福建南平地区 ,选择离污染源距离不同的两片杉木人工林建立监测场 ,对降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化学进行了连续 3年 ( 1 994~ 1 996)的定位研究。降雨通过林冠后 ,其化学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穿透雨较降雨的 pH值稍低 ,但伴随离子浓度的增加 ,穿透雨的电导率明显升高 ,而树干径流的酸化和养分富集现象均十分显著。降雨和穿透雨酸度表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趋势 ,其最低月均 pH值普遍出现在夏季 ,最高值在冬季。而降水电导率则表现出与离子浓度相同的明显的季节变化格局 ,两者月均值均以夏季最低 ,冬季最高 ,春秋季居中 ,这种格局强烈受降雨量的控制。树干径流酸度与SO2 4 浓度之间密切相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步峰 周光益 曾庆波 吴仲民 李意德 杜志鹄
采用了小集水区技术和定位观测方法,研究分析了降雨、穿透水、树干流及径流的各化学物质含量和迁移变化特征。指出:降雨和穿透水是热带山地次生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化学物质输入源;次生雨林不仅具有较强的养分截获和生态调节功能,而且具有较强的化学过滤、吸贮功能;且建立了穿透水、干流和总径流的各化学元素含量与降雨特征因子的多元线性关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海军 覃军 张峻
利用我国南方7省1951~2008年112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极差标准化数据处理技术,设计了可反映我国南方地区冰冻天气时空分布的综合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定义了冰冻日、单站冰冻天气过程、综合冰冻指数及区域持续性冰冻过程,并基于综合冰冻指数分位数,对冰冻天气过程进行了分级。给出了发生区域持续性冰冻过程年度的冰冻起止时间和地理分布范围,通过对冰冻日、雨凇雾凇日、冰冻指数及其重现期等项目分析,揭示了我国南方地区冰冻天气时空分布规律,主要有:(1)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区域持续性冰冻灾害天气最严重的前5位分别为2008、1955、1984、1964、1957年度,其中2007~2008年度最严重。1951~2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登芝 聂立水 李吉跃
通过对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两种不同林分 (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和栓皮栎纯林 )的降水化学特征的定位监测与分析 ,结果表明 :大气降水的pH值变化范围为 6 1 3~ 6 97,没有出现酸雨 ;电导率 (EC)平均为 0 1 8mS cm ,悬浮物含量平均为 4 4 0 2mg L .但降水通过林木树干后 ,其pH值、EC值及悬浮物含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树干茎流出现不同程度的酸化现象 :油松的酸化 >栓皮栎的酸化 .混交林中油松树干茎流的EC值平均为 1 0 0mS cm ,是林外降水的 5 88倍 ,纯林和混交林中栓皮栎的EC值差别不大 ,分别为 0 34、0 3...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成彩霞 赵维俊 王荣新 王顺利 车宗玺 马剑 李雯靖
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2013年5—9月份测定了33场大气降水、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的TOC、N、P、K、Ca和Mg等化学元素的浓度,分析了青海云杉林对降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长季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与大气降水化学元素浓度相比,除穿透雨N和P浓度比值变小或没明显的变化外,其他化学元素浓度增加的倍数明显大于大气降水,其中K、Ca和Mg元素表现尤为明显;(2)生长季大气降水TOC、N、P、K、Ca、Mg等元素浓度大小分别为22.25、12.06、0.76、1.00、1.91、0.43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赖坤容 姜军 刘秀花 姜凌 周维博
【目的】对陕西华县、华阴(简称"二华")地区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空间分布特征及水质进行研究,为保护和改良该地区地下水的水质提供指导。【方法】于2008-11在"二华"地区采集具有代表性的27个地下水水样,对水样中的Na+、K+、Ca2+、Mg2+、HCO3-、Cl-、SO24-、CO32-、NO3-N、CODMn、Cr6+、Mn2+、Cu2+、Zn2+、Cd2+、Pb2+、总硬度、总溶解固体(TDS)含量和pH值进行分析测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水化学分析软件AquaChem V4.0及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二华"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级别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陕西"二华"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朱雅娟 吴波 卢琦
水分是干旱区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降水是干旱区最重要的水分来源。根据气候变化研究的预测,未来我国干旱区的降水格局会改变,包括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等。降水变化会影响干旱区的土壤变化,植被变化,土地荒漠化和水文变化等方面。我国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的降水有总体增加趋势,而部分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的降水则出现减少趋势。降水的增加能够促进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被盖度,促使荒漠植被向草原植被方向发展,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逆转;另外,降水增加会增加河流的径流量和湖泊水量,促进洪水的发生,降水减少则具有相反的效应。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预测干旱区在未来降水格局改变之后可能发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郝立生 丁一汇
由于近60年来华北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使该地区本已紧张的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给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城市运行造成严重威胁,已引起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例如为缓解华北用水紧张形势,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华北降水发生变化的机理是什么,搞清这个问题对认识华北降水未来变化趋势及转型很有借鉴意义。本文重点从华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出发,回顾了海温、东亚夏季风、副热带高压、积雪和海冰变化影响华北夏季降水的机制。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华北降水什么时间发生转型,ENSO影响华北降水的机制以及ENSO长期变化趋势对华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华北夏季降水的机制,如何更好地定量描述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影响华北夏季降水的机制,副热带高压季节内变化、长期变化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
关键词:
华北 降水 变化 研究 进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绍武 蔡静宁 慕巧珍 朱锦红 谢志辉 董文杰
中国西部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降水量长期变化剧烈。论文综合整理了17个年降水量代用资料序列,其中11个为树木年轮,4个为史料,2个为冰芯积累量。所有序列均采用10年平均值,对1880~1979年的100年平均求每10年平均百分率距平。EOF1表明河套以西到祁连山北部有一致的变化。这个特征与1951~1999年的观测资料及模拟结果的EOF1十分相似。这表明代用资料能反映西部年降水量变化的主要特征。根据代用资料EOF1的时间系数及中心区降水量变化曲线,17世纪,特别是上半叶干旱严重。有资料证明,这个干旱期可能开始于16世纪70年代。近50年是400年以来中国西部年降水量最丰沛的时期。多雨...
关键词:
中国西部 年降水量 气候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杰 杨建平 哈琳 康韵婕 陈虹举 贺青山
[目的]评价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明晰时空格局变化、剖析主控因子,可为三江源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中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了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与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了2008—2017年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揭示了影响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的主控因子,并对主控因子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结果]2008—2017年整体上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增幅为42.55%,但发展实力依然偏弱,主要以低质量发展水平为主,面积占比总计达42.72%,总体呈现黄河源区综合发展水平高于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三江源区东部综合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的分布格局。在地区层面,称多、若尔盖、阿坝等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而达日、甘德、玛沁等县发展缓慢,雪灾害频发是其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人均GDP、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交通运输能力、社会保障能力、信息通达指数、积雪持续日数、积雪深度是影响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的主控因子。[结论]三江源区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考虑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要促进源区內经济、社会、生态保护等相关制度的完善,不断促进三江源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茜 满秀玲 田野宏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白桦次生林林外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枯透水进行野外观测、取样及室内水化学测定,研究了白桦次生林降雨养分输入特征。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漠河地区大气降雨呈中性,p H为7.0,TDS值为19mg/L。在白桦林降雨再分配过程中,p H与TDS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最低值都出现在树干径流中,分别为5.3、15 mg/L。而p H和TDS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大气降雨和枯透水中。阴离子中,F-及SO2-4最高值均出现在树干径流中,其他阴离子浓度则在枯透水中最高,且其中NO-3变化最大,最高、最低相差100.4倍。金属元素中,Na+、Zn2+及Mn元素最高值均出现在树干径流中,其他元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