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98)
2023(6567)
2022(5396)
2021(5332)
2020(4433)
2019(10194)
2018(9796)
2017(17080)
2016(9199)
2015(10755)
2014(10276)
2013(10487)
2012(10009)
2011(9403)
2010(9025)
2009(8281)
2008(8215)
2007(6666)
2006(5829)
2005(5536)
作者
(27720)
(23525)
(23293)
(22449)
(14914)
(11385)
(10448)
(9254)
(9095)
(8306)
(8090)
(8015)
(7751)
(7640)
(7630)
(7277)
(6868)
(6836)
(6663)
(6431)
(6013)
(5784)
(5671)
(5362)
(5349)
(5290)
(5155)
(4769)
(4689)
(4683)
学科
(41753)
经济(41719)
管理(18996)
(17331)
方法(16820)
数学(15616)
数学方法(15521)
中国(15372)
(11767)
企业(11767)
(11096)
贸易(11087)
(10876)
(10700)
(10647)
地方(8341)
(8021)
环境(7358)
(7223)
农业(6971)
业经(6793)
(6455)
金融(6454)
(6403)
银行(6384)
(6355)
(6292)
关系(6260)
(6045)
(5882)
机构
大学(135286)
学院(130758)
(63071)
经济(62201)
研究(61003)
中国(47514)
管理(44193)
理学(37583)
科学(37313)
理学院(36946)
管理学(36327)
管理学院(36061)
(31988)
(31120)
研究所(29640)
(26343)
中心(26159)
(25010)
(22522)
财经(21055)
经济学(21042)
北京(20767)
科学院(19892)
(19665)
农业(19657)
业大(19460)
经济学院(18938)
(18715)
师范(18556)
研究院(17417)
基金
项目(92886)
科学(73778)
基金(71537)
(66301)
国家(65924)
研究(63301)
科学基金(53991)
社会(42267)
社会科(40169)
社会科学(40161)
基金项目(37247)
自然(35543)
自然科(34627)
自然科学(34617)
自然科学基金(34004)
(30139)
(29269)
资助(29232)
教育(27241)
重点(22653)
编号(22154)
中国(22075)
(22065)
(20961)
国家社会(19822)
(18338)
科研(18288)
教育部(18235)
成果(17939)
计划(17706)
期刊
(65789)
经济(65789)
研究(44400)
中国(28931)
学报(25292)
科学(24518)
(21631)
大学(18573)
(18214)
学学(17483)
管理(16101)
农业(15132)
经济研究(12357)
(12167)
金融(12167)
(10898)
财经(10812)
国际(10642)
教育(10407)
(10346)
资源(10313)
世界(10245)
(9540)
问题(8946)
技术(8329)
业经(7170)
(6107)
林业(6021)
科技(5927)
业大(5728)
共检索到2086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万诚  万云霞  肖子牛  
对纵向岭谷地区近百年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年降水量、夏季降水量和冬季降水量第一种主要分布型式呈现出一致偏多(或偏少)的特征。由于受地形阻隔、通道及地形抬升影响,岭谷地区年和夏季降水量以元江-红河流域为界,东部降水量空间分布减小,西部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增加,其中心在澜沧江、怒江流域摆动,具有经向分布特征;冬季岭谷地区雨量具有纬向分布特征。近百年的降水量变化,年际变化最显著,周期变化主要集中在3.5年以下的高频振荡时域内,其次是年代际变化,最后是气候态的变化,但冬季的气候态变化并不明显;年降水分布第二模态的气候态变化是3个不同时段中最明显的,其次是夏季降水分布的第二种模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万云霞  张万诚  肖子牛  
利用NCEP/NCAR 1948~2002年月平均比湿、风场以及高度场等再分析资料,对纵向岭谷及周围地区的多年平均气柱可降水量及其月、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月际、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纵向岭谷地区,气柱平均可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四季都为南湿北干的分布,夏季可降水量含量最大,冬季最小,云南大气含水量的分布在整体上大致为西北东南向的"凹"字形。纵向岭谷可降水量的月际变化反映了纵向岭谷地区南北向通道作用和东西向阻隔作用。夏季可降水量在25°N附近、98.5°E附近以及106°E附近地区发生了明显变化。夏季、冬季纵向岭谷区的可降水量变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尤卫红  吴湘云  李德俊  
应用三维数据的时间小波变换方法,分析研究了夏季风作用下的纵向岭谷区夏季降水量在年际变化上的时空特征和规律。结论为:夏季风作用下的云南纵向岭谷区夏季降水量在年际变化上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约为2年、7年和16年;2年、7年和16年特征时间尺度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区分别与纵向岭谷区的山脉走向一致或正交;与2年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纬度的夏季降水量表现出了明显的东西向波动的时间演变特征,而与7年和16年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纬度的夏季降水量则分别表现出了一种向西和向东移动的时间演变趋势;与2年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经度的夏季降水量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南北向波动的时间演变特征,而与7年和16年特征时间尺度相对应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经度的夏季降水量则分别表现出了一种明显向北和向南移动的时间演变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天宇  唐红玉  程炳岩  李永华  
利用一种改进的定义汛期降水集中期的方法对重庆主城区近百余年汛期降水集中期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集中期的重心日、雨量及其与汛期降水总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近百余年重庆主城区汛期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阶段变化显著。百余年来发生过两次突变,分别发生于1914年和1925年,分别突变为增加和减少趋势。3a左右的周期为汛期降水的主要周期。6月为降水集中期重心日发生最多的月份,8月出现相对较少,4月上半月和10月均没有出现过。近百余年重庆主城区降水集中期雨量及其占汛期降水总量的比例表现为线性增加的趋势,它们的阶段性变化比较一致,尤其是21世纪以来近10a显著偏多。集中期雨量与汛期降水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文德  郑江坤  董奎  
基于西南地区90站1962-2012年逐日降水数据,采用百分位阈值法定义极端降水事件,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对西南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日最大降水量从东部的103~118mm减少到西部的25.4~46.7mm,极端降水比率从东部的39%~43%减少到西部的23%~25%。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和5日最大降水量则分别从东南的508~610mm、55~64mm/d和158~190mm递减到西北的118~220mm、17~28mm/d和53~85mm。该区1日最大降水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达39%,其次为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5日最大降水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盈盈  肖杨  戴声佩  罗红霞  李玉萍  李茂芬  
【目的】为深入认识中国热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征,探讨中国热区农业气候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按照气候区划方法选取中国热区,利用1961—2015年76个气象站降水、气温资料,结合线性倾向率、距平与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测、最小二乘法、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年际、年代气候变化特征。【结果】(1)55年来,中国热区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3.85 mm/10 a, 20世纪60年代为枯水期,20世纪90年代为丰水期,2002—2003年间降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2)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由东南向西北减少趋势,降水量增加明显的地区为海南岛,降水量减少明显的地区为云南。(3)热区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都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分别为0.09、0.07、0.13℃/10 a, 1996—1997年间发生了由低温向高温的突变,1990—1999年气温呈增温趋势;(4)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高值区分布在雷州半岛,气温增加明显的地区为福建,气温减少明显的地区为云南西南部。(5)热区水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广西、广东和海南岛,热区西部云南地区气候较为适宜。【结论】中国热区过去55年整体呈增湿增温趋势,是中国响应全球气温变暖的非显著地区,年均最低温是热区增温的主要贡献者。研究从时间、空间方面把握热区气候资源的现状与趋势,为热区农业资源区划、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研究提供基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建萌  朱红梅  任菊章  张万诚  
用1959年-2008年云南降水和NCEP/NCAR资料,分析纵向岭谷区北部"春汛"降水典型站点福贡、贡山的气候特征,表明"春汛"降水过程具有雨量多、强度大的特征"。春汛"期间的降水远大于主汛期的降水,3月降水占年降水百分率最大,并且2月、3月的降水比前一个月突增一倍左右,大雨暴雨以上日降水频次远大于主汛期,近50年来"春汛"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不明显,在年际尺度上具有很强的年际震荡,以8年周期较为明显。在年代际尺度上,16年周期较为显著。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得出:形成"春汛"的主要原因是2月-4月对流层低层逐渐增强的南支西风受到南北向地形的阻挡和抬升,在纵向岭谷区北部产生降水。南支西风、南支槽是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文荣  
西南地区是我国山地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而短时极端降水则是山地灾害成灾演化的关键控制因素。以西南地区1960~2011年11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为基础,通过建立起超门限峰值序列(POT),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极端降水频数有增加趋势,速率为0.017/10a,极端降水量在总降水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增幅为0.638%/10a;西南地区极端降水频数的变化在年代际间存在显著的区域增减差异,增加的区域主要呈现出斑块状分布,而减少的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绍洪,戴尔阜,何大明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走廊,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跨境生态安全及资源保障。该区南北方向"通道"和东西方向"阻隔"作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走向山脉对季风的阻挡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为植被分布的三维地带性规律;干旱河谷发育,生态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格局复杂。"通道-阻隔"作用的形成因素和生态效应亦作用到社会经济活动上。研究表明该区跨境生态安全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主驱动力:纵向岭谷区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纵向岭谷区的跨境生态安全及调控。为了适应该区跨境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一个生态-经济综合区划作为研究基础。本文以生态地理地域系统为基础,引入社会经济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经济分区,共划分为三个温度带,7个自然地带,19个自然区和55个经济小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天宇  陈正洪  孙佳  程炳岩  任永建  张建平  
利用1924~2011年重庆和宜昌站气温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近百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线性趋势、年代变化、突变和周期分析表明近88a重庆和宜昌气温的变化特征是比较一致的,两段显著偏暖的时期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用重庆和宜昌站的平均来代表三峡库区,库区气温阶段变化与重庆、宜昌站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出现的显著增温现象迟于我国1986年前后开始的普遍增温。库区各季节气温变化存在差异,4个季节最近一次增暖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或中后期。近88a来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发生两次突变,1947年左右突变为降温趋势;1996年左右突变为增...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晓冉  李国平  范广洲  程炳岩  李洪权  
利用我国西南地区96个测站近40a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地区年降水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a西南地区的西部高原地区降水资源呈增加趋势,而东部除重庆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降水资源减少。西南地区年降水资源空间特征复杂,存在南北和东西相反变化的差异,空间异常可分为8个异常区,即滇南区、川西高原区、滇黔交界区、四川盆地东部、四川盆地西部、滇西区、黔渝交界区和凉山区。西部高原地区年降水量都经历了多雨-少雨-多雨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四川盆地东部经历了少雨-多雨-少雨的过程,四川盆地西部和整个西南地区东南部的降水量整体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双双  杨赛霓  刘宪锋  
基于秦岭—淮河南北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全国0.5°×0.5°逐月降水格网数据,选取16个极端降水指数,辅以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1960-2013年秦岭—淮河南北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极端降水变化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1960-2013年秦岭—淮河南北除长江下游降水呈增加趋势外,其他区域降水均呈下降趋势;2极端降水变化主要表现为: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强度上升,突发性强降水事件增多,连续性干旱事件增多;在空间上,秦巴山地、长江下游和黄河下游以极端降水强度上升为主,关中平原、巫山山区和四川盆地以极端干旱强度上升为主;3在影响因素方面,秦岭—淮河南北极端降水与ENSO事件关系密切。在厄尔尼诺年,秦岭—淮河南北春季极端降水偏多,夏季和全年偏少;在拉尼娜年,春季极端降水偏少,秋季和全年偏多。就各个区域而言,在厄尔尼诺年,黄河下游、关中平原、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极端降水呈下降趋势,淮河平原极端降水呈上升趋势,长江下游和巫山山区响应并不明显。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晓禾  林军  柯玉琴  廖廓  何华勤  
基于1961-2010年福建省64个县域气象观测站的降水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回归分析、EOF分解和R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年平均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福建省年平均降水量呈增长趋势,趋势系数为0.178,回归系数为2.866 mm·a-1.福建省的年降水从空间上主要可分为3个区,1区主要位于闽北和闽中地区,2区主要位于闽南和中南部沿海,3区主要位于闽东地区,其中1区的年降水量最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付颖  徐新良  通拉嘎  李双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1910年代、1950年代、1980年代的地形图和2000年代的航空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化和人工解译,获取了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面积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从1910年代的125.25km2增长到2000年代的456.88km2,净增长331.63km2,增长率为264.77%。不同时段地表水体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1910-1950年代,地表水体面积的增加以河流为主,河流面积增加了41.14km2,占水体增加面积的83.7%;1950-1980年代,水库和坑塘的面积增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柯杭  王小军  尹义星  罗志文  
基于河北省衡水市11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降水数据,采用StarDex极端降水指数和SPEI干旱指数对全市开展极端降水和干旱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最大连续无雨日(PXCDD)与平均干旱期长度(PDSAV)随时间呈上升趋势,而最大连续有雨日(PXCWD)和年降水量则下降。(2)从空间分布来看,极端降水指数反映西部和北部的干旱化趋势较明显。(3)SPEI指数变化表明,1990年代后干旱次数增加,夏、冬季和年序列均有向干旱发展的趋向;西部和北部发生干旱的频率较高。(4)极端降水指数和SPEI指数存在较好的相关性;SPI和SPEI在12个月尺度上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对干旱程度的判定上有偏差;不同等级的干旱年份中,极端降水指数和SPI指数也有较好的表现。总的来看,衡水市干旱渐趋严重,且呈夏、冬两季多发,西部和北部受灾严重的特征,应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做好水资源配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