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23)
- 2023(7975)
- 2022(6473)
- 2021(6221)
- 2020(4746)
- 2019(10818)
- 2018(10200)
- 2017(18511)
- 2016(9534)
- 2015(10697)
- 2014(10248)
- 2013(10352)
- 2012(9935)
- 2011(9415)
- 2010(9367)
- 2009(8879)
- 2008(8497)
- 2007(7469)
- 2006(6677)
- 2005(5861)
- 学科
- 济(49415)
- 经济(49373)
- 农(26089)
- 业(22496)
- 管理(18967)
- 中国(17724)
- 方法(17492)
- 农业(17233)
- 数学(16214)
- 数学方法(16137)
- 业经(12250)
- 企(11311)
- 企业(11311)
- 贸(11070)
- 贸易(11062)
- 易(10864)
- 地方(10160)
- 制(9575)
- 发(9514)
- 财(8759)
- 发展(8101)
- 展(8093)
- 银(8019)
- 银行(8016)
- 融(7917)
- 金融(7917)
- 学(7914)
- 行(7891)
- 农业经济(7799)
- 环境(6808)
- 机构
- 学院(142567)
- 大学(142380)
- 济(71047)
- 经济(69935)
- 研究(57548)
- 管理(50248)
- 中国(45124)
- 理学(43122)
- 理学院(42537)
- 管理学(42002)
- 管理学院(41716)
- 科学(31444)
- 京(30520)
- 财(29066)
- 所(27809)
- 农(26522)
- 研究所(25434)
- 中心(25354)
- 经济学(24144)
- 财经(23409)
- 经济学院(21826)
- 经(21656)
- 院(20435)
- 范(20406)
- 师范(20304)
- 北京(19690)
- 农业(19396)
- 江(19194)
- 业大(19168)
- 科学院(17962)
- 基金
- 项目(96494)
- 科学(77714)
- 基金(73492)
- 研究(73060)
- 家(64217)
- 国家(63694)
- 科学基金(54099)
- 社会(51359)
- 社会科(48512)
- 社会科学(48504)
- 基金项目(38254)
- 省(34161)
- 教育(31784)
- 自然(31262)
- 自然科(30594)
- 自然科学(30588)
- 自然科学基金(30043)
- 资助(29230)
- 划(29205)
- 编号(27833)
- 国家社会(23251)
- 部(22986)
- 成果(22641)
- 发(22612)
- 中国(22300)
- 重点(22076)
- 教育部(20028)
- 课题(19580)
- 创(19294)
- 发展(19130)
共检索到219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郜红娟 韩会庆 罗绪强
山区乡村聚落演化机制是聚落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为探究山区公路对乡村聚落变化的驱动机理,以贵州省麻江县为研究对象,基于1992,2012年乡村聚落数据,运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对山区不同地貌的公路沿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与整个研究区(行政单元)相比,公路影响范围内乡村聚落景观快速增加,景观趋于破碎化和形状复杂化。乡村聚落景观演变速度呈现岩溶槽谷区>低山丘陵区>中山峡谷区的特点。(2)距公路越近的缓冲区,景观格局变化更加剧烈。在3个公路距离缓冲区,乡村聚落景观演变速度都呈岩溶槽谷区>低山丘陵区>中山峡谷区的特点。(3)在0~1 500 m距离缓冲区,低坡度的乡村聚落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楚琳 黄文明 石磊 刘素芳 周宇
[目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和空间分布有深远的影响,但目前对于海岛熔岩台地型的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较少。[方法]应用ENVI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海口市羊山地区2008年与2018年乡村聚落规模和格局变化,并选取相关景观格局指数,探究湿地、林地等环境因素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结果]1)随着时间的演进,羊山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数量、规模、分布均发生了改变。2008-2018年乡村聚落斑块数量激增,斑块总面积和斑块密度增加,斑块间的邻近距离和平均斑块面积相对减少。2)对比斑块形状指数发现,整体区域内聚落斑块形状整体趋于规整,其中邻近湿地的聚落斑块更趋于带状、边界更为曲折。3)从空间分布看,2008年和2018年乡村聚落均呈现聚集的格局,且2018年聚集度略高于2008年。4)随着乡村聚落离湿地、林地的距离增加,斑块数量和面积均产生锐减。此外,耕地斑块与道路斑块对羊山地区乡村聚落斑块分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论]目前羊山地区乡村聚落发展现状分为两类:一类为区位优势明显,得到优先发展,但由于缺少科学规划,村落传统风貌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另一类地区较偏远,发展缓慢,许多古村落、古建筑得不到良好的保护而且遗弃。需要政府把握乡村聚落变化发展规律,因地制宜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乡村聚落朝集约化、内涵式方向发展。本研究揭示了海口羊山地区乡村聚落动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可为城乡协调发展区的聚落景观布局优化、城乡土地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红梅 廖邦洪
随着全球城市化扩张的加剧,乡村聚落景观发生了巨大改变,乡村聚落格局在乡村城镇化的浪潮中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分析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外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研究进展,包括乡村聚落格局的美学价值、乡村聚落格局演化、研究采用的主要学科与技术,探讨了该领域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慧 刘邵权 王勇 刘卫东 郑志军
结合山区实际情况,建立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模型对川西南山区26个区县进行系统评价,计算出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ESDA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存在正的相关性,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2)在空间格局上,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呈现东南-西北两极分化格局,并且以西昌、攀枝花、石棉为3个核心呈核心-边缘梯级结构模式特点;(3)H-H空间关联模式集中连片分布在安宁河谷一带,L-L空间关联模式集中连片分布于大小凉山一带,西昌、石棉呈现H-L空间关联模式;(4)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与自然环境宜...
关键词:
川西南 山区聚落宜居性 空间差异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磊 武友德 李君
以大理洱海东环海路为例,通过构建缓冲区与土地利用动态、程度及结构变化模型,对其沿线地区1997~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随时间演进,环海东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整体加快,不同距离缓冲带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差异减小;(2)森林、裸土及耕地一直为研究区空间变化最为剧烈的用地类型,各地类的空间变化活跃度随着与环海东路间距离的变动发生分化,随时间演进,除裸土外,其余地类的空间变化活跃度在各距离缓冲带内均上升;(3)土地利用类型整体变动显著,土地利用的活跃度增强,不同时段内,各距离缓冲带间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动类型一致性较强,而各带内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动差异随时间演进逐步凸显;(4)土地利用程度持续上升但增速显著放缓,各距离缓冲带间土地利用程度差异持续减小;(5)土地利用结构整体优化,土地分布的均衡度与均质性整体提升,各距离缓冲带间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有所减小;(6) 18a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增速、土地利用结构指数及各地类空间变化活跃度差异的高值区均呈远离环海东路的态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齐丽 李娜
[目的]文章通过对新宾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景观格局和土壤侵蚀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乡村聚落布局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程度和方向。[方法]以1992年、2001年、2010年新宾县卫片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现状以及统计年鉴等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乡村聚落分布存在的问题。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景观指数对乡村聚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spss软件对土壤侵蚀情况和乡村聚落规模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新宾县乡村聚落呈现出平均斑块面积较小,南杂木镇平均斑块面积最大,为3.07hm~2/个;木奇镇平均斑块面积最小,为1.97hm~2。斑块数多永陵镇斑块个数最多,为473个,表明其破碎度较高;斑块个数最少的是响水河子乡,为97个。人均用地面积超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05m~2/人,超出规定的150m~2/人、平均斑块分维数小均在1.16以下,接近于1,斑块具有一的稳定性稳定,分散度较大。土壤侵蚀情况与乡村聚落规模、人口密度在置信度为0.01的情况下相关性显著,并且呈正相关。[结论]新宾县乡村聚落图斑破碎化严重,布局比较分散;土壤侵蚀情况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乡村聚落规模越大侵蚀情况越严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石飞 刘峰贵 李春花 才让 陈蓉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川藏公路沿线以其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青藏高原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然而区域内固有的恶劣自然条件和落后的基础设施成为沿线旅游安全的限制性因素。运用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选取了14个指标,对川藏公路沿线旅游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川藏公路沿线中等及以上风险路段占总里程的74.9%,可以认为川藏公路沿线是一条高风险的旅游线路,尤其是横断山区的左贡—巴塘路段风险度最高;(2)川藏公路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安全高风险之间相互对立,加强旅游安全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关键词:
旅游安全 风险分析 川藏公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勇明 葛永刚 王道杰 庄建琦 陈灿 吴承祯
公路建设对区域的各种生态过程、灾害活动等影响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目前对小尺度区域公路沿线景观格局的影响效应研究较少。利用3S技术对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蒋家沟小流域内县乡级公路沿线三期影像的景观进行分类和制图,运用FragStatS3.3软件和景观指数计算方法,从斑块和景观两个层次上研究公路建设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时期建设公路及全部公路沿线均出现坡耕地显著减少、梯田显著增加的趋势;在不同距离梯度上,针叶林、灌丛、坡耕地景观百分比不断降低,梯田、草地面积增加。(2)公路沿线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则表现为:在斑块层次上,1973年前建设公路沿线景观形态更复杂,破碎化程度高,1973年后建...
关键词:
小流域 公路效应 景观格局 破碎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祝遵凌 胡海波 曹剑 崔利杰
通过对淮盐高速公路沿线湿地水环境的分期调查和检测,从多个水质指标分析了水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沿线湿地水环境中的水温、水深、SS等参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总氮、氨氮、总磷、溶解氧等化学指标也有相应的变化,其中总氮含量在通车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空间变化上,盐城南互通湿地各项水质指标测定值都较高,其中总磷含量与其他样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秀美 刘玉 任艳敏 潘瑜春 郝星耀
为分析高速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规律,确定高速公路对沿线土地的影响范围,以京承高速北京段沿线10km范围的1995、2004、2009年3期Tm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GIS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特点、规律和原因,并分析了与高速公路不同距离范围内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1995—2009年,京承高速沿线土地用地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用地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说明高速公路的修建对于沿线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剧烈,尤其沿线农业结构调整变化明显;2)高速公路沿线土地利用程度与高速公路的距离有较大关系,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最剧烈的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晓刚
关于合宁高速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的构想朱晓刚(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230001)合宁高速公路系312国道和沪成(都)高速公路中的合肥—一南京区段、是目前连接皖苏两省省会的唯一直达高速通道、也是安徽省通往沿海发达地区的五条重要水陆交通干线之一。它在带动皖...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潘红星 刘杰 刘宁 张鑫 李容 胡刚
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采用走访调查法对大河坝、五道拐、老鹰岩、香菇坝一带公路沿线住宅数量动态及寨民向公路沿线迁居意向进行了调查,采用实地调查法对3群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XGB1,XGB2,LYY1通过公路的现状进行全天跟踪观察,并采用全事件记录法记录了XGB1对新环境的适应对策。调查表明:公路沿线已建成47个住房,其数量约为5年翻一番,90.16%村民渴望迁居,9.84%反对;猴群通过公路的成功率为74.77%,因住户活动干扰失败率为25.23%,其迁移路线距民房的平均垂直距离L1约为(20.00±2.16)m(n=7)~(23.10±2.69)m...
关键词:
动物学 黑叶猴 麻阳河 兴建住房 对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巫涛 谷战英 谢利达
对汝城至郴州高速公路沿线设置9个植被调查样方,重点调查了沿线原生植被物种组成、高度、盖度、株丛数等,着重分析了不同样方内植被物种丰富度、物种共有度和乔木层物种优势度的空间变化特征,为公路景观生态建设和植被恢复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总体丰富度在2-6之间变化;应用Jaccard指数对沿线个植被样方物种共有度进行分析,发现其呈现非常有规律的变化,各植被样方以相邻的物种共有度最高,距离越远,物种共有度越低;乔木层优势度指数相差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发超 刘诗苑 刘黎明
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采用"居住场势"度量法和三维空间分类法,建构一种功能导向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识别方法,并以厦门市灌口镇为典型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乡村聚落"居住场势"分量地域特征差异明显,近郊型村落生产分量和生活分量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中心村落生活分量和生产分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灌口镇乡村聚落景观划分为4种空间重构模式区,分别为Ⅰ类生态涵养式重构模式、Ⅱ类乡村社区化重构模式、Ⅲ类乡村产业化重构模式和Ⅳ类生态约束发展型重构模式,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差异显著。研究认为,以"居住场势"理论为指导进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模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功能导向与资源禀赋,可为乡村景观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