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37)
2023(6061)
2022(4957)
2021(4899)
2020(4098)
2019(9428)
2018(9181)
2017(16726)
2016(9150)
2015(10670)
2014(10172)
2013(10459)
2012(10037)
2011(9562)
2010(9488)
2009(8766)
2008(8981)
2007(7599)
2006(6883)
2005(6286)
作者
(28461)
(24025)
(24024)
(22850)
(15442)
(11538)
(10696)
(9420)
(9276)
(8665)
(8406)
(8252)
(8015)
(7904)
(7875)
(7381)
(7087)
(7001)
(6949)
(6752)
(6329)
(5871)
(5865)
(5494)
(5462)
(5370)
(5347)
(4924)
(4913)
(4855)
学科
(41481)
经济(41435)
管理(22521)
(19077)
方法(17930)
数学(16133)
数学方法(15987)
中国(14524)
(13875)
企业(13875)
(10838)
(10380)
(10135)
贸易(10129)
(9954)
(7536)
环境(7482)
(7460)
(7326)
业经(7072)
资源(7052)
农业(6806)
(6674)
(6536)
银行(6518)
(6407)
(6268)
金融(6267)
关系(6110)
(5793)
机构
大学(144975)
学院(139267)
(64076)
经济(63112)
研究(59608)
管理(48789)
中国(45976)
理学(41765)
理学院(41155)
管理学(40415)
管理学院(40152)
科学(37050)
(32605)
(31624)
研究所(29415)
(27358)
(25663)
中心(25073)
财经(22418)
经济学(21628)
北京(21401)
(21192)
(20761)
农业(20276)
(20221)
师范(20046)
业大(19915)
经济学院(19507)
科学院(19499)
(19276)
基金
项目(95954)
科学(76194)
基金(73575)
(67165)
国家(66754)
研究(66706)
科学基金(54941)
社会(44302)
社会科(42061)
社会科学(42049)
基金项目(38109)
自然(35599)
自然科(34653)
自然科学(34637)
自然科学基金(34066)
(31985)
资助(30596)
(30004)
教育(29573)
编号(24139)
(23295)
重点(23025)
中国(22195)
(21272)
成果(20751)
国家社会(20422)
教育部(19404)
(18972)
科研(18723)
创新(18080)
期刊
(67148)
经济(67148)
研究(43813)
中国(28749)
学报(26427)
科学(25415)
(22557)
大学(18894)
(18380)
学学(17610)
管理(17457)
农业(15866)
经济研究(11900)
教育(11758)
财经(11528)
(11190)
金融(11190)
资源(10549)
(10107)
(10090)
(10083)
世界(9995)
国际(9491)
问题(9440)
技术(8864)
业经(7726)
图书(7711)
(6797)
技术经济(6461)
统计(6166)
共检索到212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汝骥  樊自立  王亚俊  姜逢清  
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自然地理环境、水资源形成和分布及其利用状况,重点讨论了该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与赋存特征。该区平原地下水资源是山区水资源(包括降水和雪冰融水)在平原区内的转化;山区水资源是内陆河流和平原地下水的惟一补给来源;盆地平原地下水和地表水构成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系统、独立的水文单元和完整的水生态体系。充分了解干旱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链的特征,正确认识干旱区“三水”转化自然规律,合理利用“三水”,对该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瑞剑  王金霞  
中国地下水市场发展迅速,然而关于市场特征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的研究并不多见。论文利用河北和河南两省的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地下水市场特征的地区差异,及其与当地水资源禀赋的关系。研究发现,地下水市场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同步性,因而表现出显著不同的运作特征和方式。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市场特征差异和当地的水资源禀赋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在地下水市场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的水资源禀赋状况,并深刻理解其对于地下水市场发展和运行的含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雍会  张风丽  张晓莉  陈作成  
地下水资源是流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旱区生态环境的命脉。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具有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悲剧"特征,存在地表水与地下水管理分割、统筹协调不足等问题。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相对失控状态,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部分地区河道断流、湖泊水位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文章分别从完善流域与区域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完善源流与干流地下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地下水库与地表水统筹调度模式,建立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统筹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管理对策,以期促进塔里木河流域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国强  李瑛霞  吴道祥  葛晓光  刘洋  叶朝汉  
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天然水体的改造作用以及地下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而产生环境地质问题。淮北地区阜阳、界首、淮北等城市由于超采深层地下水而形成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产生地面沉降。两淮矿区、沿江铜陵等矿区由于采矿疏干排水和开采岩溶水造成地下水枯竭、水资源污染、因地下水位下降而引发岩溶、土洞塌陷。淮北的界首—利辛—固镇一线以北地区由于区域高氟水分布而引发地带性氟病和龋齿等疾病,大别山区和皖南地区因地形切割强烈,地下水径流排泄条件好,水交替快,水碘含量低,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淮河、巢湖水污染严重。江淮分水岭地区和淮北地区区域性缺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以及各种水环境问题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乔平林  
本文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及埋藏特征分析 ,评述了对不同地质—水文地质类型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前景 ,指出了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对解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徐中民  
近50年来,西北干旱区随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展,使区域内工农业与经济得以稳定持续发展。但同时,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变化。①大多数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河道缩短,终端湖泊萎缩或干涸,水质咸化和污染趋势加剧;②土壤沙漠化和盐碱化,沙漠化土地面积达67493×104hm2,盐碱化耕地面积逾13556×104hm2;③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与50年代初相比,天然森林面积减少49%~58%,草地面积减少16%~92%;④沙尘暴灾害发生频数增加,灾害程度加剧。节约与高效化利用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统一协调是西北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娄华君,毛任钊,夏军,冯艳芳  
地表水与地下水是水资源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体在地表与地下介质中的运移和储存方式不同,在水资源评价中所采用的模型和计算方法各异。中国第一轮水资源评价中,仅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一项,不同部门评价计算的结果年资源总量差达1000×108m3/a[1](占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的1/8左右),这个数据相当于中国正在组织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的总调水量的一倍以上。作者认为在中国第一轮水资源评价中,地表水采用流域分区进行评价,地下水则采用水文地质单元的分区方法进行评价,是引起中国水资源总量误差问题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界的四水转化关系十分复杂,分别采用地表水流域评价法或水文地质单元评价法,都无法避免水资源总量评价的误差问题。论文通过研究提出中国水资源三级评价分区方案,在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中采用一二级按流域分区与地表水系统取得一致,三级按地下水单元分区的方法,解决中国新一轮水资源评价的误差问题。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保民  曹钦臣  
1977年~1984年,华北地区八年间的持续干旱少雨,青岛市受其影响十分严重。水库、塘坝、河流干涸,水井枯竭。给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困难。缺水地区由山区迅速发展到平原’群众配水、争水、抢水,据不完全统计这种连群众吃水都发生困难的地方,当时已占青岛市广大农村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1985年8月受九号台风影响.大沽河上游两个大型水库(产芝和尹府)以及三个中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丹  李卫红  陈亚鹏  刘加珍  
地下水与天然植被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它涉及地下水、土壤、植被等相互之间的动态平衡,而干旱区生物过程微弱,生态系统规模小、稳定性低、地下水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天然植被的生长发育,与脆弱生态环境的保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针对干旱区这一特殊地域研究其规律,并对有关地下水、土壤含水量、生态地下水埋深的概念和内容做了阐述,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干旱区地下水与土壤含水量、天然植被、地表荒漠化等关系以及合理地下水埋深的确定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与合理地下水埋深相关的生态地下水埋深、适宜地下水埋深、最佳地下水埋深、盐渍临界深度、生态警戒地下水埋深等概念,确定地下水与天然植被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框架,从生态水文学角度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景力  赵宗壮  崔亚莉  王荣  李长青  杨齐青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华北平原三维地下水流模型,并用于评价模拟区地下水资源量。首先在对华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概化,垂向上分为3个含水层组。运用地下水模型软件GMS建模,将模拟区剖分为164行、148列4km×4km的规则网格。以2002年~2003年作为模拟期,通过深浅层地下水流场和65个典型观测孔的拟合对模型进行识别,并进行了模拟期的地下水均衡分析。运用所建立的地下水流模型,评价出1991年~2003年华北平原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256.68×108m3/a;总可开采资源量为213.49×108m3/a,其中浅层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91.65×108m3/a,深层为22.64×108m3/a...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敖菲  于静洁  王平  张一驰  
论文选取分布于黑河下游段额济纳东河、西河沿岸具有代表性的6眼长期观测井,根据其地下水位旬观测数据(1990—2009年),应用统计特征分析以及Mann-Kendall和Mann-Whitney趋势检验法分析黑河下游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990—2009年期间,东、西河地下水位平均埋深存在上中部浅、下部深的空间分布特征;下部地下水位埋深呈显著增加、上中部呈非显著性减少态势。各井地下水位埋深在2000年后不同年份出现了变化趋势转折。分析表明:2000年实施的生态输水是研究区地下水位得以逐渐恢复的根本原因,但输水量不足、抽取地下水灌溉是导致下部地下水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黑河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广明  张燕君  
论文对西北地区各大型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中含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地下水径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内陆盆地各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模式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各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不仅在形式上是一致的,而且在量化比例上也具有非常的相似性。文章还就水文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西北地区内陆盆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马乃毅  徐敏  
以色列水资源严重匮乏,但其水资源管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管理经验对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如转变水资源管理观念,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春  
本文综述了美国等国外近几年在地下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地下水污染治理与恢复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全面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葛颜祥  胡继连  
地下水的特性决定了其管理难度大。我国“多龙管水”的管理体制以及对农用水疏于管理造成目前北方地区的地下水超采 ,引起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行的地下水管制政策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缺乏事前管理和市场引导。因此 ,引入可交易的水权制度是有效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提高地下水用水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一级水权市场 ,将地下水可分配总量进行清晰的产权界定 ;利用二级水权市场 ,将用水户手中的水权进行再分配 ,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 ,政府通过对地下水可分配总量控制通过对水权交易市场的调控、监管以及对地下水抽取情况的监控来调节地下水的开采量 ,保证地下水水权市场的正常运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