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04)
2023(9850)
2022(8427)
2021(7874)
2020(6612)
2019(15897)
2018(15166)
2017(28873)
2016(15798)
2015(18035)
2014(17998)
2013(18373)
2012(17497)
2011(16136)
2010(16073)
2009(15188)
2008(15021)
2007(13343)
2006(11518)
2005(10384)
作者
(47205)
(39742)
(39720)
(38012)
(25363)
(19182)
(18158)
(15551)
(15107)
(13916)
(13586)
(13273)
(12637)
(12632)
(12581)
(12555)
(12079)
(11759)
(11500)
(11368)
(9849)
(9795)
(9677)
(9048)
(9007)
(8994)
(8685)
(8554)
(8046)
(8018)
学科
(77230)
经济(77163)
管理(38481)
(36772)
方法(34535)
数学(31588)
数学方法(31345)
(26347)
企业(26347)
中国(24437)
(19732)
地方(17877)
(16010)
贸易(16003)
(15710)
(15516)
(14493)
农业(13251)
业经(13034)
(12243)
环境(11567)
(10526)
银行(10502)
(10439)
金融(10436)
(10198)
(10122)
(9723)
地方经济(9294)
(8775)
机构
大学(240155)
学院(236172)
(107698)
经济(105608)
研究(89462)
管理(86681)
理学(74754)
理学院(73706)
管理学(72516)
管理学院(72051)
中国(67044)
科学(54111)
(52504)
(45745)
(45550)
研究所(41919)
(41127)
中心(39865)
财经(37118)
经济学(35569)
业大(34625)
(33838)
(33574)
北京(33508)
农业(32687)
经济学院(32334)
(32295)
师范(32031)
(32027)
科学院(27767)
基金
项目(158877)
科学(125601)
基金(118437)
研究(113080)
(104475)
国家(103735)
科学基金(87653)
社会(74632)
社会科(70911)
社会科学(70890)
基金项目(62980)
(58093)
自然(55805)
自然科(54561)
自然科学(54544)
自然科学基金(53542)
(51075)
教育(50797)
资助(48541)
编号(43355)
(36619)
重点(36391)
(35588)
成果(35274)
国家社会(32547)
(31867)
中国(31157)
教育部(31140)
科研(30562)
课题(30360)
期刊
(114128)
经济(114128)
研究(73364)
中国(43374)
学报(37861)
(36667)
科学(35882)
(33489)
管理(28585)
大学(28078)
学学(26526)
农业(24948)
(19917)
金融(19917)
经济研究(19688)
教育(19256)
财经(18611)
技术(18170)
问题(17633)
(16174)
业经(16027)
(14879)
(14625)
世界(13000)
国际(12726)
统计(12348)
技术经济(12252)
资源(12233)
(11072)
(10697)
共检索到347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苏华  刘芳  
城市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集聚与扩散是其成长发育必经的两个阶段,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测度指标。利用熵测度指数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群从"十一五"时期到"十三五"开局之时的变化趋势,横向比较了各城市群的集聚扩散水平。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城市群的熵测度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城市群尚处于集聚阶段,扩散效应并不显著,这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密不可分;各城市群单位面积GDP集聚扩散水平显著高于以城市为单位的集聚扩散水平,跨区域扩散效应越来越显著,说明经济的发展逐渐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逐步实现全方位开放,这与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等息息相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剑  雒占福  
城市群是其所在区域的增长中心,研究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有助于对其所在区域的发展提供决策。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利用"五普"、"六普"分县人口数据以及各县市GDP数据,使用Arc GIS9.3空间分析功能以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兰白西城市群空间要素的集聚与扩散。研究发现:人口持续向中心城市集聚,兰白西城市群中人口要素集聚明显;城市群中经济增长空间集聚,但是在中心城市西宁城区周边县经济增长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扩散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春杨  孟卫东  周靖祥  
在阐释高铁建设影响城市群空间演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5年中国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测度高铁建设对城市群空间演进的异构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对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促进了人口与经济扩散,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促进了人口和经济集聚;高铁促进了大城市的经济扩散,带动了沿线中小城市的经济集聚。高铁联网已经催生城市空间体系格局重构的新动力,各地区应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群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城际快速路网建设以弥合跨大区域空间尺度高铁建设的联动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玉瑶  张虹鸥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①为研究对象,在改进"大都市均匀度指数"的基础上建立了空间集聚与扩散的量化指标,定量化测度了近10多年来该地区空间集聚的程度与动态趋向,进而分析了该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表象与特征。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目前正处于以集聚为主导的阶段,空间集聚表现出明显的轴线性、空间指向性(中心指向、道路指向、海洋指向)以及非完全集聚的特征。且珠三角城市群在以集聚为主导的空间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趋向于均质化。具体表象为以中小城市增长为主的城市规模分布动态趋向以及大中城市的郊区化倾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秀晶  宁越敏  
大都市区是城市群的增长极核与辐射源,城市群又是其所在区域的增长中心,研究大都市区的溢出效应及城市群的集聚与扩散特征有助于为区域发展决策与战略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以长三角区域为例,在"六普"分县人口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等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与扩散以及大都市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人口等要素资源向长三角城市群集聚现象显著,但在城市群内部大都市区外围区县形成新的集聚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在影响经济空间格局的各因素中,除要素投入、政策、集聚经济等因素外,区位条件也有重要作用;是否邻接大都市区这一虚拟变量通过了检验,除了说明区位条件具有重要影响力以外,也进一步证实了大都市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于正松  李同昇  李献波  孙东琪  
农业技术扩散环境量化与评价可为农业技术的时空扩散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以陕甘宁3省(区)169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衡量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12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县域分值并分析其差异,同时运用GeoDa软件提供的Moran's I指数和LISA地图等方法描述其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影响三省(区)县域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主因子为农业产出效率及文化环境、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和农业投入水平;②三省(区)县域农业技术扩散环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性;③"热点"县域集中分布在关中地区、河西走廊和宁夏北部引黄灌溉区,"冷点"县域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④西北地区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空间分异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空间差异所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施冬健  张黎  
聚集效应是因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组合的空间景观,是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与结果,总是处于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永亮  石磊  党彦龙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选取2003、2007和2013年3个时间截面,运用城市流模型,从劳动力要素流动的视角,以行业从业人员变化为量化指标,通过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分析,揭示了宏观的空间集聚趋势、中观的产业集聚形态与城市功能秩序形成和微观的劳动力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功能逐渐增强,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省会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是辐射带动能力不足;需要从结构视角关注城市流强度,改善城市群内城市经济实力与外向服务功能不协调程度,整体提升城市流强度,更加有效地引导空间集聚与扩散。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倩倩  张志斌  师晶  陈龙  张亚丽  
以西北地区49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4个时间节点的城市间铁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ArcGIS可视化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域面、轴线、节点三个层面对西北地区城市网络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的城市网络密度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整体结构仍较松散,铁路客运联系网络仍处于弱连接状态,且区域差异明显;城市联系轴线不断发育,稠密化发展趋势明显,城市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初步形成了"一横三纵"的网络结构模式;节点城市的中心度服从帕累托分布,两极分化明显,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少数城市在网络体系中具有绝对主导性与控制力,中心度演变呈现出由非均衡向相对均衡的发展趋势。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勇  李国武  
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市场转型和乡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原发型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的。在当时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条件下,乡村企业只能就地办厂,当创新性产业在当地出现后,在模仿机制作用下本地居民不断加入这项产业。由于产业特性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该项产业活动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经由人际交流迅速就近扩散。在同一产业活动就近扩散达到一定规模后,集聚经济得以产生,辅助和关联产业就会出现。集聚经济的形成不仅会进一步诱使产业技术就近扩散,而且吸引外来要素和企业的集聚。技术就近扩散和集聚经济效应的共同作用推动了原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扩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秀山  张若  杨艳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北各省区对外贸易和省(区)际贸易的绝对量逐步增大,对内和对外开放程度均有所提高。空间上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地区内省(区)际贸易联系较强;二是地区外贸易具有明显的东部沿海指向。对外贸易特别是边境贸易的繁荣是西北各省区国内贸易增长和空间格局变动的重要原因。继续推进西北地区在东、西两个方向上的流通通道建设,同时加强地区内各省区之间的产业关联建设,是促进对外贸易和省(区)际贸易同步发展的关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童玉芬  杨艳飞  韩佳宾  
人口空间集聚是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空间经济学理论,在对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人口空间集聚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的“倒U形”关系,即在人口集聚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集聚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经济效益,而当人口集聚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群的经济效益将会被减弱;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城市群经济增长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在发挥城市群人口集聚红利的同时,减少城市群人口空间过度集聚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促进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兰  陈晓键  
利用榆林市多年的卫星影像数据提取建成区信息,采用多个城市空间动态衡量指数对榆林市建成区的扩展过程、形态特征变化、扩展模式与结构变化、规模与结构的扩展合理性等进行了量化与分析。结果表明:20多年来榆林市建成区高速扩展,且具有阶段性特征;空间形态变化剧烈,各指数的变化特征在前后两个扩展期内具有明显的差异;前一扩展期内的空间规模基本是合理的,而后一时期内不理性的过度扩展现象较为严重,两者间出现的扩展停滞有利于缓冲高速扩展的负面惯性;"扩展—缓冲—扩展"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有利于城市内部空间填充和调整,缓解快速扩展带来的负向效应;不协调因素加剧了空间扩展的低效。并据此提出改善榆林市空间扩展状况的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佃恭  张莉娜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韩剑  张凌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学的方法,在描述我国FDI空间演化轨迹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FDI地区分布决定因素的空间模型,运用1987-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FDI空间演化的规律。计量结果发现,集聚效应对于吸引我国FDI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相邻省份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促使FDI更多的是由核心省份向周边省份扩散。并根据结论提出了引导FDI空间的合理转移,缩小地区差距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