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83)
2023(13440)
2022(11608)
2021(11105)
2020(9249)
2019(21619)
2018(21212)
2017(41102)
2016(21914)
2015(24873)
2014(24549)
2013(24552)
2012(22567)
2011(20486)
2010(20144)
2009(18502)
2008(17939)
2007(15340)
2006(13259)
2005(11809)
作者
(61771)
(51369)
(50871)
(48559)
(32768)
(24477)
(23208)
(20349)
(19538)
(18191)
(17459)
(17430)
(16251)
(15953)
(15847)
(15794)
(15377)
(14909)
(14634)
(14483)
(12470)
(12446)
(12293)
(11557)
(11487)
(11325)
(11243)
(11026)
(10173)
(9987)
学科
(90032)
经济(89935)
管理(61359)
(60038)
(47725)
企业(47725)
方法(44194)
数学(39208)
数学方法(38875)
中国(28076)
(23309)
(22418)
(22089)
贸易(22079)
(21639)
业经(18472)
(17694)
(17554)
(16838)
银行(16805)
(16024)
地方(15684)
(15106)
金融(15105)
农业(14798)
环境(13768)
(13740)
(13689)
财务(13680)
财务管理(13649)
机构
大学(313749)
学院(308328)
(133280)
经济(130796)
管理(126059)
理学(109363)
理学院(108227)
管理学(106621)
管理学院(106076)
研究(104891)
中国(83494)
(66903)
科学(62214)
(60847)
(51423)
财经(49392)
中心(47100)
研究所(47067)
(45342)
(45155)
业大(43461)
北京(42937)
经济学(41913)
(41820)
(38576)
师范(38272)
(38114)
经济学院(38099)
财经大学(37350)
农业(35430)
基金
项目(214294)
科学(169824)
基金(159426)
研究(157171)
(138414)
国家(137360)
科学基金(118599)
社会(101857)
社会科(96742)
社会科学(96721)
基金项目(84403)
(79159)
自然(76334)
自然科(74609)
自然科学(74593)
自然科学基金(73287)
教育(70944)
(67652)
资助(66396)
编号(62217)
成果(49963)
(49098)
重点(47197)
(44646)
(44170)
国家社会(42994)
教育部(42712)
课题(41889)
创新(41302)
人文(41261)
期刊
(136366)
经济(136366)
研究(96671)
中国(55826)
学报(46432)
管理(44586)
科学(44036)
(43944)
(40252)
大学(35630)
学学(33465)
(31291)
金融(31291)
教育(29192)
农业(28457)
技术(24606)
财经(23958)
经济研究(23282)
(20418)
业经(20026)
问题(18145)
(17425)
理论(15904)
图书(15526)
(15395)
技术经济(15173)
国际(14944)
世界(14442)
实践(14347)
(14347)
共检索到4496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政   李薇   武坤   方梦洁  
本文将行业波动分解为低波动和高波动,分别代表上行风险和下行风险,基于Elastic-Net-VARX模型,在控制国际冲击的影响下,构建了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行业风险溢出网络,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分析中国行业间风险总溢出及方向性溢出水平,并探究各行业上下行风险溢出差异及传染特征。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上下行风险呈现明显的跨行业传染特征,工业是系统中最主要的风险输出者,可选消费是最主要的风险接收者;第二,上下行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下行风险溢出溢入水平高于上行风险,并且上行风险的溢出源头是金融行业,下行风险的溢出源头是实体行业;第三,相较于溢入效应,下行与上行风险溢出效应的差异更明显,其中,信息技术、通信服务与可选消费行业的下行风险溢出明显高于上行风险,但金融行业的上行风险溢出显著高于下行风险。本文为监管部门准确把握系统性风险传染源头,制定差异化的上下行风险防控措施提供可行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建青  王擎  许韶辉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本文构建静态及动态CoVaR模型,对我国金融行业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包括风险边际溢出效应及风险总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金融行业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正向性及非对称性;当金融风险加剧时,存在增强循环链和减弱循环链;从动态走势来看,在正常风险水平下,我国金融行业间的风险溢出效应与市场繁荣程度正相关,但在金融危机前期维持较高水平。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蔚  石涛  
基于2017—2020年12家沪深上市城市商业银行863个交易日的面板数据,利用广义方差分解法,分析上市城市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关联性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商业银行间的风险溢出显著双向关联且存在风险溢出性,外部冲击对城市商业银行间的冲击具有异质性,但是银行间的风险外溢及风险净溢出效应具有一定差异。城市商业银行间的风险具有动态溢出效应,金融风险具有周期波动性且极端事件的外部冲击较为明显。城市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部分银行的网络溢出效应较为突出。为此,需要强化地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监管、增强造血能力、建立风险联席处置机制,以不断降低其金融风险及风险传染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陈健  王鑫  
选取2011~2018中国16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分位数回归ΔCoVaR模型构建银行风险溢出矩阵,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风险溢出关联网络研究银行风险溢出的网络关联效应,研究发现:银行风险溢出具有非对称性和方向性,相对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发展银行对其它银行风险溢出以及遭受其它银行风险溢出程度更显著;银行风险溢出网络具有"小世界"现象,也具有时变特征,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近几年在不断增加;同时银行网络关联度与风险溢出效应呈正比,银行自身财务指标能够影响风险溢出效应,宏观经济状况良好时,银行间的风险溢出程度减少。建议金融监管当局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关注银行间风险溢出的网络关联性,着重管理风险溢出中占重要地位的银行,防范风险溢出网络关联性上升引发系统风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翟永会  
银行业与实体行业间存在复杂网络连接,银行系统稳定受各行业影响。本文将实体行业纳入银行系统性风险分析框架,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探讨实体—银行间系统性风险双向反馈机理,对风险在实体—银行间的传递渠道和溢出效应进行剖析。随后,构建时变t-Copula-CoVaR模型,测度我国各实体行业与银行业间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实体—银行间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显著,且呈时变特征。具体来看,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其次为交通运输业、采掘业、钢铁业、化工业。银行业对各行业的风险溢出存在差异,风险溢出效应最大的为房地产业;再次为钢铁业、有色金属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等。管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不仅需加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还应重点关注系统重要性行业、系统脆弱性行业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形成风险隔离屏障。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喜平  王婉晨  
研究碳市场与电力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对于有效防范碳金融风险以及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稳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广义方差分解谱构建溢出指数,从频域视角考察中国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在短、中、长期的静态溢出和时变溢出,并根据溢出指数构建溢出网络,探究风险的中心与演化。结果表明:中国碳市场与电力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短期>中期>长期,且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受宏观经济状况影响较大。发电企业接收到的风险量与火电装机比例有关,发电企业输出风险的能力与发电量有关。在短期,碳市场属于风险净接收方,而在中长期,碳市场属于风险净溢出方。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史嘉俊  叶李伟  
将广义CoVaR模型和溢出指数方法相结合,分别从极端上涨和极端下跌两个视角测度国际股市间极端风险溢出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下行风险和上行风险溢出网络,对全球14个股市在下行风险和上行风险溢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行了动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是下行风险还是上行风险,欧洲和美洲成熟股市始终是主要的风险溢出净输出者,日本和韩国等亚洲股市是主要的风险溢出净输入者,风险类型的变化不会显著影响某一股市在全球股市中的地位;上行风险溢出和下行风险溢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协同性、周期性和非对称性;上行风险溢出与下行风险溢出之间具有较高的跨期相关性,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引导作用。因此,可以构建合理的上行风险指标以实现对下行风险的有效预警。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崔婕   蔡源   沈沛龙  
本文基于DCC—GARCH的动态溢出指数模型,考察了2011—2022年气候物理风险冲击下实体行业和金融体系间风险交互溢出效应的方向与大小,并使用面板模型分析了气候物理风险对二者间风险交互溢出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气候物理风险事件下金融受实体风险输入的水平相对较高,且金融对实体风险输出的波动变化幅度高于金融受实体风险输入的波动变化幅度。第二,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时,相较于事件发生前和发生后,样本行业间的关联性呈明显的增强趋势。第三,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气候物理风险的增加会显著提升实体行业和金融体系间的风险交互溢出水平。第四,气候物理风险主要通过增加实体企业的经营风险这一传导机制,提高实体行业和金融体系间风险交互溢出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为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光  廖文欣  郑尊信  
研究目标: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是否强化跨境资本市场间的联系及如何促进波动溢出和风险传染等问题。研究方法:运用广义溢出指数法对比分析沪港通开通前后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行业间波动溢出效应的变化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前,信息、电信等第三产业的信息溢出水平较高,但沪港通开通后,材料、工业等第二产业的信息溢出能力显著增强;沪港通的实施提高了两市行业间的双向波动溢出程度,且主要增强了上证各行业对恒生行业的波动溢出强度;市盈率效应、规模效应和投资者情绪变化等内地市场的非理性特征也会影响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间的波动溢出。研究创新:在沪港通政策背景下,从行业层面考察两地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及形成机理,将风格投资和投资者情绪等非理性行为因素纳入两地资本市场波动溢出的解释框架。研究价值:为两地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提供更为系统的视角,为检验内地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估,为推行"深港通"等制度提供借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光  廖文欣  郑尊信  
研究目标: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是否强化跨境资本市场间的联系及如何促进波动溢出和风险传染等问题。研究方法:运用广义溢出指数法对比分析沪港通开通前后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行业间波动溢出效应的变化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前,信息、电信等第三产业的信息溢出水平较高,但沪港通开通后,材料、工业等第二产业的信息溢出能力显著增强;沪港通的实施提高了两市行业间的双向波动溢出程度,且主要增强了上证各行业对恒生行业的波动溢出强度;市盈率效应、规模效应和投资者情绪变化等内地市场的非理性特征也会影响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朱平芳  项歌德  王永水  
本文根据中国工业行业的特征,从垂直溢出效应和水平溢出效应两个维度研究了本土工业行业间研发资本要素对研发产出的溢出效应,分别以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研发产出的代理变量进行检验。本文把垂直溢出效应分为前向溢出和后向溢出,利用投入产出矩阵中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内在涵义构造空间权重矩阵,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利用中国2003—2011年间33个工业行业的时空数据,寻找行业间两个维度的研发资本要素对研发产出溢出效应的特点。研究发现,无论是采用专利授权数或是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研发活动产出的代理变量,研发物质资本投入的水平溢出效应十分显著,而垂直溢出效应呈现前向溢出不显著、后向溢出显著的非对称...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慧  吴康成  
选取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6年的股票日度收益率数据,构建ARMA-GARCH-CoVaR模型,测度各家上市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贡献程度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强度。实证结果表明:每家商业银行都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不同商业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程度与其自身风险水平的相关性较弱。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水平较低,但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最大;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对其关联银行的风险溢出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此外,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重要影响,应将重大经济金融事件纳入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监测过程中。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韦起  张强  
首先,本文分析我国网贷平台对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网贷平台综合利率波动水平的金融时间序列特征,构建GARCH-GPD模型估计变量的边缘分布,进而用阿基米德Copula函数求得网贷平台综合利率和股票指数之间的整体相关系数和尾部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网贷平台对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主要体现在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与传统银行市场相比,利好消息对网贷市场行为的影响更大,网贷平台中信息的隐含度更高,市场消化信息所需要的时间更长;相比较于其他金融机构,网贷平台的风险更容易向传统商业银行溢出,且网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帅  李治章  
依据2007-2017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数据,构建动态Copula-CoVaR模型,考量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与传统金融市场存在双向净风险溢出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溢出效应在逐渐增大;极端风险溢出效应存在不对称特征,影子银行对传统金融市场的冲击较大,且这种冲击具有滞后效应。鉴此,监管部门应夯实金融体系运行基础,创新影子银行监管工具,完善其协调监管模式。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宋巍  刘俊奇  
本文以上市的商业银行和代表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Co Va R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外部影子银行和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考虑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后,商业银行的风险值将明显增大,而且各影子银行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溢出强度尤为显著,对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的风险溢出强度较小。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存在正向的贡献性,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对商业银行风险存在负向的贡献性,不良贷款率却与商业银行破产风险成正相关,而且影响程度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