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69)
- 2023(12061)
- 2022(10097)
- 2021(9411)
- 2020(7751)
- 2019(17456)
- 2018(16642)
- 2017(32109)
- 2016(17290)
- 2015(19274)
- 2014(18878)
- 2013(18602)
- 2012(17458)
- 2011(16073)
- 2010(15993)
- 2009(15209)
- 2008(14979)
- 2007(13253)
- 2006(11951)
- 2005(11071)
- 学科
- 济(73309)
- 经济(73209)
- 管理(53808)
- 业(49334)
- 企(38915)
- 企业(38915)
- 方法(29105)
- 数学(26170)
- 数学方法(25913)
- 中国(23870)
- 财(21695)
- 农(21505)
- 制(19298)
- 贸(16841)
- 贸易(16832)
- 易(16479)
- 业经(16135)
- 银(13828)
- 银行(13820)
- 农业(13514)
- 行(13366)
- 体(13033)
- 融(12870)
- 金融(12867)
- 地方(12837)
- 策(12694)
- 环境(12594)
- 学(11953)
- 务(11616)
- 财务(11588)
- 机构
- 大学(250942)
- 学院(249516)
- 济(118031)
- 经济(115918)
- 管理(94084)
- 研究(91954)
- 理学(80529)
- 理学院(79601)
- 管理学(78564)
- 管理学院(78071)
- 中国(71996)
- 财(56818)
- 京(53084)
- 科学(50361)
- 所(45083)
- 财经(44057)
- 中心(40930)
- 研究所(40444)
- 经(40285)
- 经济学(38598)
- 农(38324)
- 江(37013)
- 经济学院(34747)
- 北京(33765)
- 院(33116)
- 财经大学(32793)
- 业大(32228)
- 范(31548)
- 师范(31325)
- 农业(29815)
- 基金
- 项目(163941)
- 科学(132673)
- 基金(124448)
- 研究(121835)
- 家(108314)
- 国家(107506)
- 科学基金(92871)
- 社会(83118)
- 社会科(79239)
- 社会科学(79229)
- 基金项目(64306)
- 省(59568)
- 自然(57304)
- 自然科(56067)
- 自然科学(56054)
- 教育(55138)
- 自然科学基金(55096)
- 划(51364)
- 资助(50881)
- 编号(46608)
- 部(38978)
- 成果(38842)
- 重点(37219)
- 国家社会(36585)
- 制(36160)
- 发(35463)
- 创(34195)
- 教育部(34140)
- 中国(32970)
- 课题(32966)
- 期刊
- 济(130735)
- 经济(130735)
- 研究(83327)
- 中国(51384)
- 财(43030)
- 管理(36866)
- 农(36092)
- 学报(34227)
- 科学(34128)
- 融(27651)
- 金融(27651)
- 大学(27208)
- 学学(25706)
- 农业(24727)
- 教育(23073)
- 财经(22869)
- 经济研究(22509)
- 经(19833)
- 技术(19550)
- 业经(18871)
- 问题(17474)
- 贸(16907)
- 国际(14995)
- 世界(14660)
- 业(13618)
- 技术经济(12302)
- 现代(11788)
- 统计(11038)
- 理论(10783)
- 经济问题(10455)
共检索到386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建寨 沈辰 王盛威 张建华 孔繁涛
【目的】近年来,中国"大市场、大流通"的蔬菜供需格局基本形成,蔬菜产业空间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研究以31个省市为研究单元,系统探讨了1995—2012年中国蔬菜生产的空间集聚演变特征、效应与机制,并提出了应对政策建议,为优化生产布局、有效保障供给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集中度指数计算蔬菜产量最大的n个省(市/区)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份额,基于基尼系数模型测度中国蔬菜生产省级层面的空间集中水平,揭示1995—2012年间中国蔬菜产业空间集聚的变动特征;应用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评估模型,分析蔬菜产业集聚水平、蔬菜价格、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单位面积资本投入等对蔬菜产值影响的显著性,揭示蔬...
关键词:
蔬菜生产 空间集聚 机制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纪龙 吴文劼
利用1978—2013年数据测算了我国蔬菜生产集聚的空间基尼系数、FLQ值、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刻画了我国蔬菜生产集聚的时空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蔬菜生产集聚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具有阶段性特征;蔬菜生产总体为中等集聚水平但各地集聚程度差异较大;蔬菜生产集聚呈现地域梯度和连片化特征。我国蔬菜生产地理集聚差异的驱动因素主要为:自然资源、市场需求、科技进步和政策制度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哲晰 穆月英
以小规模农户地理集聚生产为表现形式、以专业村为基本构成单元的主产地连片发展模式,是中国农业产业格局的重要特征。本研究基于黄淮海与环渤海的设施蔬菜优势主产区的蔬菜专业村级调研数据,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支撑,利用空间Durbin模型、两部制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空间相关性及空间异质性的视角考察产业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形成的马歇尔外部性显著提高本地农民收入;周边专业村的产业集聚与地理距离共同作用对本地农民收入产生空间溢出,并具有地理距离递减性特征;产业集聚程度不同的专业村对彼此溢出关系的反应具有空间非对称性,容易形成专业村发展的"极化效应";另外,产业集聚、技术指导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农民收入 空间溢出 空间异质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晖 张嘉望 李博阳
利用2002-2013年中国内陆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基于区位商指数分析我国蔬菜生产集聚的变动态势,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从地理距离和社会经济距离两个不同角度定义空间权重矩阵,对我国蔬菜生产集聚度影响因素和空间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蔬菜生产集中水平具有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经济特征相近的省域之间在蔬菜生产上也具有相互依赖性,但相互依存程度低于地理上相互邻近的省域。相邻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间外溢效应且中部地区(河南、湖北、湖南等)具有高聚集的良性发展态势。影响蔬菜生产集聚的因素有:技术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晖 张嘉望 李博阳
利用2002-2013年中国内陆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基于区位商指数分析我国蔬菜生产集聚的变动态势,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从地理距离和社会经济距离两个不同角度定义空间权重矩阵,对我国蔬菜生产集聚度影响因素和空间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蔬菜生产集中水平具有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经济特征相近的省域之间在蔬菜生产上也具有相互依赖性,但相互依存程度低于地理上相互邻近的省域。相邻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间外溢效应且中部地区(河南、湖北、湖南等)具有高聚集的良性发展态势。影响蔬菜生产集聚的因素有:技术条件、市场需求规模、自然资源及交通运输成本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建寨 张建华 宋伟 徐克 孔繁涛
近年来,跨区域的蔬菜供应已经成为常态,大市场、大流通的蔬菜供需格局基本形成,开展新形势下中国蔬菜生产优势度演变研究,对正确引导蔬菜生产布局,推动区域供需匹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中国省域蔬菜播种面积与产量变动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区域蔬菜生产优势度指数,探讨了1995~2013年间中国区域蔬菜生产优势空间格局演变,并分析了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各地区播种面积与产量变化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面积、产量主要增加区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增加幅度显著的区域多为西北、西南的边远地区,产量比重北升南降,东减西增。区域蔬菜生产综合优势为东、中、西顺序递减,但东部地区生产领先优势正在逐步减弱...
关键词:
蔬菜生产 区域比较优势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纪龙 李崇光 章胜勇
利用修正的Gini系数和Moran指数,对中国蔬菜生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考察,然后理论分析了生产空间分布影响蔬菜价格波动的作用机理,并对其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中国蔬菜生产呈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蔬菜生产虽有所西移,但集聚程度依然很高。2生产的空间分布通过作用于流通成本、市场供需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对蔬菜价格波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地理集聚增加了流通成本进而推动蔬菜价格上涨。生产的空间分布变化导致东部地区蔬菜供需失衡问题进一步恶化,加剧了蔬菜价格波动。此外,生产的地理集聚增加了主产地蔬菜生产面临的外部冲击风险,加大了蔬菜价格异常波动的可能性。3生产的空间分布对蔬菜价格波动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主产地蔬菜价格波动较主销地更为剧烈,主产地价格波动主要源于季节变动而主销地主要源于趋势变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蔬菜生产成本价格联动机制研究"课题组 杨祥禄 何莲
本文从典型案例入手,分析了目前蔬菜成本价格变动关系,得出了建立蔬菜生产成本价格联动机制必要性结论,阐述了蔬菜生产成本价格联动机制相关制度、实施办法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验证,为完善该机制提出了相关配套措施。
关键词:
蔬菜 成本价格 联动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淼 葛颜祥 王仁强
蔬菜生产的分散性、鲜活易腐性以及外部正效益性决定了蔬菜生产必须要处于一种"强力"的管理环境,才能保证其产品安全。在政府主导型的蔬菜安全生产组织管理体系中,通过建立"基地、乡镇、县市"三级监测控制体系,对"农户(基地)生产、加工配送、市场流通"三个层面、一个链条进行全过程检测和监控,切实保障蔬菜安全生产的运行。通过建立市场准入机制,防止不安全蔬菜进入市场而危害消费者的健康。通过市场追溯制度,对蔬菜经营各环节进行编码表示和信息采集,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蔬菜安全生产追溯平台。
关键词:
政府主导 蔬菜 安全生产 保障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闫豪玮 穆月英
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明确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环境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有助于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本文基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五省市蔬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通过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度了农户层面的环境效率,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方法探究了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环境效率的影响效应、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生产性服务可以显著提高环境效率,且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2)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存在“马太效应”,即农业生产性服务对高环境效率农户的影响效应更加明显;(3)从作用机制看,农业生产性服务提高环境效率的内在机制是绿色生产技术采用数量和环境感知的提升。由此,本文建议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关注农户间的差异性特征,提高服务主体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而实现环境效率的全面提升,以期助推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进程加速。
关键词:
农业生产性服务 环境效率 马太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丽艳 穆月英 侯玲玲 丁建国
为研究县域农业生产集聚形成的影响因素,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基于县域视角,运用环渤海区域5省市县域农业生产数据,对该区域农业生产空间集聚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生产空间集聚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邻近县域农业生产集聚对本县集聚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本地区集聚具有促进作用,邻近县域农业资本投入对本县具有抑制作用;第三,市场需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对农业生产集聚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农业生产 空间集聚 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彭超
蔬菜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近年来波动频率有所加快,且不同品种的蔬菜价格波动特征不同。蔬菜价格形成的过程受到物质和人工费用的影响,流通环节成本较高。蔬菜价格波动则受到自然灾害、食品安全事件影响,生产扶持政策也影响到价格波动。蔬菜价格形成机制也存在着调控水平低、市场主体组织程度低、流通环节过多、流通过程中损耗大等问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和日本,都对蔬菜价格实施一定的市场化调控手段。未来,应尽快出台蔬菜生产流通方面的权力清单,建立重要蔬菜品种调控目录制度,积极培育市场化蔬菜流通主体,花大力气降低流通成本,尽最大努力减少流通损耗,多措并举完善蔬菜保险政策。
关键词:
蔬菜价格 价格形成机制 权力清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白红 张永强 秦智伟
介绍了美国蔬菜生产的概况。通过对美国零散分布于相关农业政策中有关蔬菜生产扶持的政策进行提炼和分析,介绍了美国对蔬菜生产进行扶持的主要措施与做法。
关键词:
美国 蔬菜 政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兰平 管志杰
木材具有较强的环境效应,分析认为木材的整个生命周期阶段都对环境具有友好性。从保持木材持续供给角度分析,研究木材非法采伐和木材可持续经营经济效应两种情况下,木材的环境效应都不一样。基于以上这些,通过对木材的生产经营状况分析,提出了基于木材环境效应下中国政府的政策应对。
关键词:
木材 环境效应 政策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王冰冰 赵树宽
双支柱政策在应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多调控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使用Diebold-Yilmaz溢出指数方法,分析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的动态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TVP-SV-FAVAR模型,将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关系划分为紧耦合溢出区制和松耦合溢出区制,实证研究双支柱政策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的调控效果。研究发现,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双向溢出效应,在松耦合溢出区制下,双支柱政策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的调控效果更强,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的调控效果均强于宏观审慎政策,我国双支柱政策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的逆周期调控效果良好。文章归纳了稳增长、防过热、防风险、防收缩相互组合的不同政策目标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最优政策组合形式。现阶段,我国政策目标总体属于“稳增长+防风险”的范畴,应当采取力度适中的宽松货币政策和力度适中的从紧宏观审慎政策组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体经济支撑和稳定的金融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