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56)
- 2023(6726)
- 2022(5434)
- 2021(5114)
- 2020(4163)
- 2019(9735)
- 2018(9269)
- 2017(17267)
- 2016(9240)
- 2015(10559)
- 2014(9991)
- 2013(10218)
- 2012(9525)
- 2011(8896)
- 2010(8555)
- 2009(7742)
- 2008(7549)
- 2007(6331)
- 2006(5630)
- 2005(5113)
- 学科
- 济(45202)
- 经济(45168)
- 管理(22622)
- 业(22102)
- 方法(21927)
- 数学(20624)
- 数学方法(20514)
- 中国(14763)
- 企(14705)
- 企业(14705)
- 农(12287)
- 贸(10922)
- 贸易(10917)
- 易(10754)
- 环境(9338)
- 农业(8147)
- 学(8127)
- 业经(7712)
- 财(7632)
- 发(6797)
- 制(6655)
- 银(6449)
- 银行(6428)
- 划(6364)
- 行(6292)
- 出(6276)
- 融(6236)
- 金融(6236)
- 关系(6231)
- 地方(5998)
- 机构
- 大学(140125)
- 学院(136929)
- 济(69371)
- 经济(68573)
- 研究(54840)
- 管理(50792)
- 理学(44478)
- 理学院(43964)
- 管理学(43359)
- 管理学院(43123)
- 中国(41832)
- 科学(31870)
- 京(30164)
- 所(27712)
- 农(27377)
- 财(26878)
- 研究所(25754)
- 经济学(23742)
- 中心(23480)
- 财经(22565)
- 业大(22031)
- 农业(21806)
- 经济学院(21534)
- 经(20995)
- 北京(19325)
- 院(19130)
- 科学院(17767)
- 江(17524)
- 财经大学(17096)
- 范(16723)
- 基金
- 项目(96992)
- 科学(77846)
- 基金(75015)
- 研究(67667)
- 家(67607)
- 国家(67166)
- 科学基金(56701)
- 社会(47652)
- 社会科(45546)
- 社会科学(45536)
- 基金项目(38863)
- 自然(35537)
- 自然科(34798)
- 自然科学(34789)
- 自然科学基金(34241)
- 省(33887)
- 资助(31264)
- 教育(30100)
- 划(29999)
- 部(23413)
- 编号(23387)
- 重点(22409)
- 国家社会(22278)
- 中国(21904)
- 发(21528)
- 创(20113)
- 教育部(19990)
- 创新(19101)
- 科研(18929)
- 人文(18569)
共检索到1984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聪聪 周绩宏 王俊芹
[目的]厘清苹果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态变化及产区差异,是促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法]基于我国8个苹果主产区2004—2018年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全局ML指数,从静态、动态不同角度,对我国苹果环境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不同产区之间的差异。[结果](1)我国及各主产省苹果环境技术效率均未达到最优状态,区域差异明显,黄土高原主产区高于环渤海湾主产区,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相比,环境技术效率明显偏低;(2)规模效率是当前我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主要来源,黄土高原主产区纯技术效率略高于规模效率,环渤海湾主产区纯技术效率偏低;(3)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提高,区域间增速差异较大,黄土高原主产区增速高于环渤海湾主产区;(4)技术效率是我国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增长源泉,技术进步贡献度相对较低。[结论]我国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各产区要通过因地制宜制定苹果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借助农业科研院所创新优势、加强果农高素质培训等方式提高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长青 刘聪粉 王晓军
现有文献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单纯考虑中国经济增长而忽略了资源环境因素对经济质量的影响是片面的。与类似研究相比,本文在生产率测量框架体系中引入了资源环境因素,从而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提供一个更为科学的方法。文章分别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1985~2010年间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及分解。研究发现,不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会高估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卫兵 涂蕾
采用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度了我国27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三大区域以及五大城市群三个维度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城市最低,且其增长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全国总体以及三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四个城市群则存在绝对β收敛,但成渝城市群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五大城市群均存在条件β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卫兵 涂蕾
采用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度了我国27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三大区域以及五大城市群三个维度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城市最低,且其增长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全国总体以及三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四个城市群则存在绝对β收敛,但成渝城市群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五大城市群均存在条件β收敛;三大区域或不同城市群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向其自身稳态水平收敛,但城市之间的差距仍会存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晓珍 杨龙
文章利用熵值法拟合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将其作为经济的非理想产出纳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及其时间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样本期内,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调,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较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在控制投资率、从业人员增长率与环境治理力度后,各地区均表现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臻 倪艳 孙亚杰
文章选取了2000—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中部地区六省2000—2016年的GTFP和传统TFP,对GTFP和传统TFP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湖北省绿色技术进步指数和绿色技术效率指数水平均较低。湖北省的GTFP值在中部六省中处于较低的水平,但TFP值处于较高的水平。然后选取了湖北省2000—2016年的统计数据,建立了VAR模型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各变量对GTFP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能源结构优化和科技创新均对GTFP增长有促进作用,且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大于城镇化率和能源结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雪梅 张琳彦 李晓丹
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结合Global Malmquist(GM)指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日本、美国和德国在1995—201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了中国与美日德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和产生差距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值比美日德三国的小。对比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发现中国的经济仍然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8年之后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中国的技术效率在大多数年份小于1,日本、美国和德国的技术效率在大多数年份大于1。中国在绝大多数年份都表现出技术进步,但是技术进步速度仍然比美国、德国和日本慢。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GM指数 GML指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蔡乌赶 周小亮
环境规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双重作用机理,运用非期望产出的EBM-DDF模型测度了中国30个省域2003—2014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检验了三种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实证表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尚未直接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符合倒"U"型关系,当前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支持了"波特假说";自愿协议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呈"U"型关系。就中国的具体实践而言,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作用受地区技术创新、要素结构和FDI水平的异质性影响,影响效应最大的路径是要素结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雪梅 张琳彦 李晓丹
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结合Global Malmquist(GM)指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日本、美国和德国在1995—201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了中国与美日德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和产生差距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值比美日德三国的小。对比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发现中国的经济仍然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8年之后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中国的技术效率在大多数年份小于1,日本、美国和德国的技术效率在大多数年份大于1。中国在绝大多数年份都表现出技术进步,但是技术进步速度仍然比美国、德国和日本慢。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GM指数 GML指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彭衡 李扬
基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区域差异,本文实证检验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分解项的影响和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加强沿海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助于激励绿色技术的创新,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内陆地区则不然。鉴于此,建议设置绿色专利审查优先权、采用结果导向原则授予或撤销授予绿色专利、大力推广绿色知识产权概念等手段,鼓励企业实现绿色研发成果化、成果产权化、产权资本化、资本营运化。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绿色技术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龚新蜀 李梦洁
本文选用方向距离函数和ML生产率指数,测算了能源环境约束下2003~2015年我国省际层面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并借助面板模型分析OFDI、环境规制及两者合力作用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绿色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力度较高的地区对应较高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OFDI和环境规制均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符合"波特假说",同时环境规制能够促使OFDI发挥技术溢出与结构优化效应来改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间OFDI、环境规制及两者合力作用效应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政府应合理把握环境规制力度并向中等标准组看齐;门槛检验显示,OFDI的作用效应存在显著的环境规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人力资本门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蔡乌赶 周小亮
环境规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双重作用机理,运用非期望产出的EBM-DDF模型测度了中国30个省域2003—2014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检验了三种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实证表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尚未直接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符合倒"U"型关系,当前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支持了"波特假说";自愿协议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魏玮 谭林 刘希章
研究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规律和演化趋势对我国未来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是实现我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基础。本文基于Malmquist-Lunberger指数和Bootstrap纠偏估计方法测算了全国29个省区1998-2014年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分析了全国和分地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演变特征,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李超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地区之间的竞争将发展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竞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将更多体现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距。本文在运用全局(global)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根据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组成,首次采用方差分解方法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成因的双角度分解模型,并应用于中国2000-2015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的分析。研究发现:相比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差距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9.19%,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57.66%、73.33%、81.73%和144.64%;基于要素角度,污染治理生产率的差距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4.28%,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63.96%、64.94%、59.10%和57.88%;通过进一步细分要素可知,劳动投入生产率的差距不仅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作用最大,而且对东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影响占据绝对地位,贡献率为19.27%、19.02%和19.65%,驱动中西部地区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工业废气治理生产率,贡献率为20.24%、20.74%。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汉华 夏海波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是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蔓延已成为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2004—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城市蔓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异质性关系。研究发现:①城市适度蔓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显著提升作用,蔓延过度则呈现抑制效应或者影响不明显;②就人口集聚的区域差异而言,城市蔓延对东部地区促进作用突出,而对中西部地区更多表现出抑制效应;③此外,随着经济超过最优集聚区间,两者之间的反方向关联变为同向关系,进一步发现,两者之间显著存在基于制造业集聚的"倒U型"门槛效应,而在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城市蔓延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本文深化了对城市蔓延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中国正在推进的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也有着启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