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16)
- 2023(7705)
- 2022(6444)
- 2021(6078)
- 2020(5156)
- 2019(12063)
- 2018(11756)
- 2017(21861)
- 2016(11692)
- 2015(13455)
- 2014(13004)
- 2013(13027)
- 2012(12080)
- 2011(11185)
- 2010(11148)
- 2009(10230)
- 2008(10058)
- 2007(8420)
- 2006(7378)
- 2005(6718)
- 学科
- 济(57317)
- 经济(57274)
- 管理(28130)
- 方法(27922)
- 数学(26191)
- 数学方法(25813)
- 业(24398)
- 中国(19688)
- 企(18771)
- 企业(18771)
- 贸(12098)
- 贸易(12088)
- 易(11826)
- 学(11640)
- 农(11060)
- 地方(9883)
- 财(9661)
- 环境(8772)
- 制(8750)
- 业经(8317)
- 银(7691)
- 银行(7682)
- 行(7480)
- 发(7380)
- 融(7132)
- 金融(7132)
- 农业(7028)
- 城市(6887)
- 和(6695)
- 划(6513)
- 机构
- 大学(173290)
- 学院(169089)
- 济(77310)
- 经济(75950)
- 研究(67212)
- 管理(62371)
- 理学(54358)
- 理学院(53594)
- 管理学(52260)
- 管理学院(51942)
- 中国(51831)
- 科学(41228)
- 京(38418)
- 所(34029)
- 财(32142)
- 研究所(31459)
- 中心(29591)
- 农(27335)
- 财经(26478)
- 经济学(25697)
- 北京(24779)
- 院(24668)
- 经(24512)
- 业大(24215)
- 经济学院(23135)
- 江(22816)
- 范(22755)
- 师范(22553)
- 农业(21579)
- 科学院(20710)
- 基金
- 项目(120010)
- 科学(96728)
- 基金(92547)
- 家(83233)
- 国家(82739)
- 研究(81618)
- 科学基金(70611)
- 社会(55153)
- 社会科(52558)
- 社会科学(52544)
- 基金项目(48211)
- 自然(47058)
- 自然科(46103)
- 自然科学(46096)
- 自然科学基金(45265)
- 省(41991)
- 资助(38925)
- 划(38157)
- 教育(36959)
- 编号(28717)
- 重点(27959)
- 部(27710)
- 发(25678)
- 中国(24862)
- 国家社会(24801)
- 创(24064)
- 教育部(23620)
- 科研(23512)
- 创新(22809)
- 成果(22739)
共检索到250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姗姗 束炯 徐建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NO2污染日趋严重。利用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臭氧监测仪)数据得到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5个城市2004年10月~2009年7月的NO2浓度月均值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5个城市的NO2浓度变化特征。并根据2007年1月~2008年12月5个城市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NO2污染API指数,推算出近地面NO2浓度月均值,与OMI遥感数据反演的对流层柱浓度进行比较,两组数据有较一致的变化趋势。根据OMI数据得到的该5个城市2005~2008年的NO2浓度年均空间分布,发现中心城区NO2浓度值远高于郊区,形成了城市气候的"混浊岛效应",这与发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文东 周廷刚 李洪忠 许燕燕 张兰
利用Aura卫星的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传感器最新版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数据产品,结合线性拟合、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2005~2017年成渝城市群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OMI对流层NO_2柱浓度数据与成渝城市群NO_2地面监测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时间上,2005~2012年NO_2年均柱浓度增加明显,增幅达52.38%,2012年后呈下降趋势。NO_2柱浓度季节变化明显,浓度水平基本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NO_2柱浓度月均值具有类似于正弦函数的周期性,1年一个周期,低值出现在每年的7、8月,高值出现在11、12和1月;空间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NO_2浓度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5~2012年99.58%的区域NO_2浓度上升,2012~2017年80.50%的区域NO_2下降,但是成渝城市群边缘的山区NO_2浓度依然呈增长趋势。成都、重庆对流层NO_2柱浓度具有明显的局部空间正相关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岗岗 王得祥 柴宗政 张丛珊 刘文桢 张宋智
采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一元分布、二元分布、林分综合指数和距离分析方法,探讨小陇山林区2种典型天然林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油松天然林混交度为0.397,树种隔离程度较低,锐齿栎天然林混交度为0.797,混交良好,油松、锐齿栎天然林胸径大小比数分别为0.507、0.485,林分均处于中庸状态,角尺度分别为0.511、0.508,林木分布格局均属随机分布。(2)油松、锐齿栎天然林中相同混交程度或优劣程度的林木大多处于随机分布,相同混交程度或分布格局的林木处于不同优劣程度的林木大致相等。区别在于油松天然林中同一优劣程度或分布格局的林木大多与同种相邻,而锐齿栎天然林中同一优劣程度或分布格局林木大多...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锦 范基姣 张福存 韩双宝 金晓琳
在前人研究我国北方高氟水分布特征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北方三种高氟水的形成机制:①浓缩富集型;②岩石溶滤型;③海侵富集型。通过对三个典型地区——张掖盆地、赤峰盆地以及沧州平原的地貌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含水层条件的系统分析以及水化学、同位素证据,得出三个地区的高氟水形成机理分别为蒸发浓缩富集、岩石溶滤以及海侵富集,并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防止氟中毒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
高氟水 机理 赤峰 沧州 张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云文丽 侯琼 王永利 刘朋涛 姜超
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21个气象站点的气象和牧草观测资料,结合潜在蒸散量和改进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模拟计算了2009年草原植被作物系数和实际蒸散量。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二者的时空分布特点,并通过反映牧草长势的NDVI变化趋势予以验证。结果表明:5—8月间随着月份的增加作物系数Kcx最大值的变化趋势由0.6→1.2→1.4→1.4,平均值是0.28→0.36→0.40→0.38。4个时期的Kcx值以0.2~0.6之间的区域占主体,为55%以上。实际蒸散量在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上与Kcx值基本一致。随着月份的增加实际蒸散量低值级的区域面积逐渐缩小,相对应的高值级的面积逐渐增大,整个生长季以30~...
关键词:
作物系数 实际蒸散量 NDVI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文松 汪玥 黄观超 李婷 王文洁
河道黑臭化问题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已成为最为棘手的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皖江城市(芜湖)黑臭水体重金属的分布情况和潜在的来源,选择保兴垾黑臭河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外采集和室内分析,并结合改进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解析潜在来源。结果表明:(1)河道内重金属呈现Fe>Zn>Mn>Cr>Cu>Cd的大小特征,均显著超过安徽省土壤背景值,其中Cd富集最明显。除了Cd,其余5种重金属含量均表现出雨季期大于旱季期的特征。(2)形态研究表明,雨季期重金属倾向于从颗粒物表面解吸释放到上覆水中,且各重金属残渣态占比上升。(3)改进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MRI)结果表明,Cd污染生态风险占总污染生态风险的绝大部分(贡献率>90%),应重点解决Cd污染。(4)源解析结果表明,Zn、Cu和Cr受周边工业活动的影响,Fe和Mn主要是受自然源和工业源的混合影响,Cd最有可能受到区域农业面源的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姚尧 李江风 胡涛 杨媛媛 丁镭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基于中国27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4-2013年以来的监测数据对NO_2浓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构建了社会经济要素对城市NO_2污染影响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10年间,城市NO_2浓度年均值整体呈现先波动下降再增加的"U"形曲线特征,NO_2浓度年达标率由2004年78.1%降至2013年最低值73.0%,NO_2污染的控制总体不稳定。(2)城市NO_2浓度分布格局总体发生一定变化,并在局部区域有显著改变。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等东部经济发达城市是主要NO_2高污染区,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集聚状态)。(3)解析了城市NO_2浓度分布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10年间,城市经济增长依然是影响NO_2浓度和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呈"U"型曲线特征;人口城市化水平、二产比重和机动车数量激增是恶化城市NO_2浓度的重要因素。空间自回归系数值为0.236 659,表明城市的NO_2浓度除受自身影响外,还受相邻城市的溢出扩散影响。未来,需继续加强氮氧化物减排控制,并在NO_2治理过程中注重城市间的联合防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超 戴全厚 王玲玲
以贵州省草海湿地典型集水区——沙河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量元素Fe、Mn、Cu、Zn含量,开展其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除Mn外,其他微量元素在本地区含量都较丰富。四种元素的等值线图反映,Fe含量极值出现在研究区的西北和东南部,Mn在研究区南部有范围很小的高值区,Cu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研究区东北部,而Zn的高值区出现在研究区的西南边缘部位。微量元素与大量元素以及有机质、pH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Cu与Mn、P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Mn与Cu、P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表现出显著正相关;Fe与N表现出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表现出显著负相关;Zn与Mn、N表现出极显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欢 魏天兴 陈宇轩 沙国良 任康 辛鹏程 郭鑫
【目的】人工林作为重要的碳汇资源库,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通过分析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准确评估黄土高原的土壤碳汇能力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以黄土丘陵退耕区吴起县为研究区域,典型人工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天然草地为对照,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黄土丘陵退耕区典型人工林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不同人工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高于深层土壤,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山杏(97.145 g/m2)>草地(92.418 g/m2)>沙棘(68.695 g/m2)>油松(61.130 g/m2)。沙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大(0.219),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小(0.115);(2)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与黏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呈负相关关系,全氮、碱解氮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正向效应显著;(3)地形(30.71%)对0~200 cm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变化的相对贡献最大,其中海拔(19.66%)是影响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结论】综上,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表聚性,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养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人工山杏林具有较强的土壤碳汇功能,可作为黄土丘陵退耕区生态修复的水土保持树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邵一敏 赵洋毅 段旭 陈婷婷 万艳萍 冷鹏
[目的]定量分析土壤优先路径的分布特征,为探究土壤优先流运动及土壤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分形理论,以云南省楚雄市元谋县老城乡苴那小流域4种典型地类(林地、荒草地、农地、园地)为研究对象,在各地类区域内依据地形分别设置4个10 mX 10 m或10 mX 15 m的样方,利用染色示踪法提取和分析土壤染色特征参数,将染色影响半径分为≤1 mm、>1~≤2.5 mm、>2.5~≤5 mm、>5~≤10 mm和>10 mm等5个等级,研究各典型地类土壤优先路径分布特征及其与大孔隙的关系。[结果]4种地类各个土壤剖面的计盒维数基本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不同影响半径的优先路径连通性以林地发育程度最好,其次是农地,园地最差;同一地类不同半径范围的优先路径连通性从大到小排列,园地依次为>1~≤2.5 mm、>5~≤10mm、>10 mm、≤1mm和>2.5~≤5 mm;荒草地和林地均为>1~≤2.5 mm、>2.5~≤5 mm、≤1 mm、>10 mm和>5~≤10 mm;农地为> 2.5~≤5 mm、>1~≤2.5 mm、≤1 mm、>10 mm和> 5~≤10 mm。4种地类中,荒草地优先路径数量最多,其次是林地和农地,园地最少;荒草地和园地在同一土壤深度上优先路径数量由大到小依次为≤1 mm、>1~≤2.5 mm、>2.5~≤5 mm、>5~≤10 mm和>10 mm,林地为>1~≤2.5 mm、≤1 mm、>2.5~≤5 mm、>5~≤10 mm和> 10 mm,农地为>1~≤2.5 mm、>2.5~≤5 mm、≤1 mm、>5~≤10 mm和> 10 mm。土壤中大孔隙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孔隙半径为>1.5~≤2.0 mm和>2.0~≤3.7 mm的大孔隙数量与稳定出流速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优先路径分布具有自相似性,可用分形分析中的计盒维数对优先路径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进行表征;优先流的发生与土壤中大孔隙的分布和数量关系密切,大孔隙分布密集区更易发生优先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晶忠 马剑 高媛 敬文茂 赵维俊 武秀荣 马雪娥 王荣新 贺永岩
【目的】探究不同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为改善该地生态系统碳汇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的5种典型灌丛土壤有机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pH值、土壤密度、含水量和总孔隙度,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5种典型灌丛0~6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5种典型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由大到小表现为吉拉柳(74.93 g·kg~(-1))>金露梅(62.05 g·kg~(-1))>鬼箭锦鸡儿(41.02 g·kg~(-1))>鲜黄小檗(34.71 g·kg~(-1))>甘青锦鸡儿(13.74 g·kg~(-1));2)5种典型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0~10 cm,表现出表层富集现象,其中金露梅灌丛和吉拉柳灌丛表层富集现象更加明显,并随土层深度加深逐渐减小;3)pH值与鲜黄小檗灌丛、鬼箭锦鸡儿灌丛、吉拉柳灌丛为较高关联度,土壤密度与甘青锦鸡儿灌丛为较高关联度,含水量与鲜黄小檗灌丛为较高关联度,总孔隙度与金露梅灌丛为较高关联度。【结论】5种典型灌丛不同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中等或以上的关联度。因此,在研究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灌丛土壤有机碳环境变化时,也应将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理化因子作为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测定和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桂华 吴永贵 付天岭 范成五 秦松
为探明苔藓植物对矿区的生态修复潜力,选择国内典型的砷高背景区(贵州省黔西南州)煤矿矿区废弃地周边受污染溪流滨岸的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苔藓、腐殖层土和底层土中As、Mn、Cu、Zn、Fe、Al等6种典型金属(类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探讨耐性植物对有害组分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受污染溪流滨岸苔藓体内明显富集典型金属,对照(清洁区)区域苔藓As、Cu和Fe含量分别为1.89 Mg/kg、1.03 Mg/kg和1.43 g/kg,污染区苔藓As、Cu、Fe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78.54~300.89、12.56~17.42和17.83~29.82倍,3者在污染区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区;污染区苔藓Zn...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葛刚 徐燕花 赵磊 吴志强 吴兰
通过对鄱阳湖三个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和全氮在湿地土壤中的垂直分布规律具有一致性,表层含量显著高于下层,40cm以下土壤养分含量基本稳定。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不同植物群落间存在差异,有机质变化趋势为:刚毛荸荠群落带<南荻群落带灰化苔草群落带>刚毛荸荠群落带。土壤碳氮比相对较低(10~23);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植被生长特征、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等影响着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空间分布。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土壤 有机质 氮素 空间分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永斌 郭鑫炜 魏亚伟 王茜 李吉 李志远 郑卓然
辽西北半干旱区作为我国三北防护林边界防护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脆弱而敏感,但对于阻挡科尔沁沙地南缘扩大和在生态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明确其土壤养分、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本研究在辽宁西北部的昌图县付家林场,分别选择当地典型的人工防护林——樟子松纯林、杨树纯林、樟子松-杨树混交林,并对其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10cm)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86~9.04g·kg-1和0.35~0.78g·kg-1,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以樟子松林最高,樟子松-杨树混交林最低;土壤全磷含量仅为1.14~4.50mg·kg-1,樟子松-杨树混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