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09)
2023(12210)
2022(10231)
2021(9379)
2020(8052)
2019(18527)
2018(17882)
2017(33446)
2016(18477)
2015(20939)
2014(20633)
2013(20713)
2012(19391)
2011(17712)
2010(17455)
2009(16298)
2008(16221)
2007(14423)
2006(12332)
2005(10959)
作者
(57690)
(48545)
(48528)
(45986)
(30459)
(23478)
(21976)
(19234)
(18223)
(16903)
(16683)
(16097)
(15357)
(15247)
(15227)
(15125)
(15056)
(14422)
(13915)
(13850)
(12273)
(11825)
(11816)
(11159)
(10844)
(10711)
(10627)
(10567)
(9840)
(9764)
学科
(79581)
经济(79504)
管理(49341)
(47738)
方法(38912)
(36909)
企业(36909)
数学(35269)
数学方法(35011)
中国(22691)
(21313)
(19404)
(18630)
贸易(18625)
(18207)
(18166)
业经(15454)
农业(14177)
(13870)
地方(12938)
环境(12659)
(12141)
银行(12073)
(11778)
金融(11776)
(11568)
财务(11552)
(11546)
财务管理(11524)
(11248)
机构
大学(278294)
学院(273951)
(119748)
经济(117741)
研究(101854)
管理(101360)
理学(88617)
理学院(87510)
管理学(86055)
管理学院(85560)
中国(75982)
科学(65168)
(59161)
(57800)
(53958)
(50647)
研究所(50002)
业大(47372)
农业(46506)
中心(45124)
财经(41628)
(38491)
经济学(38475)
(38145)
北京(37281)
(35945)
经济学院(35062)
(34359)
师范(33867)
科学院(32379)
基金
项目(190375)
科学(148833)
基金(141264)
研究(128946)
(127985)
国家(127008)
科学基金(106003)
社会(84123)
社会科(79869)
社会科学(79842)
基金项目(74888)
(71535)
自然(70780)
自然科(69207)
自然科学(69179)
自然科学基金(68010)
(62685)
教育(58479)
资助(57877)
编号(48449)
重点(44110)
(42982)
(41043)
(39466)
成果(38336)
科研(37824)
计划(37701)
创新(37170)
国家社会(36391)
教育部(35914)
期刊
(121062)
经济(121062)
研究(76262)
学报(54444)
(50921)
中国(49313)
科学(47279)
大学(39161)
(38147)
学学(37405)
农业(34602)
管理(33939)
(22374)
金融(22374)
经济研究(21754)
教育(21323)
财经(20901)
(20001)
技术(19981)
业经(18194)
(18049)
问题(16810)
(16300)
(14772)
国际(14261)
世界(14108)
业大(13999)
技术经济(13931)
资源(13331)
科技(13148)
共检索到3917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涛  冯杰  
能源足迹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重要评价指标和方法。中国能源足迹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中国能源消耗统计数据及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利用能源足迹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了1978~2013年中国能源足迹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能源足迹呈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经济和能源消耗量快速增加的2002~2013年。中国能源足迹赤字水平逐步扩大,能源足迹生态压力增大,生态环境安全水平较低,生态风险较高,需引起重视。(2)中国能源足迹构成变动较小,能源足迹构成仍以EEF(煤品)为主,EEF(油品)次之,EEF(天然气)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琦  孙根年  韩亚芬  
节能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实施有赖于能源消费水平的准确度量。能源足迹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准确测算能源消费水平的计量手段。文章着眼于能源足迹的空间分布差异,利用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截面数据,测算出我国30个省区的能源消费足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出能源足迹与其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焦文献  陈兴鹏  贾卓  
能源消费是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之一,对能源消费导致的碳足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得到了甘肃省1990年-2009年的总碳足迹、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岭回归函数拟合,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最后通过脱钩指数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碳足迹从1990年的0.091hm2/人上升为2009年的0.191hm2/人,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构成中,煤和石油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中又以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强  沈玉志  
以逆向物流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逆向物流各环节的碳排放情况,给出了逆向物流碳足迹和碳生态压力的测算方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逆向物流碳足迹与回收产品的数量、产品再制造率、产品废弃率、能源利用率、能源结构、能源消耗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结果显示逆向物流企业的碳足迹和碳生态压力方面有持续增加的压力,同时逆向物流系统的回收产品数量、产品再制造率、产品废弃率等因素均与碳排放有直接的关系。最后针对如何有效的降低逆向物流碳足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邹艳芬  
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能源使用的巨大环境影响使能源消耗的生态占用问题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借助生态足迹分析法(EFA)的理念,计算了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生态足迹,并利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方法将广义技术进步分解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3个部分,然后采用时间序列法实证分析了这3个部分和能源专有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作用。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确实能够降低能源生态足迹,但各因素的相对作用和作用周期有一定的差异;比较而言,广义技术进步的作用要大于能源专有技术的作用;规模效率的滞后性最明显;技术效率的相对作用较大,科技进步的贡献相对低些,但随着时间推移,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揣小伟  黄贤金  王倩倩  钟太洋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数量的短缺以及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将直接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安全。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一些高耗能生产和生活行为的过度扩张,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能源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量逐年上升,我国已经成为从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本文把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的数学方法引入能源结构领域,对我国1991年~2006年能源消费情况做了数量和结构上的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的能源消费需求总量逐年上升;②能源消费与能源生产之间的差值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在缓慢下降,石油、天然气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建荣  陈实  张白羽  
碳足迹是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住宅建筑、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交通、生态碳汇效应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等影响因子共同驱动的结果。文章基于PLS模型对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力度进行了系统研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云兰  李声明  
文章以快速城镇化的广西为例,从生态足迹的角度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道路。2005—2014年广西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呈扩大趋势,表明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超载,发展不可持续。生态足迹中高污染能源消耗占比最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发现,对广西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GDP。因此,建议广西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要培养居民节约型消费意识,构建产业集约化发展道路,注重新型清洁能源开发推广,提高土地资源生态承载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文彬  郝佳馨  
文章使用能源生态足迹测算方法,对中国1995—2016年的能源足迹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能源足迹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1—2011年间,能源足迹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从区域内、区域间、超变密度三方面对能源足迹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能源生态足迹区域内差异呈现"东—西—东北—中"递减趋势;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影响能源足迹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超变密度差异因素,区域内差异因素影响最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学勤  陈成忠  林振山  
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1953年-2007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数据基础上,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研究发现,1953年-2007年中国人均EF存在明显的4.3a、10.8a两个波动周期和一个递增趋势。选取与中国人均EF变化高度相关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发电量、居民消费、城市化水平等7个指标,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驱动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重工业、原油消费、发电量、居民消费、城市化率7个因素是驱动其不同周期性变化和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稳定经济增长,优化产业机构,降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吴开亚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雪萍  李丹青  
以快速城镇化的安徽省为例,在计算出该省1995~2013年生态足迹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动态变化,并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STIRPAT模型研究了影响生态足迹的因素。结果表明:从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来看,该省1995~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较大,且呈不断上升态势,安徽省的城镇化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从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来看,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均对生态足迹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对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口总数的增加、三大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增加均会造成生态足迹增加;城镇化的影响最大,城镇化率每提升1%,人均生态足迹就会上升0.210 ...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邱寿丰  
为了解各类区域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具体影响,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从省级区域、东中西部和经济发展不同组别等三类区域角度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1)在1997~2002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正作用的是辽宁、黑龙江、江苏、四川、湖北5个省份、中部以及经济发展中组;(2)在2002~2005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负作用的是内蒙古、河北、江苏、山东、湖南5个省级区域、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3)要促使我国能源强度下降,首要监控对象应该是江苏、河北和湖南3个省份、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