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15)
- 2023(13194)
- 2022(11184)
- 2021(10548)
- 2020(8974)
- 2019(20896)
- 2018(20132)
- 2017(38306)
- 2016(20267)
- 2015(22804)
- 2014(22020)
- 2013(21886)
- 2012(19690)
- 2011(17778)
- 2010(17171)
- 2009(15659)
- 2008(14908)
- 2007(12440)
- 2006(10613)
- 2005(9144)
- 学科
- 济(89314)
- 经济(89237)
- 管理(55949)
- 业(54374)
- 方法(43886)
- 企(43291)
- 企业(43291)
- 数学(39952)
- 数学方法(39462)
- 中国(24180)
- 农(23379)
- 财(21228)
- 贸(17411)
- 贸易(17403)
- 业经(17266)
- 易(17008)
- 地方(16147)
- 农业(15605)
- 学(15516)
- 制(14331)
- 环境(13050)
- 技术(12938)
- 务(12244)
- 财务(12198)
- 财务管理(12176)
- 划(11984)
- 和(11873)
- 企业财务(11605)
- 融(11604)
- 金融(11601)
- 机构
- 大学(283544)
- 学院(280105)
- 济(126670)
- 经济(124757)
- 管理(112902)
- 理学(99362)
- 理学院(98325)
- 研究(97718)
- 管理学(96686)
- 管理学院(96171)
- 中国(73866)
- 京(59279)
- 科学(58245)
- 财(53246)
- 所(47623)
- 农(46966)
- 中心(44759)
- 研究所(43980)
- 财经(43896)
- 业大(42865)
- 经济学(40505)
- 经(40479)
- 江(37704)
- 农业(36877)
- 北京(36787)
- 经济学院(36688)
- 院(35712)
- 范(34679)
- 师范(34296)
- 财经大学(33222)
- 基金
- 项目(203119)
- 科学(162554)
- 基金(153544)
- 研究(144537)
- 家(135947)
- 国家(134968)
- 科学基金(116382)
- 社会(96646)
- 社会科(91948)
- 社会科学(91922)
- 基金项目(80927)
- 自然(75595)
- 省(75398)
- 自然科(74014)
- 自然科学(73994)
- 自然科学基金(72730)
- 教育(66218)
- 划(64923)
- 资助(62921)
- 编号(54535)
- 部(46708)
- 重点(45851)
- 发(43381)
- 创(42941)
- 国家社会(42473)
- 成果(42335)
- 教育部(40379)
- 创新(40296)
- 科研(39540)
- 人文(38746)
- 期刊
- 济(123799)
- 经济(123799)
- 研究(79418)
- 中国(50403)
- 学报(44541)
- 科学(42932)
- 农(40931)
- 管理(40906)
- 财(40190)
- 大学(34890)
- 学学(33075)
- 农业(28640)
- 技术(24722)
- 教育(23587)
- 经济研究(21959)
- 财经(21451)
- 融(21307)
- 金融(21307)
- 经(18555)
- 业经(18229)
- 业(16918)
- 问题(16617)
- 统计(15781)
- 贸(15431)
- 技术经济(14558)
- 策(14248)
- 世界(14190)
- 资源(13340)
- 国际(13217)
- 科技(13041)
共检索到398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兰冰
基于"全要素"与"产出多样性"双重约束,提出一种新型的生态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变动指标,从静态和动态的双重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区域能源绩效。研究发现:我国能源尚未实现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型,呈现"上升—下降—下降—回升"的演进态势;能源效率的总体差距趋于加大,地区间和地区内均不存在收敛现象,区域间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是主要贡献因素;忽略非合意产出将导致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标被高估,尤其是能源使用技术进步率的高估现象更为明显;我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实现累积性增长,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能源效率并未出现"追赶效应";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由"不平衡导向"向"协调导向"转变,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并未出现"协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秦炳涛 席小炎 郑义
运用MalMqui st方法从地级市层面考察了200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状况。考虑能源要素投入后,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9%,显著高于劳动和资本双要素模型下年均0.2%的增长率,说明节能增效已经成为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量。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后得出,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分别在推动我国"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生产率提高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东部地区在技术进步方面表现出色,中、西部地区则在能效改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要提高区域生产率水平,全国约一半的城市仍然需要从技术进步或效率改善方面加强努力;技术进步是提高我国21世纪整体生产率和实现可持续发...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雷明 孙曙光
本文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率的传统测度方法给出了一种恰当扩展。在广义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我们将TFP的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管理方法的改进以及这两者的匹配度的变化上。结果表明,和技术水平一样,组织管理方法在生产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引进了组织管理方法和技术水平二者之间的匹配度,本文提供了理解TFP变动的新的视角。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苏利阳 毕诚
本文基于生产率和效率的内涵界定,探讨了能源生产率、能源效率及变化率的衡量指标,指出若要度量能源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生产率增长指标比效率改进指标更为合适;同时全要素框架下测算能源生产率增长率(即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率)应比单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率更能准确反映能源生产率变动情况。通过将这两个指标用于2000~2010年能源生产率增长情况,本文发现两者在反映能源生产率增长率的纵向变化趋势时基本一致,但在横向比较时有一定差别。本文还发现受经济周期和政策环境变动的影响,2000~2010年我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率的演化趋势可分为4个阶段。最后,利用计量模型考察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并对在"五...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曾国平 黄利 曹跃群
采用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在测算了农业TFP的基础上,对TFP的动态演变、结构因素、地区差距及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农业TFP年平均增长率为6.3%,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动趋势,且东、中、西部TFP增长指数及其构成因素存在明显差异。TFP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也不容忽视。此外,全国及三大经济带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全国和中、西部出现显著的绝对和条件β收敛,而东部的绝对和条件β收敛却不明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克强 武英涛 刘红梅
长期以来,有关中国能源开采产业效率的研究常在与其它工业行业相同的框架下进行,而忽略了该行业的"异质性"问题。本文基于成本函数的对偶测度方法,将能源开采业中资源耗减、资本投入产出滞后和需求因素纳入其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框架,构建了包括传统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在内的更为全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框架;并以煤炭行业和石油与天然气行业为例,以1999—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源耗减和产出滞后因素对TFP影响显著,纳入这两个因素的测度模型具有相对更优的统计性质,而忽略这两个因素将使结果出现偏差;且样本期间两行业的生产效率均具有显著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7.00%和3.88%,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国华
本文在测算和分析1982—2002年省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进行TFP的收敛检验,并与收入(劳均GDP)的收敛模式做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TFP解释了我国省区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我们应用OLS、PanelData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和DynamicPanelData(一阶差分GMM)方法进行收敛检验,得出的结论是: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只有条件收敛,但是TFP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且,我国TFP与收入的收敛模式与世界范围的TFP和收入的收敛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收入差距 收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李超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地区之间的竞争将发展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竞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将更多体现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距。本文在运用全局(global)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根据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组成,首次采用方差分解方法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成因的双角度分解模型,并应用于中国2000-2015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的分析。研究发现:相比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差距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9.19%,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57.66%、73.33%、81.73%和144.64%;基于要素角度,污染治理生产率的差距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4.28%,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63.96%、64.94%、59.10%和57.88%;通过进一步细分要素可知,劳动投入生产率的差距不仅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作用最大,而且对东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影响占据绝对地位,贡献率为19.27%、19.02%和19.65%,驱动中西部地区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工业废气治理生产率,贡献率为20.24%、20.74%。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周卫民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除了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之外,一个更主要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TFP),但并没有详细分析TFP的来源和构成,这就需要对TFP来源和构成的理论改进。本文构建一个包括管理投入在内的宏观生产函数,并利用中国1986—2006年的工业总产出数据组,对生产函数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了管理要素在经济增长和工业产出中的贡献份额超出了资本和劳动要素,从而可以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提供一个有力的解释。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管理要素 报酬递增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钟馗 杨俊 胡玮
本文基于DEA,对1997—2007年间我国29个主要能源生产省份的能源生产效率及生产率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产业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显著、平均水平较低,相对来说常规能源的生产效率发挥比较充分;总体看来,生产率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规模效率的贡献较少;大多数省份的生产率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引起各地变化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关键词:
能源产业 生产效率 生产率 DEA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石风光 李宗植
本文利用变异系数测度了1985~2007年中国28个省区的劳均GDP差距、要素投入差距及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这与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变动趋势非常接近。为了进一步明确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长短期关系,本文利用协整技术检验了三个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同时又在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中国省际经济差距更为主要的原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辛玉红 李星星
文章从投入产出角度,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及其分解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2006-2011年间中国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较低,平均增长率仅为1.5%,增长的源泉主要是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效果。最后从不同类型新能源公司视角出发,分析了不同类型新能源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之间的差异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瑾 曹梦楠
利用我国工业1990—2015年间的统计数据,根据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种技术路径,引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出反映技术变化的技术进步指标(TC)及技术效率指标(EC),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能源价格、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可在能源价格和能源强度间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且从长期来看,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可为工业能耗的降低起到正向作用,技术进步则在短期和长期内可达到促进行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双赢结果,而规模效率对于降低能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骞 徐青 陈晓英
在数据包络分析(DEA)框架下测算中国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并利用标准差椭圆技术、Dagum基尼系数和多种收敛方法揭示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时空格局、地区差距及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2011—2017年,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整体偏低,但呈持续增长态势,大部分省份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省份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偏低。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分布重心存在由东北向西南转移的趋势,南北方向上分布更加集聚。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呈先上升后平稳波动的变化趋势,地区间差距是其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总体上存在σ收敛、β收敛,相对丰水地区、轻度缺水地区和中度缺水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均存在绝对俱乐部收敛和条件俱乐部收敛,重度缺水地区仅存在条件俱乐部收敛,极度缺水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静 刘志迎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非参数的分解框架,把中国各省区劳均产出指数分解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劳均资本积累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等四个部分;在指出传统DEA模型的缺陷后,用SBM模型求解了上述分解。最后对不同时期劳均产出收敛或发散的来源作了进一步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改革时期,劳均资本积累的产出效应逐步降低,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产出效应逐步上升,生产率的突出作用已经超过要素投入的作用,成为劳均产出增长中的首要力量,成为决定地区收入收敛或发散的主要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已经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力量?
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区域协同提升研究
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俱乐部收敛及地区差距来源研究
人力资本构成、生产率差距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变动与分解——基于Fre-Primont生产率指数的研究
服务业内部结构异质性演化与行业发展差距研究——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分析
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对地区差距的贡献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其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基于非参数估计方法的实证研究
全要素生产率构成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进的核密度分析
产业结构升级与地区性别就业差距——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