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77)
2023(7158)
2022(5750)
2021(5290)
2020(4231)
2019(9882)
2018(9405)
2017(18187)
2016(9542)
2015(10473)
2014(10103)
2013(10548)
2012(9930)
2011(9330)
2010(8925)
2009(7813)
2008(7537)
2007(6373)
2006(5586)
2005(5248)
作者
(26828)
(22628)
(22457)
(21704)
(14193)
(10725)
(10039)
(8782)
(8630)
(7946)
(7695)
(7469)
(7382)
(7250)
(7088)
(7032)
(6807)
(6481)
(6467)
(6051)
(5807)
(5421)
(5372)
(5116)
(5115)
(5073)
(4834)
(4466)
(4445)
(4424)
学科
(49185)
经济(49152)
管理(27765)
(23063)
方法(22596)
数学(21188)
数学方法(21079)
(17433)
企业(17433)
中国(15723)
环境(12491)
(11346)
贸易(11341)
(11330)
(11171)
(10756)
(9451)
(8807)
业经(7925)
(7467)
金融(7467)
(7457)
银行(7446)
(7383)
(7247)
(7186)
产业(6988)
农业(6914)
地方(6770)
(6724)
机构
大学(143817)
学院(139640)
(74992)
经济(74166)
研究(55591)
管理(52839)
理学(46296)
理学院(45785)
管理学(45151)
管理学院(44892)
中国(43315)
(31482)
(30453)
科学(30323)
(27204)
经济学(26423)
财经(26183)
研究所(25014)
(24297)
经济学院(24036)
中心(23527)
(20595)
(20355)
财经大学(19933)
北京(19919)
业大(17983)
(17258)
科学院(17091)
(16576)
师范(16405)
基金
项目(97978)
科学(79742)
基金(77480)
研究(69888)
(68766)
国家(68383)
科学基金(58535)
社会(49836)
社会科(47757)
社会科学(47749)
基金项目(39717)
自然(36286)
自然科(35501)
自然科学(35493)
自然科学基金(34926)
(32710)
资助(32419)
教育(30793)
(29602)
(24413)
编号(23525)
国家社会(23435)
中国(23173)
重点(22706)
(21903)
教育部(21305)
(19940)
人文(19584)
科研(19090)
创新(19042)
期刊
(73123)
经济(73123)
研究(45798)
中国(24395)
(22237)
科学(21374)
学报(20918)
管理(19389)
(17116)
大学(16400)
学学(15618)
经济研究(14621)
财经(13592)
(12874)
金融(12874)
农业(12141)
(11936)
(11126)
问题(10273)
世界(10017)
国际(10003)
技术(9723)
业经(8829)
统计(8557)
(7962)
教育(7902)
技术经济(7781)
(7170)
资源(6921)
决策(6445)
共检索到2040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嵘  曹建华  
文章通过建立能源结构调整的碳影响模型,利用1980~2012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和碳排放数据,估算了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减碳效应。构建基于Kalman滤波算法的状态空间变参数模型,实证分析了碳排放对能源结构调整的动态敏感性。研究发现,在1980-2012年期间能源结构调整年均减碳960.5万吨,累积减碳3.17亿吨;随着非化石能源比重的增加,其碳减排效应整体上呈不断增强的趋势,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对能源结构调整的敏感度趋于低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强  魏巍  徐康宁  
我国能源消费面临着满足经济增长和降低能耗的双重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迫在眉睫。那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节约能源消费量吗?文章基于我国1992-2011年数据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所导致的能源效率提高能节约能源消费量,但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显著存在,我国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介于9%-75%之间。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能源效率的回弹效应进行扩展,提出能源效率的回弹效应包括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和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两部分,理由是:根据现有能源效率分解方面的经验研究,能源效率提高可以分解为两种效应,一是技术进步效应;二是结构调整效应。因此,能源效率的回弹效应也可以分解为两种效应...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洪  姜娇阳  王宇飞  
能源回弹效应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效改善对降低能源消费的有效程度。我国经济总体的能源回弹效应并不高,能效改善能够有效节约能源消费量。能源回弹效应具有行业异质性,细分行业的技术进步回弹效应的最大值为39.82%、最小值为1.64%;细分行业的结构调整回弹效应的最大值为38.68%、最小值为4.14%。能源回弹效应具有阶段性特征,2012~2017年发生能源回弹效应的行业数量明显低于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因此,我国应着力提高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等行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能源回弹行业的准入标准,淘汰科技水平落后的企业。顺应行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积极培育低耗能高附加值的绿色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向其凤  王文举  
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能源结构的调整受到能源内部替代性和能源供给结构的制约。本文建立内部替代约束和供给约束下的能源结构优化模型,给出碳排放量最优化的部门能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预测的能源供给下,经济增长的速度越低,碳强度下降的幅度越大;以2010年的能源结构为基础进行优化,在2020年可节能16.16亿~18.50亿吨标煤,减排50.31亿~51.99亿吨CO_2,使碳强度比2010年下降31.73%~37.88%,比2005年下降46.21%~51.05%,完全可以实现预定的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并可在经济中低速增长的情形下实现能源总量控制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项潇智  贾绍凤  
论文研究了我国能源产业的用水现状和各类能源产出的发展趋势,并评估预测了2012、2020、2030年我国能源产业的需水情况。分析表明:2020、2030年我国能源产业需水总量将分别达到655×108和677×108m3,比2012年有所增加,但增量不超过20%。火力发电仍为能源产业中用水量最大的行业,风力发电、核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在高速发展进程中并未大规模用水。页岩气开采需水不多,但开采初期的大量用水在缺水地区会造成用水紧张。能源作物种植需水量将大幅增加,2012—2020、2020—2030年其需水增长量分别为30×108和18×108m3,是造成未来能源产业需水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振东  郭菊娥  席酉民  
当前我国对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得到重视,但是这些研究偏重模型在经济和政策分析中的实际应用,对模型构建时供给模块生产函数的建立、选择及其适用性的科学探索不足,忽视了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生产函数的重要性。本文选择中国1980-2006年资本形成数据对我国资本存量进行了新的估算,用这个数据测算了CES生产函数中资本、能源和劳动力之间三种嵌套结构和替代参数,并用利用优化的方法对测算结果进行了修正。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和能源聚合之后再与劳动力聚合的嵌套形式(K/E)/L比较符合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能源和资本之间的替代弹性为0.47,相比GREEN和Kemfert等人的测算结果稍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周五七  
为弥补相关研究对中国工业碳排放估算过于粗略的不足,利用IPCC推荐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基于30个省级行政区和36个两位数细分行业的工业能源消费数据,对1998—2010年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总量、地区工业能源碳排放及工业细分行业能源碳排放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工业能源碳排放占据中国能源碳排放的70%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和能源开采与加工、金属冶炼、设备制造及化工制品等重化工行业。因此,工业节能减排应考虑行业差异、地区差异及区域比较优势,依据行业与地区差别制定和实施适宜的工业低碳转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朝先  
工业是大多数国家碳排放最重要的领域,也是减排潜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领域。研究工业领域碳减排潜力对于理解中国碳排放峰值及参加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经济核算的方法对2010-2050年我国工业碳减排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在2030年工业碳排放达峰前,2010-2030年工业累积减排潜力为83.8亿t,其中,结构减排31.2亿t,强度减排52.6亿t;在2030年达峰之后,工业将继续为碳减排发挥积极贡献,2030-2050年累积减排潜力65.9亿t,其中,结构减排24.77亿t,强度减排41.15亿t。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和能源结构能得以进一步优化,则工业减排潜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雷玉桃  张萱  孙菁靖  
文章利用碳强度学习曲线模型,测算2000—2020年中国制造业27个部门的碳强度学习曲线,估算27个部门的碳减排潜力,并对27个部门的碳强度降低潜力进行预测。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已于2014年碳达峰,达峰碳排放量为39.458亿吨;(2)27个部门中,23个部门可以通过提高人均总产值降低其碳强度,14个部门可以通过降低其占制造业总产值份额来降低其碳强度;(3)到2030年,在基准情景和规划情景下,中国制造业碳强度降低潜力分别为34.69%和36.60%,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24.23亿吨和20.66亿吨;(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6个部门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将在制造业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崔日明  王磊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法,从出口值、进口值、最大净值和最小净值四个维度定量测算我国进出口产品内涵能源规模,对我国能源消耗的国际转移情况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内涵能源量都在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1年进口和出口能源量分别为10.19亿吨标准煤和13.58亿吨标准煤。我国已是明显的贸易内涵能源净出口国,2011年贸易内涵能源净出口量在0.79亿吨标准煤~3.39亿吨标准煤之间。同时,本文还依据测算结果对其政策含义进行了探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查建平  贺腊梅  郭海峰  
参照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结合旅游景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了能够综合反映旅游景区碳排放绩效及边际减排成本的评估模型,并以2012—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29家景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旅游景区碳排放绩效存在较大差异,多数景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对应减排空间及潜力较大;多数景区碳排放绩效呈现下滑态势,相应景区主要以游客接待量扩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忽视了旅游服务产品的增值能力,且并未对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压力有过多重视;不同景区边际减排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景区减排存在较大优化空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查建平  贺腊梅  郭海峰  
参照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结合旅游景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了能够综合反映旅游景区碳排放绩效及边际减排成本的评估模型,并以2012—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29家景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旅游景区碳排放绩效存在较大差异,多数景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对应减排空间及潜力较大;多数景区碳排放绩效呈现下滑态势,相应景区主要以游客接待量扩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忽视了旅游服务产品的增值能力,且并未对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压力有过多重视;不同景区边际减排成本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本刊承蒙广大作者的踊跃赐稿,为使作者们能更方便地与本刊联系,特作如下说明:一、本刊主要刊登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文章,着重刊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以及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等方面的文章。赐寄本刊的文章无论采用规范分析研究方法还是采用实证分析研究方法均可。二、本刊秉承"前沿性、前瞻性、开拓性、科学性"的学术精神,欢迎10000字左右的有信息增量的理论文章,尤其欢迎5000字以下的精悍之作。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勇  林源源  
“回报效应”是能源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但在国内尚缺乏实证检验。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能源消费数据为样本,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在中国宏观经济层面上,“回报效应”在30—80%波动,而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回报率要明显低于20世纪80年代。对此进一步分析后本文认为“回报效应”将呈现三种趋势:“回报效应”越来越低;更多地体现为“硬”技术进步方面;更多地体现在生活部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颖  陈艳  
能源是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增长,对能源的消费量也呈逐渐上升趋势。传统化石能源日益显示出供给和环境两方面的压力,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能源替代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效应。中部地区生物质资源丰富,经估算结果如下:第一,2009年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和城市垃圾3种生物质资源沼气潜力达839.733亿m2,折合标煤7 314.75万t;第二,开发利用3种生物质资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3 880 594.83t。据此,提出建议:第一,重点开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农村生物质资源;第二,为中部地区生物质资源转化为生物质能源产品进而实现减排效应创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