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76)
- 2023(18214)
- 2022(15426)
- 2021(14606)
- 2020(12082)
- 2019(28079)
- 2018(27574)
- 2017(52111)
- 2016(28251)
- 2015(31771)
- 2014(31459)
- 2013(30820)
- 2012(27969)
- 2011(25137)
- 2010(24671)
- 2009(22383)
- 2008(21687)
- 2007(18363)
- 2006(15883)
- 2005(14226)
- 学科
- 济(115070)
- 经济(114951)
- 管理(78795)
- 业(73113)
- 企(59737)
- 企业(59737)
- 方法(52234)
- 数学(45844)
- 数学方法(45261)
- 中国(33616)
- 农(31532)
- 财(27735)
- 业经(25765)
- 学(24549)
- 地方(22309)
- 贸(21666)
- 贸易(21654)
- 易(21121)
- 农业(20713)
- 制(20510)
- 环境(19768)
- 和(17890)
- 理论(17525)
- 务(17207)
- 财务(17129)
- 财务管理(17093)
- 银(16975)
- 银行(16931)
- 技术(16855)
- 融(16712)
- 机构
- 大学(391895)
- 学院(388197)
- 济(161403)
- 经济(158306)
- 管理(153931)
- 研究(135327)
- 理学(134003)
- 理学院(132510)
- 管理学(130049)
- 管理学院(129361)
- 中国(101927)
- 京(84301)
- 科学(83299)
- 财(70663)
- 所(66615)
- 农(61709)
- 中心(61372)
- 研究所(61239)
- 业大(57781)
- 财经(57347)
- 江(53937)
- 北京(53441)
- 经(52554)
- 范(51673)
- 师范(51173)
- 院(49827)
- 经济学(49334)
- 农业(48018)
- 经济学院(44437)
- 州(43806)
- 基金
- 项目(273852)
- 科学(216563)
- 基金(201295)
- 研究(199124)
- 家(176393)
- 国家(175023)
- 科学基金(150638)
- 社会(127065)
- 社会科(120503)
- 社会科学(120473)
- 基金项目(106375)
- 省(103826)
- 自然(97980)
- 自然科(95751)
- 自然科学(95729)
- 自然科学基金(93996)
- 教育(90788)
- 划(88628)
- 资助(82833)
- 编号(79870)
- 成果(63842)
- 重点(61778)
- 部(60785)
- 发(58413)
- 创(56479)
- 课题(54232)
- 国家社会(53490)
- 创新(52849)
- 科研(52612)
- 教育部(52252)
- 期刊
- 济(169919)
- 经济(169919)
- 研究(114103)
- 中国(72323)
- 学报(62483)
- 科学(58122)
- 管理(56147)
- 农(55607)
- 财(52670)
- 大学(48083)
- 学学(44955)
- 教育(41437)
- 农业(38991)
- 技术(33833)
- 融(31603)
- 金融(31603)
- 经济研究(28406)
- 财经(27500)
- 业经(26994)
- 经(23645)
- 问题(22365)
- 图书(21353)
- 业(21212)
- 科技(18597)
- 资源(18579)
- 理论(18461)
- 贸(18412)
- 技术经济(18393)
- 版(17990)
- 世界(17464)
共检索到5655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洪潮 王素芳 张凌晓 李银柱
中国能源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共进,是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与目标。文章提出界定了"生态化能源结构"概念,并基于生态经济实践性、空间性和效率性特征[1],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维度,建立生态化能源结构评价模型,计算分析了2002~2011年我国的能源结构演化轨迹,认为当前我国能源结构虽缓慢趋于生态化,但生态经济建设仍滞后于能源经济整体发展,尚未达到和谐均衡状态。鉴于此,文章提出了制定国家层面的生态型能源发展规划、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供应和消费中的比重以及建立国家、能源产业和企业三方协调机制等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生态化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玉婷 孟翡 刘祥艳
2000-2005年是中国能源效率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能源强度结束了持续20多年的下降趋势,经历了先上升(2000-2005年)、再下降(2005-2013年)的变化过程。依据2000-2013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LMDI方法对比分析了2000-2005年和2005-2013年两个时期中国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中国能源效率变动的影响,以期为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提供更为准确和丰富的信息。
关键词:
中国 能源强度 变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五七
基于1988~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经济开放对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及其地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地方财政分权与地区能源强度正相关,贸易开放和外资开放与地区能源强度负相关,但外资开放比贸易开放对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促进作用更强;出口依存度与地区能源强度正相关,进口依存度与地区能源强度负相关;财政分权、经济开放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财政分权对东部地区能源强度的负面影响最弱,对中部地区能源强度的负面影响最大,外资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对中部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促进效应最强,出口依存度对中部地区能源强度的负面作用最强。
关键词:
财政分权 贸易开放 能源强度 FDI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恒 石时 刘洪涛
本文基于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0年到2008年的区域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在区域层面探究了各个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机理及结果。研究结果发现燃料价格与能源强度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热度日和冷度日的影响效果只有在南部地区显著,人均收入、投资资本比率等因素在不同阶段对能源强度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更进一步的解释了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内在影响因素,有助于系统深入的分析我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制订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区域经济 面板回归分析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胡莹 魏晓平 黄永宝
从市场化视角切入,利用固定效应回归和面板工具变量法对中国1998—2011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当地市场化进程、能源强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中国的能源强度,但其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依赖于各地的市场化进程,市场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有效降低当地的能源强度,而在市场化进程落后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却对能源强度有负面的影响。总之,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外商直接投资将会逐渐降低能源强度。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市场化 能源强度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建军 康妮 鞠方
基于供需视角,依据2002~2011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整体及东、中、西区域面板模型,分析了物业税对不同区域房价的影响。结果表明,物业税对房价具有抑制作用,且对各区域影响存在一定差异,鉴此,物业税应实行国际差异化。
关键词:
物业税房 地产价格 区际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钰 宋雪瑶 马建辉 齐艳芬
“十四五”时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提升环境规制效率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论文基于2009—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及加权求和法,对环境规制静态、动态和综合效率分别进行了测度,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法,探究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环境规制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动态变化轨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环境规制效率差距较大,四大区域呈现非均衡特征;环境规制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空间和潜力最大,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上升趋势较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钰 宋雪瑶 马建辉 齐艳芬
“十四五”时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提升环境规制效率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论文基于2009—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及加权求和法,对环境规制静态、动态和综合效率分别进行了测度,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法,探究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环境规制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动态变化轨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环境规制效率差距较大,四大区域呈现非均衡特征;环境规制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空间和潜力最大,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上升趋势较弱。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闫绪娴
自然灾害问题的日益严重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严重威胁,使得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对灾害经济学的研究。本文利用中国31个不同省份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Eviews6.0和Stata11进行了三种情况的面板回归分析:(1)不考虑灾害损失变量的面板回归;(2)考虑灾害损失但无门限变量的面板回归;(3)灾害损失作为门限变量的面板门限回归。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灾害损失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灾害损失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并且存在双门限效应的非线性关系,当灾害损失占GDP比重低于0.0103时,灾害损失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也就是说灾害损失能一定程度...
关键词:
灾害损失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门限回归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小斌 邵燕斐
构建扩展STIRPAT模型,使用199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中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率的提高加强了能源消费需求的刚性——这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中国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区域差异,即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正比,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反比。
关键词:
城镇化 能源消费 碳排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杜德瑞 王喆 杨李娟
近十余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下一阶段各方关注的要点。本文结合我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综合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理论研究推导出: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负相关,这种负相关直到工业化后期才能被消除。本文采用2002年至2011年的全国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研究表明,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的地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有较大区别。四大经济区应该实行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杜德瑞 王喆 杨李娟
近十余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下一阶段各方关注的要点。本文结合我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综合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理论研究推导出: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负相关,这种负相关直到工业化后期才能被消除。本文采用2002年至2011年的全国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研究表明,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的地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有较大区别。四大经济区应该实行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付宏 毛蕴诗 宋来胜
本文利用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将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并选取10个省份的创新活动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①中国整体的产业高级化产出对后一期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具有动态积极的正向连续性特征;②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具有显著积极作用,但是从动态视角,本研究不能证明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具有动态影响机制。③创新效率并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即经济发达地区的创新效率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本文中没有找到证据。但是,创新效率的分解指标存在个体特征差异。本文认为创新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的影响机理主要体现在...
关键词:
创新 产业结构高级化 效率 要素投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巧生 陈亮 张炎涛 成金华
本文选取中国各省1986~2005年的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异质面板协整和基于面板的误差修正模型重新检验中国能源消费和GDP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中国总体存在能源消费与GDP的双向因果关系,同时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只存在从能源消费到GDP的单向因果关系,而中西部地区则存在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就短期而言,中国总体及东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与GDP无因果关系,而中部地区则存在能源消费和GDP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洪刚 佟昕 陈凯 李刚
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如何分配减排目标和减排义务成为解决碳排放问题的焦点内容。通过碳排放的差异分析可以评估各区域的减排工作成果和未来的减排潜力,能够为分配减排目标和减排义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ntergover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指导目录计量碳排放的方法测算了2000~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碳排放量,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特征,将中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区域,运用泰尔指数法分解分析了以人口为权重和以经济增长为权重的中国区域碳排放量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环境规制下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城镇化进程与西部地区能源强度──基于1996-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人力资本结构、技术进步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2002-2013年30个省区面板数据的分析
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与收敛研究——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
工业行业能源效率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2000~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差异及收敛性分析——基于2002-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
能源政策创新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驱动途径——基于2007-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实证研究——基于2002-2012年面板数据
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动态与趋势演进——基于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