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79)
2023(13697)
2022(11817)
2021(11367)
2020(9364)
2019(21849)
2018(21477)
2017(41353)
2016(22424)
2015(25042)
2014(24936)
2013(24830)
2012(22802)
2011(20642)
2010(20282)
2009(18417)
2008(17828)
2007(15265)
2006(13068)
2005(11539)
作者
(64573)
(53654)
(53080)
(50875)
(34088)
(25638)
(24203)
(21037)
(20334)
(18936)
(18246)
(18214)
(16982)
(16849)
(16618)
(16607)
(15983)
(15805)
(15211)
(15195)
(13236)
(13179)
(12833)
(12027)
(11927)
(11859)
(11831)
(11522)
(10764)
(10634)
学科
(91271)
经济(91175)
管理(62039)
(58768)
(48447)
企业(48447)
方法(43663)
数学(38552)
数学方法(38121)
中国(25818)
(22951)
(22225)
(20451)
业经(18851)
(18244)
贸易(18236)
(17817)
(16715)
地方(16605)
农业(15025)
(14181)
环境(13991)
(13971)
(13922)
财务(13898)
银行(13877)
财务管理(13876)
理论(13730)
技术(13597)
(13382)
机构
大学(320648)
学院(315946)
(131631)
经济(129101)
管理(125195)
研究(111267)
理学(109471)
理学院(108223)
管理学(106410)
管理学院(105851)
中国(82073)
科学(69134)
(68681)
(57476)
(55802)
研究所(51522)
(51143)
中心(48765)
业大(47737)
财经(47341)
北京(43797)
(43436)
(42509)
(41195)
师范(40778)
经济学(40725)
(40544)
农业(40388)
经济学院(36763)
财经大学(35673)
基金
项目(223054)
科学(175797)
基金(164546)
研究(160440)
(144780)
国家(143673)
科学基金(122823)
社会(102256)
社会科(97044)
社会科学(97019)
基金项目(87166)
(83703)
自然(80622)
自然科(78793)
自然科学(78773)
自然科学基金(77399)
教育(72882)
(71944)
资助(68580)
编号(62995)
成果(51113)
(50274)
重点(49858)
(47191)
(45961)
课题(43313)
教育部(43086)
科研(43034)
创新(43022)
国家社会(42849)
期刊
(136127)
经济(136127)
研究(93978)
中国(55447)
学报(53042)
科学(48938)
(45819)
管理(45290)
(41416)
大学(39875)
学学(37635)
农业(32468)
教育(31854)
技术(25541)
(24967)
金融(24967)
经济研究(23486)
财经(23073)
业经(20507)
(19768)
问题(17989)
(17349)
图书(15716)
科技(15472)
技术经济(15186)
(15057)
理论(14938)
(14463)
世界(14199)
资源(13736)
共检索到4496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韵  
在能源低碳化发展背景下,文章运用SPA-TOPSIS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了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对中国整体和各地区能源结构优化程度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大致呈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的"U"型分布;从整体来看,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特性,其中β收敛特性在考虑空间效率情况下的拟合优度得到改善;从三大地区来看,中国能源结构优化程度的收敛性特征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收敛效应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则都存在σ收敛和俱乐部收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四军  罗丹  WANG Jiaxing  
在生产理论框架下,构建投入导向、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市(不含西藏)2000—2014年数据测度出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建立收敛回归模型对八大区域能源利用效率进行β收敛检验。分析发现: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呈现出"一降两波动一稳、总体上升"的态势,且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分地区来看,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且收敛速度高出全国水平;北部沿海地区各省市能源利用效率差异在增加。对条件β收敛而言,除南部沿海地区在产业结构作用下和西北地区在技术进步作用下条件β收敛系数不显著,其他各区域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作用下均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四军  罗丹  WANG Jiaxing  
在生产理论框架下,构建投入导向、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市(不含西藏)2000—2014年数据测度出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建立收敛回归模型对八大区域能源利用效率进行β收敛检验。分析发现: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呈现出"一降两波动一稳、总体上升"的态势,且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分地区来看,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且收敛速度高出全国水平;北部沿海地区各省市能源利用效率差异在增加。对条件β收敛而言,除南部沿海地区在产业结构作用下和西北地区在技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春华  
文章基于世代交叠模型,从微观视角来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对人均能源消费量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人均能源消费量与人均GDP虽然存在稳定、均衡的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均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并没有表现出单向收敛的趋势。由于影响我国能源消费量的因素较多,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价格波动、技术进步以及城镇化水平等都会对人均能源消费量产生冲击,因此人均能源消费弹性在时空上具有不稳定和不可预测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楠  王辛睿  朱文娟  
本文将污染物排放、生物质能等环境因素纳入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测度模型,采用DEA-Bootstrap方法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并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开展收敛性研究。发现Bootstrap技术确实有效纠正了传统DEA模型对能源利用效率测度值的偏差,有利于更为全面、精确地分析其收敛特征和形成机制;中国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存在绝对收敛和相对收敛特征,地区间差异在逐渐缩小;但不同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收敛至不同的稳态,收敛速度也不尽相同。本文进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骞  秦文晋  
研究目标:揭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非均衡、地区差距及收敛性特征。研究方法:利用空间趋势面分析和标准差椭圆技术刻画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非均衡格局,运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其地区差距及其来源,并通过多种收敛方法对其收敛性进行经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产业结构高度化存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研究创新:从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维度考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并将空间效应纳入其收敛性研究中。研究价值:为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协同优化升级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田涛  
利用平滑转换回归(STR)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收入弹性时变性的特点进行验证,并对能源消费收入弹性进行估计,然后对估计得到的能源消费收入弹性是否具有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收入弹性具有明显的时变性,并且能源消费收入弹性不断下降并最终收敛为-0.08。虽然从长期来看,中国的能源消费收入弹性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并最终收敛,但是能源消费收入弹性短期仍然为正,这种现象在近十几年不会改变。因此,我国政府在增加能源供给的同时要大力进行节能减排以减缓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能源需求压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子惠   古丽娜尔·玉素甫  
选取2010—2020年RCEP成员国面板数据,借鉴经典的Markandya研究方法,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收敛模型。研究发现,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收敛;中国与RCEP发达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差异逐渐收敛,而发展中成员国与中国的能源强度差距逐渐扩大。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提高市场化程度有利于中国和发展中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外商直接投资还未达到门槛值时,外商直接投资的提升会促使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当超过门槛值后能源强度差异将逐渐扩大。为此,中国要利用好RCEP合作平台,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合作,以命运共同体定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子惠   古丽娜尔·玉素甫  
选取2010—2020年RCEP成员国面板数据,借鉴经典的Markandya研究方法,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收敛模型。研究发现,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收敛;中国与RCEP发达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差异逐渐收敛,而发展中成员国与中国的能源强度差距逐渐扩大。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提高市场化程度有利于中国和发展中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外商直接投资还未达到门槛值时,外商直接投资的提升会促使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当超过门槛值后能源强度差异将逐渐扩大。为此,中国要利用好RCEP合作平台,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合作,以命运共同体定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新蕾  赵燕霞  
[目的]基于土地交易微观数据,测度2004—2017年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地类土地市场化程度及其差异性。[方法]文章运用δ收敛和β收敛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全国土地市场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以2010年为界限呈现倒"U"型趋势;不同区域的演变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但区域间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最高,东部次之,东北和西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地类来看,商服用地市场化程度整体平稳上升,工矿仓储用地在2006—2008年上升迅速,住宅用地在2010年以后呈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全国土地市场化程度由西到东递增,但区域间和地类间的土地市场化程度存在非均衡发展;从收敛趋势来看,东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土地市场化程度只存在条件β收敛,西部地区3种收敛均存在;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工矿仓储用地3种收敛都存在。[结论]对不同区域与不同地类土地市场化程度非均衡发展趋势及其收敛性的认识,可为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全世文  张慧云  
本文在相似性度量方法的基础上定义了食物消费结构收敛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检验方法。基于粮农组织的食物平衡表数据,本文分别计算了跨期和跨地区的食物消费结构相似性,进而检验了中国食物消费结构是否已经收敛到稳定状态。研究发现,中国食物消费总量虽然有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趋势,但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在2006年前后已经基本完成,此后进入了缓慢调整的阶段,且营养结构先于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到稳定状态。当前,收入增长对中国食物消费结构调整的驱动作用已经非常微弱。谷物、肉类和果蔬类的供能结构变化在中国食物消费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与典型国家的食物消费结构也早在2000年前后或更早就已经趋同到了稳定状态。中国三大营养要素的结构几乎完全趋同于日本和韩国,但食物消费结构与两国的趋同程度只达到且稳定在80%左右。对中国未来食物消费需求的预测要更加重视中国食物消费模式的特殊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梁琳琳  卢启程  
本文研究了碳排放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问题。论文运用碳夹点方法识别能源消费瓶颈,并通过能源替代确定满足碳排放约束的清洁能源量,最后以我国政府承诺的2020年碳减排目标为例,基于对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及碳排放量的预测,对我国整体能源结构优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预测碳排放量高于碳减排目标,在清洁能源达到2 466.8万TJ~3 496.2万TJ时,能够实现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减排40%~45%的碳排放目标。研究发现,碳排放约束下能源结构优化必须在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下才能实现,且关键在于降低高碳能源的比重。能源结构的优化需依据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按照由低向高的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梦蕴  谢建国  张二震  
采用中国1995-2011年的省区面板数据,本文对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差异呈收敛特征,其中,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导致了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的收敛,而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对能源效率差异的影响则呈现区域特征。研究发现,FDI对不同区域的能源效率具有不同的影响,FDI提高了中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却降低了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从这种意义上说,西部地区的FDI更符合"污染天堂"假说。文章的结果表明,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同时,努力提高先进产业的生产效率,加强R&D投入的生产转化,降低能耗与污染,是缩小与发达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的有效办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钱峻峰  李建军  蒲勇健  
本文首先基于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2000年以来我国省际电力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变动指数,然后检验了省际电力能源利用效率的收敛性。研究表明:我国电力利用技术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效率整体水平仍不高;电力利用纯技术效率总体上呈现出先升再降的弧形态势;东、中、西部地区电力利用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水平总体上东高西低;规模效率的提高是电力利用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绝对—收敛检验显示,在长期中,我国地区间的电力利用效率总体差距逐步缩小,呈现出显著的收敛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春宝  陈迅  
基于2002-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收敛性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我国省份间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性且收敛速度达到每年2.1%至2.3%,产业转移推进了产值的空间重构,建筑业的跨区转入、技术进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比的下降具有减缓能源强度增长率的作用。在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各区域能源消耗效率的同时,需将产业转移和产权结构的相关政策调控纳入能源强度宏观调控的统一框架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