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09)
- 2023(13690)
- 2022(11394)
- 2021(10459)
- 2020(8939)
- 2019(20338)
- 2018(19738)
- 2017(37187)
- 2016(20298)
- 2015(23019)
- 2014(22610)
- 2013(22696)
- 2012(21258)
- 2011(19400)
- 2010(19244)
- 2009(17987)
- 2008(17919)
- 2007(15931)
- 2006(13679)
- 2005(12202)
- 学科
- 济(90456)
- 经济(90365)
- 管理(60401)
- 业(57475)
- 企(45255)
- 企业(45255)
- 方法(44914)
- 数学(40643)
- 数学方法(40391)
- 中国(24680)
- 农(24124)
- 财(22134)
- 贸(20108)
- 贸易(20103)
- 易(19631)
- 学(19417)
- 环境(17569)
- 业经(17497)
- 技术(17333)
- 农业(16321)
- 地方(15078)
- 制(15034)
- 务(13642)
- 财务(13620)
- 财务管理(13589)
- 银(13305)
- 融(13299)
- 金融(13297)
- 银行(13245)
- 和(13149)
- 机构
- 大学(307031)
- 学院(303955)
- 济(133214)
- 经济(130948)
- 管理(115517)
- 研究(109443)
- 理学(100816)
- 理学院(99653)
- 管理学(98166)
- 管理学院(97619)
- 中国(81747)
- 科学(68612)
- 京(64687)
- 农(59787)
- 所(56854)
- 财(56825)
- 研究所(52402)
- 业大(50280)
- 中心(49459)
- 农业(47736)
- 财经(46922)
- 经(42973)
- 江(42905)
- 经济学(42577)
- 北京(40929)
- 经济学院(38868)
- 院(38783)
- 范(37557)
- 师范(37041)
- 财经大学(35093)
- 基金
- 项目(210270)
- 科学(165086)
- 基金(155890)
- 研究(145438)
- 家(139814)
- 国家(138744)
- 科学基金(116775)
- 社会(95576)
- 社会科(90894)
- 社会科学(90864)
- 基金项目(82662)
- 省(79750)
- 自然(76620)
- 自然科(74843)
- 自然科学(74815)
- 自然科学基金(73555)
- 划(69021)
- 教育(65724)
- 资助(63617)
- 编号(54578)
- 重点(48477)
- 部(47665)
- 发(45455)
- 创(44176)
- 成果(42821)
- 创新(41562)
- 国家社会(41318)
- 科研(41195)
- 计划(40330)
- 教育部(40223)
- 期刊
- 济(136429)
- 经济(136429)
- 研究(83952)
- 学报(56222)
- 中国(54530)
- 农(52331)
- 科学(49925)
- 财(42810)
- 大学(40897)
- 学学(39129)
- 管理(38910)
- 农业(35794)
- 融(25198)
- 金融(25198)
- 技术(24990)
- 财经(23659)
- 经济研究(23610)
- 教育(23569)
- 业(20853)
- 业经(20692)
- 经(20320)
- 问题(18639)
- 贸(17720)
- 技术经济(16905)
- 版(15676)
- 科技(15642)
- 国际(15208)
- 世界(15131)
- 统计(14553)
- 资源(14409)
共检索到434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邹艳芬
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能源使用的巨大环境影响使能源消耗的生态占用问题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借助生态足迹分析法(EFA)的理念,计算了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生态足迹,并利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方法将广义技术进步分解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3个部分,然后采用时间序列法实证分析了这3个部分和能源专有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作用。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确实能够降低能源生态足迹,但各因素的相对作用和作用周期有一定的差异;比较而言,广义技术进步的作用要大于能源专有技术的作用;规模效率的滞后性最明显;技术效率的相对作用较大,科技进步的贡献相对低些,但随着时间推移,技...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科技进步 曼奎斯特指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朝阳 李雪松
基于非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本文将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从单纯的线性影响关系推广到非线性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技术进步达到一定水平时,产业结构升级才会显著改善能源效率,技术进步推进型的产业结构升级才是能源效率提升的关键。同时,本文根据各地区技术进步水平所处区间将产业结构升级划分为技术推动型、中间型和要素推动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多数省份仍处于中间型产业结构升级阶段。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多数地区产业升级仍有较大"政策调整空间",建议政府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以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涛 冯杰
能源足迹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重要评价指标和方法。中国能源足迹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中国能源消耗统计数据及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利用能源足迹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了1978~2013年中国能源足迹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能源足迹呈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经济和能源消耗量快速增加的2002~2013年。中国能源足迹赤字水平逐步扩大,能源足迹生态压力增大,生态环境安全水平较低,生态风险较高,需引起重视。(2)中国能源足迹构成变动较小,能源足迹构成仍以EEF(煤品)为主,EEF(油品)次之,EEF(天然气)最...
关键词:
能源足迹 可持续发展 评价方法 中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琦 孙根年 韩亚芬
节能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实施有赖于能源消费水平的准确度量。能源足迹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准确测算能源消费水平的计量手段。文章着眼于能源足迹的空间分布差异,利用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截面数据,测算出我国30个省区的能源消费足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出能源足迹与其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
关键词:
能源足迹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春燕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技术进步通过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对就业产生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之中有不同的表现,在短期之中技术的进步会减少就业,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各个方面的调整,在长期之中又会促进就业的增长,技术进步通过提高资本存量促进了就业的增长,而在我们所考虑的影响就业增长的因素中,技术进步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地促进就业,这就要求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就业的作用。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资本积累 产业结构 就业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高辉 冯梦黎 甘雨婕
能源回弹效应系数反映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而产生新的能源需求的大小。基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环境负荷分解模型,运用IPAT方程,把能源消费的变化量分解成由经济增长引起的能源消费增加量与由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引起的能源节约量,利用中国2001—2011年宏观时间序列数据,测算出能源回弹效应系数。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样本区间中,11个年度均属于逆反回弹效应,且能源回弹效应系数与能源消费回弹量呈同势变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锋 谭清美 周德群 李晓晖
中国能源消费量除与GDP有关外,还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有关,本文首先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变量选择,通过计算各变量与中国能源消费量的灰色综合关联度,选择政府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表征技术进步,第三产业比重表征产业结构,外贸依存度表征对外开放程度。然后运用协整分析方法,本文对中国能源消费量、GDP、技术进步等五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和第三产业比对中国能源消费量起到负向作用,外贸依存度对中国能源消费量起到正向作用,能源消费量的技术进步弹性为-0.007 2,产业结构弹性为-7.724 5,对外开放程度弹性为0.579 1,误差修正模型...
关键词:
能源消费量 灰色关联 协整检验 技术进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詹国华 陈治理
文章利用200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在考虑空间效应的情况下,运用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国内R&D投入、人力资本和专利授权数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积极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几乎无影响;省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影响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如何利用好外商直接投资、发挥东部地区溢出效应等是解决我国能源效率发展非平衡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能源效率 空间面板模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守春 董秀成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1953—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间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Chow检验结果表明1978年的因果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长期内,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而在短期内,只存在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建荣 陈实 张白羽
碳足迹是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住宅建筑、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交通、生态碳汇效应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等影响因子共同驱动的结果。文章基于PLS模型对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力度进行了系统研究。
关键词:
碳足迹 影响因子 PLS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松 贺灿飞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生产与消费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单位GDP的能耗却不断下降。理论上,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可以归因于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为了解释中国能源效率的这种变化过程,本文采用对数平均的LMDI方法将中国1994-2005年的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六大类产业结构变化、两位数产业结构变化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94-2005年,能源强度降低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的贡献在2001年后不断降低,产业结构变动在1998年前降低了能源强度,1998年之后导致能源强度的上升。在技术效应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耗能产业部门及居民消费...
关键词:
技术进步 结构变动 能源效率 能源强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文彬 郝佳馨
文章使用能源生态足迹测算方法,对中国1995—2016年的能源足迹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能源足迹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1—2011年间,能源足迹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从区域内、区域间、超变密度三方面对能源足迹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能源生态足迹区域内差异呈现"东—西—东北—中"递减趋势;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影响能源足迹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超变密度差异因素,区域内差异因素影响最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楠 贾丽静 张军桥
由于"回弹效应"的存在,对技术进步是否必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存在争议。本文在DEA-Tobit两阶段分析框架下研究技术进步对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中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法将技术进步分解为前沿型技术进步与追随型技术进步两类,通过构建面板数据的Tobit回归模型对技术进步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过程中的影响机制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发现追随型技术进步对中国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施加了显著正向影响,而前沿型技术进步作用并不明显;影响中国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诸因素,其正向作用力度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态势。
关键词:
能源利用效率 技术进步 Tobit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薛晓娇 李新春
本文从探求中国能源可持续消费出发,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重点将中国29个行政区域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度,并且进行了横向对比,生态赤字大小的顺序为东部>中部>西部。同时,以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国家宏观层面建立生态补偿的判定标准、量化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各省份为例,研究中国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量化问题,建立这种补偿的理论基础并尝试确定补偿的标准。结果显示:有19个省市需要向其他地区支付一定的生态补偿。应支付生态补偿的地区多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应接受补偿的地区多为较落后的中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书祥 曾国彪
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双重影响,一定时期内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并不明确。本文将TFP分解为纯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运用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分析了纯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纯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比较显著的负效应,当期技术效率的改善对就业没有显著影响,而滞后期技术效率的改善却对就业量的增加具有负效应;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我国就业总量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因此,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我国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失业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