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61)
- 2023(12421)
- 2022(10874)
- 2021(10396)
- 2020(8610)
- 2019(20305)
- 2018(20054)
- 2017(38371)
- 2016(20806)
- 2015(23560)
- 2014(23386)
- 2013(23274)
- 2012(21205)
- 2011(19298)
- 2010(18885)
- 2009(17326)
- 2008(16657)
- 2007(14112)
- 2006(12288)
- 2005(10725)
- 学科
- 济(86623)
- 经济(86536)
- 管理(59214)
- 业(53492)
- 企(44086)
- 企业(44086)
- 方法(42049)
- 数学(37193)
- 数学方法(36810)
- 中国(23829)
- 农(21961)
- 财(19560)
- 学(18573)
- 业经(17851)
- 环境(17432)
- 贸(16734)
- 贸易(16726)
- 易(16328)
- 地方(16275)
- 和(14564)
- 农业(14542)
- 制(13734)
- 划(13037)
- 技术(12808)
- 理论(12738)
- 务(12120)
- 财务(12058)
- 财务管理(12037)
- 银(11939)
- 银行(11903)
- 机构
- 大学(297028)
- 学院(293106)
- 济(122473)
- 经济(120133)
- 管理(119484)
- 理学(104407)
- 理学院(103266)
- 研究(102370)
- 管理学(101653)
- 管理学院(101157)
- 中国(75650)
- 京(64150)
- 科学(63557)
- 财(51768)
- 所(50833)
- 研究所(47057)
- 农(45486)
- 中心(45069)
- 业大(44036)
- 财经(42818)
- 北京(41150)
- 经(39258)
- 江(38872)
- 范(38757)
- 师范(38461)
- 院(37442)
- 经济学(37007)
- 农业(35666)
- 经济学院(33442)
- 财经大学(32125)
- 基金
- 项目(208584)
- 科学(164440)
- 基金(152889)
- 研究(152158)
- 家(133554)
- 国家(132544)
- 科学基金(113563)
- 社会(96898)
- 社会科(91919)
- 社会科学(91891)
- 基金项目(81631)
- 省(78831)
- 自然(73693)
- 自然科(71936)
- 自然科学(71918)
- 自然科学基金(70619)
- 教育(68565)
- 划(67387)
- 资助(63284)
- 编号(60486)
- 成果(48287)
- 部(46950)
- 重点(46657)
- 发(44436)
- 创(42867)
- 课题(41395)
- 国家社会(40220)
- 教育部(40141)
- 创新(40086)
- 科研(39811)
- 期刊
- 济(127096)
- 经济(127096)
- 研究(85967)
- 中国(51342)
- 学报(46027)
- 科学(43793)
- 管理(41602)
- 农(40141)
- 财(36569)
- 大学(34650)
- 学学(32526)
- 教育(29829)
- 农业(29137)
- 技术(24337)
- 融(21034)
- 金融(21034)
- 经济研究(20926)
- 财经(20125)
- 业经(19409)
- 经(17161)
- 问题(16539)
- 业(16086)
- 图书(15222)
- 资源(15221)
- 科技(14820)
- 技术经济(14761)
- 理论(14091)
- 贸(13467)
- 世界(12992)
- 实践(12755)
共检索到414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腾 严良 易明
提高能源生态效率,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能源短缺、降低环境污染、提升社会福利,实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将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要素纳入到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将能源、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要素,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三个维度衡量产出,构建能源生态效率理论框架。通过搜集2000—2014年数据,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同时考虑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的能源生态效率均低于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中国能源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偏低,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间矛盾突出,亟待改善;能源生态效率值从东部沿海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呈"东高西低"分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腾 严良 易明
提高能源生态效率,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能源短缺、降低环境污染、提升社会福利,实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将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要素纳入到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将能源、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要素,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利三个维度衡量产出,构建能源生态效率理论框架。通过搜集2000—2014年数据,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同时考虑环境非期望产出和社会福利的能源生态效率均低于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中国能源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偏低,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少华 陈浪南
本文基于我国33个工业行业1992-200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PCSE稳健估计方法发现外包显著提高了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技术进步、产权结构、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等也对能源利用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的分析对于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奚潭
为了探索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进作用机制以进一步提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文章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状况,在研读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能源利用效率改进的三大因素,即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和能源消费结构,确立了反映这三大因素的五个具体指标,并收集了对应指标1989~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然后,使用路径分析模型对所选指标和数据进行建模实证分析,利用统计R语言编程求解路径分析模型并绘制出路径分析图,以直观形象展示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进作用机制。
关键词:
能源利用效率 改进作用机制 路径分析 R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邹艳芬
为解决国内日益尖锐的能源环境矛盾,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压力,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对其进行准确的统计测度和国际对比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将能源消费者分为企业、政府和居民三大类别,从国家能源发展目标出发,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包括总分类指标、监控类指标、解释类指标和辅助说明类指标4大类;在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核算方式下,采用熵权法与能源消费份额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与主成份投影法相结合,对中国、美国、日本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在4种组合条件下,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测度值分别为0.6207、0.5796、0.7854、0.7186,总体虽基本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天营 宫芳 沈菊华
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支撑的中国经济,能源使用效率的低下不仅造成中国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增大和能源国际依赖度的提高,威胁着能源和经济安全,而且成为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经济规模扩大同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减少的负向关系能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创新企业能源利用技术、以产业链作为循环经济的实施途径是促进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一次能源 效率 技术创新 产业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敏 王腾 严良 谢雄标
改善能源生态效率是实现"十三五"节能降耗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本文考虑生态和社会福利因素,以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样本为基础,利用SBM-DEA模型计算和分析了中国区域能源生态效率,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从财政分权、经济竞争的内生经济增长和制度层面探究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近17年来中国中西部地区能源生态效率水平较东部地区差,其中中部地区呈现持续恶化趋势。财政分权显著改善了能源生态效率,而地方政府间经济竞争降低了能源生态效率。地区虚拟变量揭示经济竞争使东部和中部地区能源生态效率显著下降,但有助于西部地区提高能源生态效率。基于反事实分析,如果能够遏制经济竞争加剧,能源生态效率年均能够获得1.38%额外改善。最后,本文提出从改革财政激励制度,强化审计监督问责,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等政策建议,鼓励地方政府形成经济竞争与合作,以期提升中国能源生态效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平 詹存卫
为了保障能源利用条件下的国家环境安全,通过比较环境安全评价和传统环境评价,提出环境安全度这一环境安全的定量指标,建立中国能源利用的环境安全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无论是二氧化硫还是氮氧化物的排放在2 0 10年和2 0 2 0年都是不安全的。因而,必须制定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安全战略,制定相应的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削减能源环境污染,动用经济手段促进能源可持续利用,确保国家环境安全。
关键词:
环境安全区 评价体系 环境安全度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吴巧生 王华 成金华
全球化和加入WTO ,有助于中国从更大范围内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从中国能源战略评价的角度来讲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实施石油安全战略 ;能源工业作为竞争性行业 ,必将融入到开放型经济体系中 ,市场化是中国能源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未来能源政策的走向是国际化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调整能源结构 ,协调全球和本国发展与能源及环境之间的矛盾 ,恰当地处理多种社会集团和人群利益主体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使之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运行和发展。
关键词:
能源战略评价 产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冕 卢昕 杨福霞
本文在定量测算中国各省份2000-2011年能源价格扭曲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能源价格扭曲对中国能源效率的综合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在空间上的差异状况。结果显示:(1)新世纪以来中国能源价格扭曲程度总体呈现逐步减弱的趋势,说明我国长期以来所开展的能源价格双轨制改革以及近年来所实施的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改革,在纠正中国能源价格扭曲问题中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2)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能源价格扭曲程度的增加,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能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其中,这一效应在中部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最后,从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方面为我国能效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冕 卢昕 杨福霞
本文在定量测算中国各省份2000-2011年能源价格扭曲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能源价格扭曲对中国能源效率的综合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在空间上的差异状况。结果显示:(1)新世纪以来中国能源价格扭曲程度总体呈现逐步减弱的趋势,说明我国长期以来所开展的能源价格双轨制改革以及近年来所实施的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改革,在纠正中国能源价格扭曲问题中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2)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能源价格扭曲程度的增加,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能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其中,这一效应在中部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最后,从加快要素市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曾胜 靳景玉
从能源消费结构的视角,通过C-D生产函数,得到GDP与四种能源消费的比例关系,由此计算四种能源消费增量所带来的GDP增量,运用DEA方法进行能源效率测算,得到以下结论:我国能源规模效率处在高位波动运行,能源总量规模投入接近能源最优规模,能源效率较低是由于能源技术效率水平低下所致;通过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的关系分析,可知降低煤炭的使用量,增加石油、电力、天然气的使用量可以提高能源效率;验证了"能源效率的惯性"现象,表明我国未来一段时间能源效率将在高位波动运行。
关键词:
能源效率 能源消费结构 经济增长 DEA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世祥 成金华
文章基于生产理论框架的非参数法,应用几个不同目标情景下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从省际、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角度评价了中国的能源效率,并利用"两步法"估计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即使以国内先进水平做参照,中国的能源效率总体水平仍然很低,而且省际、区际之间差异较大,表明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从主要的能源用户来看,工业部门以及6个主要耗能行业的能源效率都不高,这是由能源密集型的工业结构以及生产技术结构所决定的,反映出中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工业行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性。我们也发现,技术进步与地区之间的技术扩散,能源价格的适当提高与价格机制的完善,对于能源效率的改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能源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远 李林
文章运用泰尔熵指数,对1997~2007年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距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1年间,中国总体能源效率差距明显下降,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其中区域内能源效率差距快速下降,区域间能源效率差距显著增加。从三个区域上看,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差距略有增加,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差距都明显下降。
关键词:
能源效率 地区差距 泰尔熵指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德明 何红渠
基于2006、2009、2012年统计数据,通过能值生态足迹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并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平均人均可再生能源承载力为5.34ha/人,人均能源消费生态足迹为13.58ha/人,生态盈余为-8.24ha/人,全国各省平均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75。2006—2012年,能源生态赤字呈不断扩大趋势。2006—2012年,全国能源能值效率普遍提高,东部沿海城市能源效率较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反映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双导向作用。GDP总量与能源消耗能值线性相关。随着人均GDP增加,能源消耗总能值呈现倒"U"形,单位GDP消耗能源能值下降,居民生活能源能值消耗上升。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依赖能源消耗,但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效率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