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84)
- 2023(11037)
- 2022(9242)
- 2021(8846)
- 2020(7442)
- 2019(17183)
- 2018(16645)
- 2017(31667)
- 2016(16650)
- 2015(18933)
- 2014(18245)
- 2013(18017)
- 2012(16245)
- 2011(14632)
- 2010(13921)
- 2009(12389)
- 2008(11538)
- 2007(9333)
- 2006(7726)
- 2005(6553)
- 学科
- 济(71698)
- 经济(71634)
- 管理(44608)
- 业(42992)
- 方法(37802)
- 数学(34936)
- 数学方法(34555)
- 企(33353)
- 企业(33353)
- 中国(20023)
- 农(18611)
- 财(16179)
- 贸(15302)
- 贸易(15296)
- 易(15021)
- 业经(13612)
- 农业(12360)
- 学(12352)
- 环境(11420)
- 制(10754)
- 地方(10091)
- 技术(10081)
- 务(9952)
- 财务(9920)
- 财务管理(9900)
- 和(9568)
- 银(9562)
- 银行(9533)
- 企业财务(9431)
- 融(9354)
- 机构
- 大学(232953)
- 学院(230109)
- 济(105866)
- 经济(104418)
- 管理(92631)
- 理学(81906)
- 理学院(81039)
- 研究(80120)
- 管理学(79777)
- 管理学院(79343)
- 中国(61091)
- 京(48411)
- 科学(47262)
- 财(43329)
- 所(38304)
- 农(37608)
- 中心(36722)
- 财经(36564)
- 研究所(35651)
- 业大(34844)
- 经济学(34488)
- 经(33952)
- 经济学院(31318)
- 北京(29840)
- 农业(29779)
- 江(29349)
- 院(29286)
- 范(28000)
- 财经大学(27915)
- 师范(27693)
- 基金
- 项目(169867)
- 科学(136680)
- 基金(129657)
- 研究(121173)
- 家(114785)
- 国家(113970)
- 科学基金(98550)
- 社会(81219)
- 社会科(77370)
- 社会科学(77352)
- 基金项目(68332)
- 自然(64144)
- 自然科(62753)
- 自然科学(62737)
- 自然科学基金(61670)
- 省(61599)
- 教育(55321)
- 划(53932)
- 资助(52824)
- 编号(45705)
- 部(39610)
- 重点(38664)
- 发(36285)
- 国家社会(36191)
- 创(35805)
- 成果(34496)
- 教育部(34307)
- 创新(33694)
- 科研(33333)
- 人文(32701)
共检索到316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袁鹏 张英群 刘海洋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能源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变化、要素替代等效应。该分解法不同于传统的指数分解法和结构分解法,能够识别要素替代对能源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应用以上分解框架对1985-2010年中国能源生产率变化的分解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效应是能源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其次为要素替代效应,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较小。然而,能源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和省际差异。要素替代效应在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对经济落后省份的能源生产率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还发现,能源价格扭曲导致了能源稀缺省份的要素替代效应相对较小,而能源富集省份的要素替代效应相对较高的反常现象...
关键词:
能源生产率 技术进步 要素替代 价格扭曲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苏利阳 毕诚
本文基于生产率和效率的内涵界定,探讨了能源生产率、能源效率及变化率的衡量指标,指出若要度量能源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生产率增长指标比效率改进指标更为合适;同时全要素框架下测算能源生产率增长率(即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率)应比单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率更能准确反映能源生产率变动情况。通过将这两个指标用于2000~2010年能源生产率增长情况,本文发现两者在反映能源生产率增长率的纵向变化趋势时基本一致,但在横向比较时有一定差别。本文还发现受经济周期和政策环境变动的影响,2000~2010年我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率的演化趋势可分为4个阶段。最后,利用计量模型考察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并对在"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秦炳涛 席小炎 郑义
运用MalMqui st方法从地级市层面考察了200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状况。考虑能源要素投入后,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9%,显著高于劳动和资本双要素模型下年均0.2%的增长率,说明节能增效已经成为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量。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后得出,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分别在推动我国"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生产率提高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东部地区在技术进步方面表现出色,中、西部地区则在能效改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要提高区域生产率水平,全国约一半的城市仍然需要从技术进步或效率改善方面加强努力;技术进步是提高我国21世纪整体生产率和实现可持续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华 蒋伟杰
本文首次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IsP)来重新测度和分解中国1985~2009年29个省份的能源生产率。研究表明,中国能源生产率年均提高2.89%,转折点发生在2002年。在此之前,能源技术变化是能源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量,之后,能源技术效率变化推动了中国能源生产率的稳步上升。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生产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技术变化是导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呈现"高能效一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低能效一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部省份的能源生产率均得到提升,最佳实践省份越来越多,但是省份之间的追赶效应只有0.36%。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伯强 杜克锐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针对指数分解法(IDA)和生产理论分解法(PDA)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各地区2003~2010年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技术进步是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推动力;(2)能源替代劳动、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效率恶化阻碍了中国能源强度的下降;(3)从各地区对促进全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作用来看,贡献最大的三个地区依次为河北、广东和安徽,与此相反,内蒙古对全国能源强度的下降起了抑制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期刊] 预测
[作者]
朱文超 方兆本 吴遵
在生产函数框架下,本文将多维校准分解方法和完全结构分解方法结合,首先计算了2002~2007年各类能源使用的价格替代效应和实际技术进步,随后对期间中国碳排放增量进行了分解。本文发现,在观察期内能源之间的要素替代表现为电力替代煤炭和石油,石油是主要的被替代类能源。2002~2007年经济规模增长和资本强度提高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使用实际技术进步则是帮助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同时,劳动力的实际技术进步和价格替代效应、能源的价格替代效应、以及终端需求结构的变化,都对碳排放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
关键词:
能源使用 碳排放 要素替代 技术进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克强 武英涛 刘红梅
长期以来,有关中国能源开采产业效率的研究常在与其它工业行业相同的框架下进行,而忽略了该行业的"异质性"问题。本文基于成本函数的对偶测度方法,将能源开采业中资源耗减、资本投入产出滞后和需求因素纳入其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框架,构建了包括传统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在内的更为全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框架;并以煤炭行业和石油与天然气行业为例,以1999—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源耗减和产出滞后因素对TFP影响显著,纳入这两个因素的测度模型具有相对更优的统计性质,而忽略这两个因素将使结果出现偏差;且样本期间两行业的生产效率均具有显著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7.00%和3.88%,其...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德山 张淑英
根据中国2000—2007年的可比价能源投入产出表,分析6部门的完全能耗系数变化趋势,并采用因素分解法,将能耗强度变动分解为直接能耗变化、产品技术变化和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在各个部门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工业对煤、石油的完全能耗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煤和石油的能耗强度总量呈负向变化,主要原因是其直接能耗强度变动;天然气和电力的能耗强度总量呈正向变化,主要原因分别是最终需求结构变动和产品技术变化;产品技术变化不利于农业、工业、建筑业、交运仓邮和其他非物质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吴开亚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晓玲 贺斌
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ISP)分解出2003~2015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生产率指数,实现了在全要素框架下向分要素生产率测算的有效拓展,准确分析各个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驱动作用,并运用Sys-GMM模型对影响城市土地生产率变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究期内中国城市全要素土地生产率累计下降13.49%,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抑制作用;分区域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下降最大,中部和东北部次之,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小,均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抑制作用;在影响因素中城市人口集聚、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城市土地生产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在"土地引资"背景下外商投资数量增加和过早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土地生产率提升起到抑制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路正南 杨洋 王健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动的紧迫形势下,碳排放约束生产的现象开始凸显,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碳生产率,本文运用Laspeyres分解法对中国碳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解析,并以2000~2010年为样本期,定量研究了碳排放结构变动、低碳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并从行业角度对碳生产率增长波动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低碳技术进步是驱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不合理的碳排放结构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先进低碳技术的行业部门碳排放空间不足是导致碳生产率增长缓慢根本原因。从行业角度看,各部门碳排放结构调整和低碳技术进步,对碳生产率变动贡献程度有所不同。基于此,本文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钟馗 杨俊 胡玮
本文基于DEA,对1997—2007年间我国29个主要能源生产省份的能源生产效率及生产率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产业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显著、平均水平较低,相对来说常规能源的生产效率发挥比较充分;总体看来,生产率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规模效率的贡献较少;大多数省份的生产率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引起各地变化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关键词:
能源产业 生产效率 生产率 DEA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
能源消费强度 LMDI分解法 完全分解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