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45)
- 2023(12088)
- 2022(10574)
- 2021(10166)
- 2020(8447)
- 2019(19828)
- 2018(19670)
- 2017(38123)
- 2016(20429)
- 2015(22997)
- 2014(22829)
- 2013(22930)
- 2012(21093)
- 2011(19080)
- 2010(18742)
- 2009(17070)
- 2008(16352)
- 2007(13952)
- 2006(12090)
- 2005(10656)
- 学科
- 济(85882)
- 经济(85793)
- 管理(56666)
- 业(53171)
- 企(43338)
- 企业(43338)
- 方法(41251)
- 数学(36486)
- 数学方法(36172)
- 中国(24299)
- 农(21737)
- 财(19824)
- 贸(17849)
- 贸易(17841)
- 学(17672)
- 业经(17492)
- 易(17389)
- 地方(15422)
- 制(15000)
- 农业(14306)
- 和(13351)
- 环境(13272)
- 银(12483)
- 银行(12445)
- 理论(12336)
- 融(12007)
- 金融(12006)
- 行(11942)
- 技术(11927)
- 务(11850)
- 机构
- 大学(292993)
- 学院(288731)
- 济(123945)
- 经济(121687)
- 管理(116962)
- 理学(102279)
- 理学院(101170)
- 研究(100559)
- 管理学(99646)
- 管理学院(99140)
- 中国(75319)
- 京(62811)
- 科学(60822)
- 财(52981)
- 所(49757)
- 研究所(45850)
- 中心(44206)
- 财经(43743)
- 农(43232)
- 业大(41684)
- 北京(40349)
- 经(40094)
- 经济学(38253)
- 江(38108)
- 范(37651)
- 师范(37329)
- 院(36656)
- 经济学院(34550)
- 农业(33951)
- 财经大学(32842)
- 基金
- 项目(202425)
- 科学(160046)
- 基金(149597)
- 研究(148325)
- 家(130339)
- 国家(129330)
- 科学基金(111125)
- 社会(94982)
- 社会科(90134)
- 社会科学(90111)
- 基金项目(79495)
- 省(75163)
- 自然(71799)
- 自然科(70168)
- 自然科学(70152)
- 自然科学基金(68911)
- 教育(67026)
- 划(64308)
- 资助(62229)
- 编号(59027)
- 成果(47348)
- 部(46145)
- 重点(44909)
- 发(42893)
- 创(41647)
- 课题(40080)
- 教育部(39857)
- 国家社会(39697)
- 创新(38941)
- 科研(38711)
- 期刊
- 济(130443)
- 经济(130443)
- 研究(88013)
- 中国(49580)
- 学报(44552)
- 科学(42473)
- 管理(42003)
- 农(38390)
- 财(37061)
- 大学(33853)
- 学学(31785)
- 教育(28449)
- 农业(27502)
- 技术(23249)
- 经济研究(22902)
- 融(22527)
- 金融(22527)
- 财经(21029)
- 业经(20042)
- 经(17961)
- 问题(16897)
- 图书(14857)
- 业(14735)
- 理论(14674)
- 技术经济(14248)
- 贸(14108)
- 科技(13602)
- 世界(13498)
- 实践(13225)
- 践(13225)
共检索到4120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玉杰 王庆石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将传统产业关联理论应用于对能源消费的分析中,构建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出能源消费的产业关联系数,给出划分能源消费部门结构的方法,并采用2002~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各部门能源消费数据对中国能源消费部门的结构进行对比,揭示了中国能源消费部门的结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目前中国能源消费的关键部门依然主要集中在冶金业、化学工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但是第三产业的相关部门在中国能源消费部门结构中的地位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已经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军。
关键词:
关键部门 能源消费 投入产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管卫华 顾朝林 林振山
首次建立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动力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模拟和预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和预测出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比例将逐步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的消费比例将上升,尤其是石油消费的地位会提高。近10年来中国各部门能源消费比例变化表现为生活和第一产业的能源消费比例下降,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例上升。由于工业生产能源消费一直占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今后应调整工业结构,降低能耗高的工业部门比重,采取措施降低第三产业过快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费增长加快的问题,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关键词:
能源 消费结构 动力模式 中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松 贺灿飞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生产与消费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单位GDP的能耗却不断下降。理论上,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可以归因于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为了解释中国能源效率的这种变化过程,本文采用对数平均的LMDI方法将中国1994-2005年的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六大类产业结构变化、两位数产业结构变化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94-2005年,能源强度降低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的贡献在2001年后不断降低,产业结构变动在1998年前降低了能源强度,1998年之后导致能源强度的上升。在技术效应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耗能产业部门及居民消费...
关键词:
技术进步 结构变动 能源效率 能源强度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曾胜 靳景玉
从能源消费结构的视角,通过C-D生产函数,得到GDP与四种能源消费的比例关系,由此计算四种能源消费增量所带来的GDP增量,运用DEA方法进行能源效率测算,得到以下结论:我国能源规模效率处在高位波动运行,能源总量规模投入接近能源最优规模,能源效率较低是由于能源技术效率水平低下所致;通过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的关系分析,可知降低煤炭的使用量,增加石油、电力、天然气的使用量可以提高能源效率;验证了"能源效率的惯性"现象,表明我国未来一段时间能源效率将在高位波动运行。
关键词:
能源效率 能源消费结构 经济增长 DEA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天营 宫芳 沈菊华
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支撑的中国经济,能源使用效率的低下不仅造成中国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增大和能源国际依赖度的提高,威胁着能源和经济安全,而且成为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经济规模扩大同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减少的负向关系能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创新企业能源利用技术、以产业链作为循环经济的实施途径是促进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一次能源 效率 技术创新 产业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雁冰 薛文骏
能源强度反映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综合作用。本文在1995-2009年各省份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面板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面板协整模型分析中国区域能源强度与就业之间的动态作用及其长期均衡关系。结果显示,能源强度与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能源强度对就业总量和就业变动率有着负向的冲击,能源强度的降低可以有效拉动中国就业的提高。各个省份之间的能源强度对于中国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影响作用由西向东呈现出梯度递增的趋势。因此,建议通过扩大经济增长的规模降低能源强度,提高就业水平;东部地区应侧重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第三产业来增加就业,...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就业 脉冲响应 面板协整模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闫笑非 杜秀芳
为了探究影响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内在规律,文章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第一、二产业产值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费与第三产业产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从短期波动角度看,能源消费量增长对中国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影响各不相同。从长期均衡关系来看,能源消费对中国第一和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同向拉动作用。通过这些分析结论,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中国能源供需失衡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能源消费 向量误差修正 模型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华军 刘传明 孙亚男
本文基于1995—2012年中国省际能源消费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发现:①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样本考察期内,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逐步提高,等级森严的空间网络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②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发挥"桥梁"和"中介"的作用。③在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中,环渤海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新疆和山西等资源丰富的省份属于"净溢出"板块,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④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紧密程度及稳定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凤朝 潘雄锋 徐国泉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揭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机理及变化趋势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提出了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测算方法,基于1985年~2003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对效率份额,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波动较大;无论是从效率份额还是结构份额来看,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都是导致整体能源消费强度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丽娜 赵涛 刘广为 孙金帅
能源强度主要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组合情况以及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组合情况可以由能源结构来表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强度变动的重要因素。文章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SVAR),分析1990-2010年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数据。基于SVAR模型构建的所需条件,对3组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检验通过后构建SVAR模型。通过S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冲击效应;应用方差分解技术,探究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在能源强度变化中的贡献度。结...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郭文 孙涛
本文通过引入城镇化及居民消费等因素拓展LMDI模型,解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动为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消费抑制因子、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人口规模六大效应,并探讨上述六种效应变动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率及其作用机理。然后,选择中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及其分解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 2012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增加42.1167亿吨,消费抑制因子效应、城镇化效应、居民消费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为正效应,而碳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负效应,并且居民消费效应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碳排放量变动的主要人口因素。较之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人口规模效应明显较高,但其能源强度效应则相反,中部地区碳排放因子效应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现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减缓了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长,而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方向则相反,最后,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无显著地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梦 孙毅 刘晓明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使得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一种趋势,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其分析预测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通过相关关系及走势图的分析,证明了运用GDP增长率预测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的可行性;而后根据MIDAS模型的建模理论,构建基于季度GDP增长率数据和年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数据的混频模型,证明了混频模型在预测能源消费总量方面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最后基于混频模型预测出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9.3亿吨标准煤,在"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范围内,但仍须加强控制力度,因此相关部门可利用季度GDP数据对年度能源消费总量进行预测,为能源政策和相关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
能源消费总量 混频预测 MIDAS模型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宏杰
文章对1978—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以及煤、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对物价变动的影响进行了经验分析。结论表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对物价变动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从能源消费结构与物价变动的分析来看,煤、石油资源消费对物价上升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且石油资源消费量对物价变动的影响较大,而天然气资源消费量与物价变动之间则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物价 协整分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洪涛 丁云龙
利用LMDI指数分解方法,对中国1995—2006年能源消费密度的变动趋势进行分解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之前,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共同促进了能源消费密度的下降。2000年之后,受结构效应由负转正和技术效应影响减缓的双重影响,能源消费密度近几年出现了上升趋势。第二产业的重工业化趋势,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逐渐增加,企业研发投入低,创新能力不足及其在国际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等是造成这一趋势的深层原因。扭转这一趋势的政策取向在于促进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逐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发挥节能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以及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韵
在能源低碳化发展背景下,文章运用SPA-TOPSIS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了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对中国整体和各地区能源结构优化程度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大致呈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的"U"型分布;从整体来看,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特性,其中β收敛特性在考虑空间效率情况下的拟合优度得到改善;从三大地区来看,中国能源结构优化程度的收敛性特征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收敛效应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则都存在σ收敛和俱乐部收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