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30)
- 2023(11427)
- 2022(9479)
- 2021(8613)
- 2020(7083)
- 2019(15899)
- 2018(15121)
- 2017(28408)
- 2016(15234)
- 2015(16649)
- 2014(16103)
- 2013(16127)
- 2012(14903)
- 2011(13785)
- 2010(13356)
- 2009(12130)
- 2008(11718)
- 2007(10020)
- 2006(8751)
- 2005(7775)
- 学科
- 济(71276)
- 经济(71219)
- 管理(39422)
- 业(36864)
- 方法(31214)
- 数学(28806)
- 数学方法(28636)
- 企(27137)
- 企业(27137)
- 中国(20912)
- 农(17982)
- 贸(15852)
- 贸易(15847)
- 易(15443)
- 地方(15079)
- 财(14842)
- 学(14432)
- 业经(13335)
- 农业(12317)
- 制(11790)
- 环境(11578)
- 融(10265)
- 金融(10264)
- 银(10148)
- 银行(10100)
- 产业(9909)
- 行(9789)
- 地方经济(9586)
- 技术(8745)
- 出(8741)
- 机构
- 大学(225820)
- 学院(223094)
- 济(102501)
- 经济(101101)
- 研究(85693)
- 管理(82097)
- 理学(72716)
- 理学院(71767)
- 管理学(70484)
- 管理学院(70090)
- 中国(64152)
- 科学(54010)
- 京(47731)
- 农(44489)
- 所(44234)
- 财(41398)
- 研究所(41268)
- 业大(36972)
- 中心(36778)
- 农业(35608)
- 财经(34644)
- 经济学(33725)
- 经(32013)
- 院(30977)
- 经济学院(30625)
- 北京(30007)
- 江(29642)
- 范(28824)
- 师范(28412)
- 科学院(27495)
- 基金
- 项目(161547)
- 科学(128905)
- 基金(122594)
- 家(111457)
- 国家(110665)
- 研究(109034)
- 科学基金(93457)
- 社会(74792)
- 社会科(71277)
- 社会科学(71262)
- 基金项目(64805)
- 自然(61555)
- 自然科(60229)
- 自然科学(60209)
- 省(59446)
- 自然科学基金(59200)
- 划(52367)
- 资助(49432)
- 教育(48688)
- 编号(38892)
- 重点(37681)
- 部(36743)
- 发(35765)
- 创(33561)
- 国家社会(33462)
- 创新(31767)
- 科研(31649)
- 中国(31145)
- 计划(31075)
- 教育部(30888)
- 期刊
- 济(103473)
- 经济(103473)
- 研究(63949)
- 学报(43307)
- 科学(39030)
- 中国(38933)
- 农(38261)
- 大学(31746)
- 学学(30542)
- 管理(28334)
- 财(28202)
- 农业(26552)
- 经济研究(19979)
- 融(17729)
- 金融(17729)
- 财经(17375)
- 业(15496)
- 业经(15304)
- 教育(15187)
- 经(15115)
- 技术(14855)
- 问题(13933)
- 贸(13520)
- 世界(12120)
- 资源(12052)
- 国际(12046)
- 业大(11201)
- 统计(11160)
- 版(11091)
- 技术经济(10837)
共检索到315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彦楠 何则 马丽 杨宇 张天媛 陈力原
能源碳排放是全球温室效应最主要的贡献因素,要实现低碳发展,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本文基于分省能源终端消费数据,采用K-means聚类法和STIRPAT模型,对中国省级层面四大类能源的消费比重、时空分异、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4年间,各省煤炭消费比重不断降低,不同省区在不同时段石油消费比重变化呈现多样性特征,各省天然气消费比重整体仍处在较低水平上,电力与热力消费比重整体保持着持续增加的趋势;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海南、甘肃、青海和宁夏处于相对较优的低碳能源消费结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邱灵 申玉铭 任旺兵 严婷婷
论文采用分层聚类法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地域划分,并运用Theil系数探讨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而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十五"时期,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显著,从空间上可划分为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能源高效区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1~2005年,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差异、三大地域间差异和地域内差异均呈上升趋势;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价格水平和投资水平是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显著因素;以煤炭消费比重所表示的能源结构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以全员劳动生产率所表示的技术水平对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媛媛 甘依霖 李星明 余瑞林
伴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文化消费在社会结构与社会重构中的作用愈发明显。文章结合经济地理学、文化社会学、消费经济学等多维研究视角,遵循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综合性、针对性和数据可获取性原则,以及中国文化消费的具体情况,从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满意度三个层面构建文化消费指数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探讨中国文化消费水平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省域文化消费水平在空间上整体表现为东西差异,且存在一条类似人口、经济分布规律的"胡焕庸线","胡线"两侧文化消费水平差异较大。②中国省域文化消费水平梯度差异明显,以板块内差距为主,板块间差距为辅。③文化产品供给、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以及教育发展程度共同驱动中国省域文化消费水平的地域分异。④建议通过完善文化消费市场、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挖掘文化产品内涵、推广文化教育并培养专业人才、制定差异化文化政策等策略,合理引导文化消费,实现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宗义 刘亦文
根据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显著而且当前节能任务艰巨的事实,提出了进行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因素分析的必要性。基于2007年的截面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分析了各因素对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工业增加值中高耗能产业比重以及煤炭消费比重的差异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要在短期内缩小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距,必须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发展,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提升煤炭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
能源效率 偏最小二乘回归 截面数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栋 王琪延
本文通过对我国1978-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总消费的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来探求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从能源对经济的贡献度的角度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0-2006年GDP和能耗关系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建模,详细比较了各省在能源使用效率及经济增长对能源依赖程度上的省际差别,最终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管卫华 顾朝林 林振山
首次建立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动力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模拟和预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和预测出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比例将逐步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的消费比例将上升,尤其是石油消费的地位会提高。近10年来中国各部门能源消费比例变化表现为生活和第一产业的能源消费比例下降,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例上升。由于工业生产能源消费一直占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今后应调整工业结构,降低能耗高的工业部门比重,采取措施降低第三产业过快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费增长加快的问题,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关键词:
能源 消费结构 动力模式 中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吴国培 吴伟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能源供给和需求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从能源消费水平看,虽然能源消费总量较大,但人均能源消费量较低,基于购买力平价的单位GDP能源消耗并不高,单位能源消耗GDP产出的增速较快。从能源消费结构看,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占比偏高,而交通能源消费占比偏低,近年来生活能源消费占比明显提高。从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看,一国能源消费与该国人口数量、GDP和所处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人口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分别以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能源消费指标,对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且实证研究了不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要明显大于人均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划分标准下,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是造成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朱金鹤 郭东升 王帅
稳定就业、提升就业质量被列为就业领域的优先目标,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2011~2016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时序因子分析法和ArcGIS软件对就业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分异分析,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了不同地区各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2011~2016年中国就业质量总体呈中等水平,且上升趋势明显;就业质量得分高低按地区排名依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就业质量空间格局呈"东高西低,中部塌陷"的特征,并且具有"大连片,微散落"的格局差异特性;东部地区省际间就业质量差距较大,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中部、西部地区省际间就业质量差距较小,并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东部地区就业质量提升过程符合层次性内涵,西部地区是以就业环境提升为着力点的就业质量提升模式,中部地区的劳动报酬水平拖累了就业质量的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环境也未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晓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如何以较低的能源消费保障较高的经济增长成为政府和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对2 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特征的分析表明,宏观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和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保障能源可持续消费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宏观上调控上述因素,使其向能源可持续利用方向发展。
关键词:
能源消费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晓丽 胡军峰 史雪飞
运用指数因素分析法将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指数分解为外商直接投资(FDI)数量效应、FDI行业分布效应和投资能源强度效应,拟揭示FDI行业分布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认为,FDI行业分布对中国能源消费影响较大并呈现加强态势。因此,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FDI的行业分布,可以有效地降低中国能源消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鞠可一 周德群 王群伟 吴君民
能源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是能源安全的两大组成部分。我国能源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的。本文将能源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作为衡量能源安全的目标,从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能源消费结构出发,对1980年-2007年以来的各项指标展开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①单位新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能源安全的贡献能力远大于传统能源;②自1980年以来,我国能源安全整体上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走势;③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能源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的负面影响。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曾胜 靳景玉
从能源消费结构的视角,通过C-D生产函数,得到GDP与四种能源消费的比例关系,由此计算四种能源消费增量所带来的GDP增量,运用DEA方法进行能源效率测算,得到以下结论:我国能源规模效率处在高位波动运行,能源总量规模投入接近能源最优规模,能源效率较低是由于能源技术效率水平低下所致;通过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的关系分析,可知降低煤炭的使用量,增加石油、电力、天然气的使用量可以提高能源效率;验证了"能源效率的惯性"现象,表明我国未来一段时间能源效率将在高位波动运行。
关键词:
能源效率 能源消费结构 经济增长 DEA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夏海力 叶爱山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和Theil指数分解法进行创新系统效率测度与区域差异结构性原因分析,并借助Tobit模型对典型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及强度进行估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态安全下创新系统效率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阶梯式分布,且表现出差异化发展态势;区域间差异和东部、西部区域内差异是影响整体差异的关键;变量中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城镇化、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对创新系统效率具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而水资源禀赋、对外开放度对其存在负作用。最后,提出提升水生态安全下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