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99)
- 2023(10436)
- 2022(8725)
- 2021(8013)
- 2020(6832)
- 2019(15880)
- 2018(15581)
- 2017(29546)
- 2016(16100)
- 2015(18551)
- 2014(18619)
- 2013(18870)
- 2012(17834)
- 2011(16407)
- 2010(16225)
- 2009(14864)
- 2008(14679)
- 2007(13083)
- 2006(11220)
- 2005(10125)
- 学科
- 济(74555)
- 经济(74494)
- 管理(43897)
- 业(40595)
- 方法(36440)
- 数学(33109)
- 数学方法(32880)
- 企(30776)
- 企业(30776)
- 中国(21187)
- 农(19547)
- 贸(16984)
- 贸易(16979)
- 易(16564)
- 财(16352)
- 学(15694)
- 环境(14857)
- 业经(13686)
- 农业(12924)
- 制(12318)
- 地方(12071)
- 和(11409)
- 银(11180)
- 银行(11142)
- 融(10909)
- 金融(10907)
- 行(10753)
- 划(10136)
- 务(9160)
- 财务(9144)
- 机构
- 大学(244655)
- 学院(241524)
- 济(110512)
- 经济(108667)
- 管理(91227)
- 研究(87695)
- 理学(79166)
- 理学院(78254)
- 管理学(77095)
- 管理学院(76658)
- 中国(66380)
- 科学(52818)
- 京(51642)
- 财(46721)
- 所(45015)
- 农(43803)
- 研究所(41383)
- 中心(39230)
- 财经(38244)
- 业大(37157)
- 经济学(35931)
- 农业(34935)
- 经(34924)
- 江(33747)
- 北京(32897)
- 经济学院(32637)
- 院(30899)
- 范(30832)
- 师范(30521)
- 财经大学(28453)
- 基金
- 项目(162668)
- 科学(128415)
- 基金(121187)
- 研究(115933)
- 家(106929)
- 国家(106138)
- 科学基金(89730)
- 社会(76028)
- 社会科(72286)
- 社会科学(72263)
- 基金项目(63885)
- 省(60577)
- 自然(57446)
- 自然科(56156)
- 自然科学(56138)
- 自然科学基金(55191)
- 教育(52797)
- 划(52425)
- 资助(49935)
- 编号(44854)
- 部(37819)
- 重点(37169)
- 成果(35888)
- 发(35678)
- 创(33690)
- 国家社会(32883)
- 教育部(32299)
- 科研(31808)
- 创新(31734)
- 中国(31593)
- 期刊
- 济(115680)
- 经济(115680)
- 研究(70658)
- 中国(43465)
- 学报(40203)
- 农(38585)
- 科学(36951)
- 财(34688)
- 管理(30924)
- 大学(29913)
- 学学(28278)
- 农业(26477)
- 经济研究(20843)
- 融(20362)
- 金融(20362)
- 教育(20171)
- 财经(19066)
- 技术(18845)
- 业经(17479)
- 经(16518)
- 问题(15639)
- 业(15607)
- 贸(14936)
- 世界(13007)
- 技术经济(12775)
- 国际(12723)
- 统计(12357)
- 商业(11778)
- 版(11512)
- 资源(11124)
共检索到3500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关键词:
核密度估计 马尔科夫链 碳排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关键词:
核密度估计 马尔科夫链 碳排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吴开亚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永哲 马立平 徐宪红
本文建立我国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综合分析产业能源结构、产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等因素对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量化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讨论了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增长所具有的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程度最高,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产业能源结构居次,产业能源强度最低。最后,本文提出了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永哲 马立平 徐宪红
本文建立我国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综合分析产业能源结构、产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等因素对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量化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讨论了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增长所具有的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程度最高,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产业能源结构居次,产业能源强度最低。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强 伍世代 林羽珊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东南沿海地区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变化主要受产出规模的增效应和工业能源强度的减效应影响,且正效应远远高于负效应;2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能源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区域工业节能减排,但其作用相对较小;3碳排放主要受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中度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等经济规模增长拉动而增加,同时,这些产业能源强度下降幅度也相对较大,可见,能源消费总量最大的产业也是节能减排成效和潜力最大的产业;4东南沿海地区工业经济外向型特征显著,受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较大。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亚云 谭曾豪迪 姚月 张大红
文章通过运用IPCC(2006)提供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出20002014年我国及30个省域的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并对全国和各省的碳排放量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运用扩展的Kaya模型和LMDI因素分解法,将20002014年全国的碳排放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增长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并对每一种效应进行详细分析。最终结论:(1)我国20002014年间的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一直在不断地升高,碳排放形势堪忧,需采取更强力的措施来促进节能减排;(2)全国不同省域之间的排放量差异不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亚云 谭曾豪迪 姚月 张大红
文章通过运用IPCC(2006)提供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出2000~2014年我国及30个省域的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并对全国和各省的碳排放量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运用扩展的Kaya模型和LMDI因素分解法,将2000~2014年全国的碳排放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增长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并对每一种效应进行详细分析。最终结论:(1)我国2000~2014年间的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一直在不断地升高,碳排放形势堪忧,需采取更强力的措施来促进节能减排;(2)全国不同省域之间的排放量差异不断扩大,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几个排放大省;(3)驱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增长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其中前者对碳排放起拉动作用,而后者是抑制作用。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减缓碳排放增长,发展低碳经济。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志耘 杨朝峰
本文基于生产部门、居民生活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以及水泥生产量的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考察样本期间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但仍处于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力,能源利用效率则是碳排放的主要负向驱动力。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LMDI分解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尚梅 徐紫瑞 闫晓霞 杨晴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城乡、区域和收入阶层分析居民家庭碳排放及结构的演进情况,借鉴广义最小二乘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技术研究2012—2018年我国四大区域居民家庭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城市居民家庭碳排放大于乡村且呈上升趋势,二者差距随时间变大;(2)在三种分类标准下,食品烟酒、居住和生活用品类碳排放始终是造成各类家庭碳排放差异的主要原因;(3)2012—2018年,城乡差异、收入水平和交通出行在多数时间对四大区域家庭碳排放影响显著,但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尚梅 徐紫瑞 闫晓霞 杨晴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城乡、区域和收入阶层分析居民家庭碳排放及结构的演进情况,借鉴广义最小二乘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技术研究2012—2018年我国四大区域居民家庭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城市居民家庭碳排放大于乡村且呈上升趋势,二者差距随时间变大;(2)在三种分类标准下,食品烟酒、居住和生活用品类碳排放始终是造成各类家庭碳排放差异的主要原因;(3)2012—2018年,城乡差异、收入水平和交通出行在多数时间对四大区域家庭碳排放影响显著,但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湘梅 姚智爽
基于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VAR)模型分析方法,从能源消费总量、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四个指标出发,分阶段分析了我国1953~2011年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情况。研究表明:能源消费总量和城市化水平是驱动碳排放的核心动力,且两者作用相反。能源消费总量对碳排放起到正向驱动作用,碳排放对其响应与能源强度类似,持久且不稳定,说明中国能源"双控"政策的效果显现仍需很长一段时间,但两者的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大,效果明显。而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有反向驱动作用,其响应可在短期内达到平稳状态,加之其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度可达10%,使之成为未来降低我国碳排放的有力措施。与...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罗世兴 柯文岚
双碳背景下,采矿业减排降碳对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全口径的经济普查,热力、电力等28种能源的终端能源消费等数据,测算了2000—2021年我国采矿业能源消费CO_2排放,运用LMDI法分析其驱动因素,并对2025年采矿业能源消费CO_2排放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2000—2021年我国采矿业能源消费CO_2排放呈倒“V”型走势,单位产值CO_2排放稳步下降;行业上主要分布在煤炭采选、油气开采行业,能源类别上主要来源于电力、煤炭类能源消费;2004—2018年,产值变化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是主要增排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增排作用较弱;能源强度效应是核心减排因素但减排作用下降;排放系数效应减排作用最弱;低、中低和中排放情景难以实现2025年单位产值能耗和碳排放的下降目标,中高和高排放情景虽能实现规划目标,但难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降,因此,需要在保持能耗强度下降的同时,加大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 情景预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觅 吕斌 张纯 黄斌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夏晖 何煜 杨岑
根据全国及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湖北省和重庆市六个强制碳减排试点省市的碳排放量数据,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MDi),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发展三方面分析能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发现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在北京、天津和上海市,三大驱动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明显大于在湖北省、广东省和重庆市的贡献值。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环比增长率数据,实证检验全国及六个试点省市三大驱动因素的变化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来看,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影响不显著,而碳排放对能源效率的变化比对经济发展更为敏感。具体到各省市数据,湖北省三大驱动因素变化...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驱动因素 LMDI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