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40)
2023(11186)
2022(9399)
2021(8521)
2020(7373)
2019(17111)
2018(16632)
2017(32069)
2016(17489)
2015(20211)
2014(20116)
2013(20499)
2012(19541)
2011(17893)
2010(17695)
2009(16281)
2008(16049)
2007(14271)
2006(12203)
2005(10966)
作者
(52462)
(44123)
(43927)
(41978)
(27875)
(21211)
(20197)
(17237)
(16628)
(15496)
(15136)
(14861)
(13886)
(13873)
(13796)
(13688)
(13443)
(13100)
(12698)
(12695)
(10933)
(10895)
(10755)
(10084)
(9873)
(9848)
(9668)
(9577)
(8860)
(8828)
学科
(82570)
经济(82495)
管理(48800)
(45609)
方法(42342)
数学(38853)
数学方法(38617)
(34817)
企业(34817)
中国(22481)
(21011)
(19252)
(18328)
贸易(18323)
(17851)
(16924)
环境(15676)
业经(14572)
农业(14022)
(13416)
地方(13114)
(12100)
金融(12098)
(12083)
银行(12039)
(11972)
(11547)
(11370)
财务(11355)
财务管理(11324)
机构
大学(266536)
学院(262677)
(119752)
经济(117805)
管理(99637)
研究(94231)
理学(86731)
理学院(85729)
管理学(84511)
管理学院(84030)
中国(71888)
科学(56553)
(55941)
(51858)
(48445)
(47005)
研究所(44420)
财经(42639)
中心(42357)
业大(39948)
经济学(39066)
(38997)
农业(37495)
(36703)
经济学院(35595)
北京(35518)
(33371)
(33144)
师范(32800)
财经大学(31865)
基金
项目(177340)
科学(140451)
基金(132865)
研究(125758)
(117125)
国家(116259)
科学基金(98661)
社会(82745)
社会科(78706)
社会科学(78682)
基金项目(69808)
(65709)
自然(63646)
自然科(62218)
自然科学(62199)
自然科学基金(61180)
教育(57548)
(57037)
资助(55269)
编号(48303)
(41393)
重点(40644)
成果(38604)
(38374)
(36327)
国家社会(35764)
教育部(35486)
科研(34727)
创新(34216)
中国(34049)
期刊
(123675)
经济(123675)
研究(76403)
中国(46326)
学报(43773)
(40829)
科学(40129)
(38680)
管理(33422)
大学(32579)
学学(30864)
农业(27867)
(23394)
金融(23394)
经济研究(22261)
财经(21588)
教育(21262)
技术(20132)
(18610)
业经(18354)
问题(16720)
(16371)
(16344)
统计(13883)
世界(13838)
技术经济(13809)
国际(13718)
商业(12668)
资源(12383)
(12302)
共检索到3791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吴开亚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永哲  马立平  徐宪红  
本文建立我国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综合分析产业能源结构、产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等因素对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量化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讨论了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增长所具有的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程度最高,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产业能源结构居次,产业能源强度最低。最后,本文提出了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永哲 马立平 徐宪红  
本文建立我国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综合分析产业能源结构、产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等因素对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量化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讨论了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增长所具有的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程度最高,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产业能源结构居次,产业能源强度最低。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本文对中国农业1981—2007年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农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技术进步对农业碳减排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具有一定随机性,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湘梅  姚智爽  
基于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VAR)模型分析方法,从能源消费总量、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四个指标出发,分阶段分析了我国1953~2011年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情况。研究表明:能源消费总量和城市化水平是驱动碳排放的核心动力,且两者作用相反。能源消费总量对碳排放起到正向驱动作用,碳排放对其响应与能源强度类似,持久且不稳定,说明中国能源"双控"政策的效果显现仍需很长一段时间,但两者的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大,效果明显。而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有反向驱动作用,其响应可在短期内达到平稳状态,加之其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度可达10%,使之成为未来降低我国碳排放的有力措施。与...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秋红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应用LMDI分解方法,文章定量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5个因素对湖南省1995-201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正向影响因素,其对湖南省16年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1.15%、37.84%、12.86%和9.46%;能源结构效应是负向影响因素,其贡献率仅为-1.3%。湖南省减少碳排放的重点是加快推广碳减排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亚伟  
本文测算了2000~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将碳排放总量分解为GDP、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等4个因素,以此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决定因素;技术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力量;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作用方向尚不稳定,但对碳排放增加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分别以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能源消费指标,对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且实证研究了不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要明显大于人均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划分标准下,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是造成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祁成祥  林勇  
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LMDI方法建立了甘肃省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并运用1995~2008年相关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甘肃省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得出经济发展是促进甘肃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能源强度是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能源结构对甘肃人均碳排放变化的影响不明显。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顾成军  龚新蜀  
从影响因素角度用LMDI分解方法对新疆1999—2009年的碳排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新疆人均碳排放增长起抑制效应,且能源强度的抑制效应大于能源结构的抑制效应;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对新疆人均碳排放增长起拉动效应,且产业规模的拉动效应大于人口规模的拉动效应。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的抑制效应难以抵消由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拉动的新疆人均碳排放的增长。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鹏  顾晓薇  刘敬智  王青  
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同能源储量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能源危机时威胁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于全面工业化时期,经济快速发展,能源使用效率低,近几年不少地区出现的不同程度的“三荒”(电荒、煤荒和油荒)正是这一矛盾的体现。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本文运用分解模型把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分解为经济增长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计算结果显示:1978年~2003年间能源效率年均增长率为4·76%,能源消耗总量没有随GDP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脱钩;研究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共使能源消耗量增加约22·8×108t标准煤,而能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觅  吕斌  张纯  黄斌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