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06)
- 2023(7384)
- 2022(6326)
- 2021(6062)
- 2020(5099)
- 2019(11977)
- 2018(11916)
- 2017(23185)
- 2016(11977)
- 2015(13089)
- 2014(12458)
- 2013(12414)
- 2012(11743)
- 2011(10792)
- 2010(10438)
- 2009(9539)
- 2008(9216)
- 2007(7903)
- 2006(7078)
- 2005(6683)
- 学科
- 济(56745)
- 经济(56701)
- 管理(28300)
- 业(27551)
- 方法(25253)
- 数学(22882)
- 数学方法(22708)
- 企(20450)
- 企业(20450)
- 中国(18013)
- 贸(14773)
- 贸易(14767)
- 易(14447)
- 农(13838)
- 财(11415)
- 业经(11167)
- 学(10639)
- 地方(10445)
- 制(10347)
- 农业(9212)
- 银(8972)
- 产业(8970)
- 银行(8962)
- 行(8792)
- 融(8645)
- 金融(8643)
- 结构(8157)
- 环境(7574)
- 体(7398)
- 出(7240)
- 机构
- 大学(170993)
- 学院(168159)
- 济(81927)
- 经济(80851)
- 研究(64542)
- 管理(63253)
- 理学(54983)
- 理学院(54310)
- 管理学(53462)
- 管理学院(53152)
- 中国(50934)
- 科学(37444)
- 京(36508)
- 财(34774)
- 所(32227)
- 研究所(29734)
- 财经(28882)
- 中心(28544)
- 经济学(27627)
- 经(26545)
- 农(24988)
- 经济学院(24970)
- 北京(23686)
- 院(23314)
- 范(22176)
- 江(22144)
- 师范(21972)
- 财经大学(21736)
- 业大(21657)
- 科学院(19914)
- 基金
- 项目(116177)
- 科学(93874)
- 基金(90097)
- 研究(82736)
- 家(79838)
- 国家(79343)
- 科学基金(67876)
- 社会(57341)
- 社会科(54593)
- 社会科学(54584)
- 基金项目(47038)
- 自然(42809)
- 自然科(41923)
- 自然科学(41913)
- 自然科学基金(41212)
- 省(39779)
- 资助(37141)
- 教育(36637)
- 划(35527)
- 编号(30390)
- 部(27763)
- 重点(26906)
- 国家社会(26186)
- 发(25736)
- 中国(25176)
- 成果(24136)
- 教育部(24094)
- 创(23744)
- 人文(22566)
- 科研(22506)
共检索到2497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文章利用引力系数构建30个省份间的关联关系网络,在对该网络的无标度分布、小世界效应等统计性质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评估其网络分布中的整体结构特征、个体位置指针以及群体结构指针。结果发现:该网络是符合具有弱小世界效应的网络类型,其度分布是幂律值为1.022的无标度分布。而且是具有良好通达性的低密度网络,省份间的信息传输效率较高,存在着一定多重叠加性;关联关系分布普遍存在,省份间等级结构较高,但并非“等级森严”。整体网络中的核心-边缘结构不太明显,但子网核心边缘结构突出,子网内部和跨子网能源流动均不容忽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华军 刘传明 孙亚男
本文基于1995—2012年中国省际能源消费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发现:①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样本考察期内,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逐步提高,等级森严的空间网络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②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发挥"桥梁"和"中介"的作用。③在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中,环渤海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新疆和山西等资源丰富的省份属于"净溢出"板块,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④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紧密程度及稳定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杰
提升能源环境效率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以1995—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非径向、非角度、双导向的窗口DEA模型测度出30个省份的能源环境效率,并利用VAR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识别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揭示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复杂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板块分析显示:东部省份主要位于"净溢出板块",是中国能源环境效率提升的"发动机",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而西部省份主要位于"净受益板块",在网络中处于边缘地位;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的地区差异与能源环境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呈显著相关关系,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及相近的技术水平有利于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能源环境效率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为中国节能提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能源环境效率跨区域协同提升机制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煜 刘跃军
文章利用MinDS模型对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构建修正的引力模型将生态福利绩效的"属性数据"转化为"关系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网络结构特征,揭示生态福利绩效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生态福利绩效空间关联网络的集聚模式呈"局部集聚"和"全局关联"并存的特征,网络中心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显著的马太效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主要起到桥梁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以2002年以来的中国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的中间流量数据,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分析了中国宏观经济的产业关联网络结构变动特征,通过测算其平均最短距离、聚类系数、网络密度、中心度、子群分布等结构分析指标,并指标对比,对中国产业关联网络结构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产业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经济新常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以2002年以来的中国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的中间流量数据,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分析了中国宏观经济的产业关联网络结构变动特征,通过测算其平均最短距离、聚类系数、网络密度、中心度、子群分布等结构分析指标,并指标对比,对中国产业关联网络结构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产业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经济新常态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黄玮强 庄新田 姚爽
复杂网络理论是研究股票市场内在结构和功能的有力工具,股票关联网络的拓扑性质和聚类结构对于理解网络的形成机制、发生在网络上的动力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上证180指数和深证100指数成分股票为研究标的,运用最小生成树算法和平面最大过滤图算法构建相应的股票关联网络,分析网络的基本拓扑统计性质和聚类结构。实证研究表明,平面最大过滤图关联网络为小世界网络,各关联网络内股票的影响强度服从幂律分布,股票之间存在的异类匹配模式揭示了市场内股票价格波动传导的过程,对最小生成树关联网络和平面最大过滤图关联网络的宗派和派系聚类分析能有效地挖掘股票之间的聚类结构信息,总体上看平面最大过滤图算法优于最小生成树算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惠中 赵景峰
文章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了2011—2020年中国省际数字金融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个体和聚类三个层面分别刻画其关联网络结构特征,采用非线性二次指派程序分析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金融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区域间梯度差异明显;网络整体关联较为紧密,未出现孤立的节点,但关联关系的紧密性还有待提高,各省份间存在明显的关联与溢出关系;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对整体网络具有一定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并呈现显著的“虹吸效应”,其相邻省份发挥着“桥梁”中介传输作用;西北、西南、东北等偏远地区与其他省份的关联关系较弱,但自身“溢出效应”明显。
关键词:
数字金融 空间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梦宇 马晓君 刘明花 陈瑞敏
文章基于共同富裕内涵,构建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Markov模型分析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和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中国总体和省域共同富裕水平呈上升趋势。2021年东部地区共同富裕水平高于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但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东部地区。(2)样本期内形成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为核心的空间关联网络,此网络通达性较强、等级性较低,网络较为稳定,网络密度上升且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核心区省份数量增加,边缘区之间的网络密度相对较低。(4)省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是逐步递进的过程,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林 高晓彤 刘焱序 韩增林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域包容性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8年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演变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的不均衡特征。(2)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中心—外围的圈层式复杂网络结构形态;包容性绿色效率在省际间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多重叠加特征和网络稳定性不断增强,但整体关联网络的等级结构较为森严。(3)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省份溢出效应明显,属于边缘行动者;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具有显著"虹吸效应",既是关联网络中的中心行动者,又兼具"中介"和"桥梁"的功能。(4)块模型分析表明,京津和长三角属于"净受益"板块;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属"净溢出"板块;广东、浙江和福建属于"经纪人"板块;东北、华北地区省份属于"双向溢出"板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鞠可一 周德群 王群伟 吴君民
能源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是能源安全的两大组成部分。我国能源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的。本文将能源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作为衡量能源安全的目标,从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能源消费结构出发,对1980年-2007年以来的各项指标展开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①单位新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能源安全的贡献能力远大于传统能源;②自1980年以来,我国能源安全整体上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走势;③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能源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的负面影响。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泽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新经济空间关联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新经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与溢出的网络化特征,网络空间稳定性较弱,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而网络空间的通达性较好;东部地区省份在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在全国新经济发展中扮演“居间人”和“中心行动者”角色,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则属于“边缘人”;网络中板块之间各省份新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板块内部联系较少。进一步利用二次指派模型分析新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人力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泽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新经济空间关联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新经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与溢出的网络化特征,网络空间稳定性较弱,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而网络空间的通达性较好;东部地区省份在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在全国新经济发展中扮演“居间人”和“中心行动者”角色,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则属于“边缘人”;网络中板块之间各省份新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板块内部联系较少。进一步利用二次指派模型分析新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人力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肖沁霖 邓宗兵 王炬 曹宇芙 文江雪
【目的】旨在明晰区域间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关系,为推动区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定量测度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空间收敛性。【结果】(1)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显示,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空间关联的网络通达性及其溢出效应呈现多重叠加态势,省际间关联度提升,网络稳定性提高,呈现出“核心-边缘”圈层式复杂网络结构形态。(2)个体网络结构特征显示,江苏、山东和河南等省份在网络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并发挥“中枢”和“桥梁”的作用。(3)内部交互特征显示,西部地区省份所在板块是网络中要素的主要溢出方;而东中部地区省份所在板块是要素的主要受益方,且在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极化作用大于扩散作用。(4)全国、分维度及分地区生态文明发展均存在绝对与条件β空间收敛,收敛速度呈“中-西-东”递减格局。(5)考虑空间网络外部性后,全国收敛加速且周期缩短,但各地表现不一,网络外部性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空间收敛的加速效应较东部更明显;市场化、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生态文明发展空间收敛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结论】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亟需健全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要素市场,加强区域间生态合作,提高板块间联动效应,强化跨区域网络效应,促进生态文明协同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茂
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和OECD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中国产业关联网络模型。使用复杂网络软件分析和比较了1996—2011年中国产业网络关联网络的拓扑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996—2011年期间,前向关联效应最强的行业从生活性服务业逐步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后向关联效应最强的行业主要是计算机及相关活动产业;中国产业关联网络的度分布与泊松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该网络总体上应属于异质性网络;中国产业关联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网络的最大直径不超过5,且平均距离在不断缩小;中国产业关联网络的环向关联程度逐渐提高,产业间技
关键词:
产业关联 复杂网络 拓扑特征 产业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