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86)
2023(14672)
2022(12169)
2021(11600)
2020(9809)
2019(22360)
2018(22019)
2017(42107)
2016(22125)
2015(24956)
2014(24454)
2013(23881)
2012(21592)
2011(19164)
2010(18819)
2009(16979)
2008(16176)
2007(13435)
2006(11228)
2005(9601)
作者
(60318)
(50469)
(50188)
(47939)
(32072)
(24204)
(22763)
(19849)
(19128)
(17705)
(17232)
(17006)
(15865)
(15772)
(15621)
(15573)
(14961)
(14669)
(14610)
(14353)
(12355)
(12246)
(12152)
(11629)
(11317)
(11268)
(11080)
(10596)
(10024)
(9914)
学科
(90205)
经济(90112)
管理(61719)
(59298)
(48506)
企业(48506)
方法(46451)
数学(42009)
数学方法(41331)
中国(25241)
(22850)
(22419)
(18611)
贸易(18601)
业经(18259)
(18189)
(17527)
(15336)
农业(15126)
(14148)
财务(14093)
财务管理(14068)
理论(13952)
技术(13754)
(13547)
银行(13533)
地方(13458)
企业财务(13412)
环境(13234)
(13099)
机构
大学(306326)
学院(306105)
(131644)
经济(129454)
管理(121154)
理学(106687)
理学院(105569)
管理学(103469)
管理学院(102913)
研究(102164)
中国(78030)
(62824)
科学(61492)
(57581)
(49364)
财经(47761)
(47178)
中心(47164)
研究所(45637)
业大(44165)
(44067)
经济学(41962)
(40766)
北京(39053)
(38335)
经济学院(37963)
师范(37915)
(37572)
农业(37221)
财经大学(36261)
基金
项目(219395)
科学(176061)
基金(165170)
研究(157159)
(145474)
国家(144389)
科学基金(125260)
社会(102999)
社会科(97924)
社会科学(97902)
基金项目(86607)
自然(82432)
(82132)
自然科(80693)
自然科学(80674)
自然科学基金(79261)
教育(73331)
(70869)
资助(67955)
编号(60967)
(50123)
重点(49831)
成果(47226)
(46552)
(46365)
国家社会(44550)
创新(43577)
教育部(43560)
科研(43092)
人文(41688)
期刊
(129689)
经济(129689)
研究(85162)
中国(53038)
学报(46745)
科学(45065)
管理(44174)
(43377)
(40883)
大学(36527)
学学(34756)
教育(29232)
农业(28540)
技术(27167)
(24223)
金融(24223)
经济研究(23981)
财经(23298)
业经(20500)
(20171)
(16811)
问题(16691)
统计(16261)
(15002)
(14784)
技术经济(14613)
世界(13827)
(13792)
资源(13790)
商业(13728)
共检索到4255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田涛  
利用平滑转换回归(STR)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收入弹性时变性的特点进行验证,并对能源消费收入弹性进行估计,然后对估计得到的能源消费收入弹性是否具有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收入弹性具有明显的时变性,并且能源消费收入弹性不断下降并最终收敛为-0.08。虽然从长期来看,中国的能源消费收入弹性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并最终收敛,但是能源消费收入弹性短期仍然为正,这种现象在近十几年不会改变。因此,我国政府在增加能源供给的同时要大力进行节能减排以减缓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能源需求压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春华  
文章基于世代交叠模型,从微观视角来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对人均能源消费量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人均能源消费量与人均GDP虽然存在稳定、均衡的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均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并没有表现出单向收敛的趋势。由于影响我国能源消费量的因素较多,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价格波动、技术进步以及城镇化水平等都会对人均能源消费量产生冲击,因此人均能源消费弹性在时空上具有不稳定和不可预测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韵  
在能源低碳化发展背景下,文章运用SPA-TOPSIS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了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对中国整体和各地区能源结构优化程度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大致呈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的"U"型分布;从整体来看,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特性,其中β收敛特性在考虑空间效率情况下的拟合优度得到改善;从三大地区来看,中国能源结构优化程度的收敛性特征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收敛效应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则都存在σ收敛和俱乐部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焕英  石磊  
文章采用多水平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说明了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分析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的必要性,系统的讨论了在层次数据分析中,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各城市发展水平等级内部收敛性及区域之间的异质性问题。并与传统线性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比对,发现在具有层次数据结构的分析中,多水平模型明显优于传统的OLS估计,同时所得结论能够更合理地解释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特性。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孙耀华  仲伟周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1998—2012年我国省际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收敛性特征。本文研究表明,省际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呈现"俱乐部"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收敛起正向作用,而人均收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则起负向作用,人口规模、能源价格、市场开放度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不明确。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中央政府应充分重视省际经济关联,尤其是做好各地方政府在减排目标分解过程中的协调工作;实施差异化减排策略,重视内涵排放问题;建立并完善在减排领域的市场合作机制,进而制定出公平、高效的节能减排政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邹艳芬,陆宇海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ttention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nergy, the study on the energy effective is important to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The regional characters of china 31 provin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effective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spatial statistical model and Moran I index to Panel Dat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ovincial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effective have obvious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cluster in the geographical space, the latter is influenced by its ow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nergy effective of neighbor region, so traditional ignoring the point will lead to deviation of model design and the deflection of the result.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新才  仵雁鹏  
文章采集了大量能源消费量的历史数据,在此基础上首先利用灰色预测和多项式曲线趋势外推的方法建立了我国能源消费系统的单项预测模型;其次,通过标准差法进行权重分配,建立了我国未来能源消费量的组合预测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2007~2011年的能源消费量进行了预测。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姜磊  柏玲  
区域间的空间溢出和技术溢出效应日益显著,在进行能源强度收敛研究时不可忽略空间依赖性和时间动态性。在考虑空间维度的地理邻近性和时间维度的动态性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中国29个省区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收敛情况,研究表明:从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来看,呈现东低西高的格局,并且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从动态趋势看,能源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指数在2005年之后趋于稳定,东、中、西部的能源强度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总体趋势来看,能源强度存在绝对σ收敛,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提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四军  罗丹  WANG Jiaxing  
在生产理论框架下,构建投入导向、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市(不含西藏)2000—2014年数据测度出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建立收敛回归模型对八大区域能源利用效率进行β收敛检验。分析发现: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呈现出"一降两波动一稳、总体上升"的态势,且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分地区来看,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且收敛速度高出全国水平;北部沿海地区各省市能源利用效率差异在增加。对条件β收敛而言,除南部沿海地区在产业结构作用下和西北地区在技术进步作用下条件β收敛系数不显著,其他各区域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作用下均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四军  罗丹  WANG Jiaxing  
在生产理论框架下,构建投入导向、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市(不含西藏)2000—2014年数据测度出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建立收敛回归模型对八大区域能源利用效率进行β收敛检验。分析发现: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呈现出"一降两波动一稳、总体上升"的态势,且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分地区来看,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且收敛速度高出全国水平;北部沿海地区各省市能源利用效率差异在增加。对条件β收敛而言,除南部沿海地区在产业结构作用下和西北地区在技术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光耀  刘红梅  王克强  
本文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利用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研究了1991—2011年中国各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农产品虚拟水消费的收敛性。研究发现,各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农产品虚拟水消费是σ收敛的,也是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的。各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农产品虚拟水消费的空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人均农产品虚拟水生产量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会促进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农产品虚拟水消费收敛,但是由于各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粮食加权虚拟水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会不利于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农产品虚拟水消费收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籍艳丽  
采用面板模型,对金砖五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强度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期来看,金砖五国中只有巴西和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收敛效应,但短期内,金砖五国的经济增长均收敛,而各国的收敛速度不同。在能源消费强度的收敛性方面,中国和南非存在收敛效应,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却不能判断收敛与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欢  成金华  
笔者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技术,考察了不同期限内我国能源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个冲击响应期间,能源价格的上涨均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正向影响作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在短期对能源价格水平有正向冲击作用,在长期有负向冲击作用。另外,能源价格水平在短期主要受其自身水平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在长期对能源价格水平有较大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短期内主要受其自身前期水平的影响,长期则受其自身与能源价格水平的共同影响。基于以上结论,在调控能源价格与制定居民消费政策时,应考虑二者之间的影响特征,以实现能源价格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均衡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凤玲  陈建宏  刘世明  
文章从能源消费的特点入手,分析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情况,得出了近20年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并且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识别和分析,找出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其目的在于对决策者作为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湘梅  姚智爽  
基于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VAR)模型分析方法,从能源消费总量、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四个指标出发,分阶段分析了我国1953~2011年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情况。研究表明:能源消费总量和城市化水平是驱动碳排放的核心动力,且两者作用相反。能源消费总量对碳排放起到正向驱动作用,碳排放对其响应与能源强度类似,持久且不稳定,说明中国能源"双控"政策的效果显现仍需很长一段时间,但两者的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大,效果明显。而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有反向驱动作用,其响应可在短期内达到平稳状态,加之其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度可达10%,使之成为未来降低我国碳排放的有力措施。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