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32)
- 2023(18803)
- 2022(15941)
- 2021(14856)
- 2020(12365)
- 2019(28223)
- 2018(27918)
- 2017(52707)
- 2016(28670)
- 2015(32113)
- 2014(32010)
- 2013(31952)
- 2012(29844)
- 2011(27364)
- 2010(27308)
- 2009(25165)
- 2008(24461)
- 2007(21500)
- 2006(19159)
- 2005(17344)
- 学科
- 济(132430)
- 经济(132300)
- 管理(79679)
- 业(75393)
- 企(59537)
- 企业(59537)
- 方法(52438)
- 数学(45573)
- 数学方法(45187)
- 中国(37455)
- 农(33575)
- 地方(30318)
- 学(28048)
- 财(27736)
- 业经(27554)
- 贸(24861)
- 贸易(24845)
- 易(24047)
- 农业(23024)
- 制(22042)
- 环境(20022)
- 银(19602)
- 银行(19528)
- 融(19171)
- 金融(19170)
- 行(18864)
- 和(18822)
- 技术(18178)
- 理论(17836)
- 地方经济(17398)
- 机构
- 大学(419306)
- 学院(415790)
- 济(177679)
- 经济(174214)
- 管理(158833)
- 研究(152787)
- 理学(136892)
- 理学院(135257)
- 管理学(133035)
- 管理学院(132310)
- 中国(114007)
- 科学(93885)
- 京(91090)
- 所(78695)
- 财(77522)
- 农(74401)
- 研究所(71855)
- 中心(66801)
- 业大(64356)
- 财经(62116)
- 江(60343)
- 北京(58526)
- 农业(58460)
- 经(56590)
- 范(55369)
- 院(54846)
- 师范(54759)
- 经济学(54349)
- 经济学院(48743)
- 州(48593)
- 基金
- 项目(280900)
- 科学(219860)
- 基金(204135)
- 研究(200965)
- 家(180680)
- 国家(179191)
- 科学基金(151554)
- 社会(128671)
- 社会科(121978)
- 社会科学(121947)
- 基金项目(107814)
- 省(107659)
- 自然(98452)
- 自然科(96138)
- 自然科学(96110)
- 自然科学基金(94408)
- 划(91824)
- 教育(91210)
- 资助(84385)
- 编号(79510)
- 成果(64444)
- 重点(63511)
- 发(63311)
- 部(62246)
- 创(57744)
- 课题(55761)
- 创新(53994)
- 国家社会(53597)
- 科研(53582)
- 教育部(52919)
- 期刊
- 济(201304)
- 经济(201304)
- 研究(128332)
- 中国(83432)
- 学报(71182)
- 农(67697)
- 科学(64497)
- 管理(59391)
- 财(55948)
- 大学(52986)
- 学学(50053)
- 农业(46752)
- 教育(43986)
- 融(37645)
- 金融(37645)
- 技术(34310)
- 经济研究(33783)
- 业经(31495)
- 财经(30967)
- 经(26715)
- 问题(25831)
- 业(24955)
- 贸(21383)
- 技术经济(21224)
- 世界(20391)
- 科技(20318)
- 图书(20014)
- 国际(19303)
- 商业(19279)
- 版(19162)
共检索到6282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晶
中国经济在向结构调整和高质量转变的同时,存在能源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如何以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采用LMDI模型探索中国经济发展因素对能源消耗的影响,选取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经济因素、结构因素、技术因素、人口与政策因素等5个维度21类36个表征指标,截取2010年-2019年时序数据研究各维度影响因素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多数年份各维度经济因素均与能源消耗具有正效应,但从各个维度的贡献率来看,经济质量发展、经济因素贡献率显著上升,技术因素、结构因素贡献率有所下降,人口与政策因素对能源消费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因此,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下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有效路径,应是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引导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和总量的降低。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能源消费 LMDI模型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四军 刘奥恋 胡锐玲 郭金琦
基于结构异质性对能源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使用稀疏主成分分析方法测度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构建中国和八大经济区域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结构异质性对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20年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西部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的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更高。产业结构与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能源消费结构、资本配置结构与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侯建朝 谭忠富 谢品杰
运用协整理论,研究了1953—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与实际GD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和实际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建立了能源消费与实际GDP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并通过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和实际GDP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存在能源消费到实际GDP的短期格兰杰因果关系,存在实际GDP到能源消费的长期格兰杰因果关系。采用HP滤波技术分离出能源消费和实际GDP的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对能源消费和实际GDP的趋势成分、周期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和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经济发展 协整 共同波动 中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君 张慧楠
研究目标: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测度不同区域能源消费的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研究方法:使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测度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测度区域间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中国能源消费呈现北方"高-高"集聚,南方"低-低"集聚的分布特征。创新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抑制效应北方要高于南方;产业协调发展对能源消费影响处于上升区间,影响较大的区域是西南和西北地区,影响较小的区域是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拉动效应南方要高于北方;绿色发展的调整空间西部和北方地区要大于东南沿海地区;开放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刺激作用东南沿海地区要高于东北和西北地区;共享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拉动效应西部地区要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研究创新: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能源消费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价值: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目标、资源禀赋水平、地理位置优势以及国际国内分工的不同,决定了采取差异化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国荣 陈芳
数字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探究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对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影响最大;从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大维度来看,数字经济更能促进创新、协调、开放维度的提升,而对绿色、共享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改善环境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在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下,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因此,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合理布局发展数字经济,充分挖掘区域高质量发展重点。同时,还需结合数字技术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把握数字发展机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全面赋能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代冬芳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扩大进口带来的知识溢出有利于技术创新,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福利,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中国的中间品、资本品、消费品以及能源产品等与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的进口贸易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应采取提高中间品进口的针对性、扩大核心零部件进口,推进进口便利化、优化消费品进口结构,适当扩大服务业产品进口、提升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内涵,加大环境保护类产品进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等措施,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本刊评论员
201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专门就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等问题作出部署,意在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构建符
关键词:
消费体制 居民消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向阳 陈佳毅 范玲
基于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构建二者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加权平均法评估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估并分析二者耦合协调度水平,进而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的分布具有较高一致性,均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水平较高,西部地区较低;二是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指数与数字经济指数发展较为一致,数字化产业发展指数呈现东部地区高,中部和西部地区低的态势;三是经济发展活力指数与经济发展效率指数的分布大致相反,创新驱动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较为一致,表明创新驱动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高质量发展 耦合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显辉
伴随全球气候变化日趋复杂,能源、环境和流通经济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双碳”战略的迫切之举。本文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广义嵌套空间计量模型,探析能源消费模式转型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纳入绿色技术创新这一调节变量研究二者间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能源消费模式转型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驱动效应,且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模式转型所产生的联动效应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生的联动效应对流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冯梅 李文华
在分析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能源消费结构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因子分析法构建了质量指标、效率指标、动力指标、社会资源利用指标等四维一体的经济发展质量衡量体系,并通过岭回归分析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耗与经济发展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的消耗、技术与管理水平及经济发展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技术与管理水平的进步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作用最大。
关键词:
一次能源 消费结构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宗显 杨千帆
作为技术高度密集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TFP)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在理论层面梳理了数字经济影响TFP的内在机理,然后采用2011-2018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对具体作用效果和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了TFP增长,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和经济惯性之后依然成立。技术创新和要素配置效率是数字经济影响TFP的中介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作用效果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提升邻近城市TFP水平。此外,数字经济的作用效果在2015年之后得到强化;相比于中西部城市和外围城市,东部城市和中心城市所享受的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更加明显。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夯实数字技术基础,进一步拓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丁志帆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促进信息消费不仅是将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战略举措,而且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通过区分生产性信息消费与生活性信息消费,在经济增长核算框架与结构经济学分析范式下,本文考察了信息消费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生产性信息消费主要通过替代效应带动ICT产业及关联产业的发展,以及通过渗透效应和生产率效应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率。生活性信息消费主要通过乘数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挖掘潜在的信息消费需求,以及通过制度环境效应,为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信息消费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促进信息消费高质量发展效能的充分发挥,应当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打造公平开放的信息消费环境。
关键词:
信息消费 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论机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景华 辛雨
文章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引入关系数据范式,利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不断缩小,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全样本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缩小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的有力途径。分区域考察显示,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缩小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的驱动作用大于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驱动作用尚不明显;南方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缩小地区差距的贡献大于北方地区。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改善对缩小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地区差距均存在显著的积极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巫瑞 李飚 原上伟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是我国在当下推动经济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基于2012~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运用基准回归、异质性检验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地区差异,对西部影响最大,中部影响最小,而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又受到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因素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不同地区差异分别提出建议,从而促进持续更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为数字经济提供良好环境,以期推动数字经济建设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供给体系质量高、效率高、稳定性高。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和持续性均出现深刻变化,但与主要发达国家尚存较大差距。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理念转变不到位、经济发展中的两难多难问题突出、科技创新瓶颈突破难度大、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适应要求等,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成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基本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导向,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推动三大变革,努力提高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同时顺应要求加快完善政府引导调控体系、顺势而为谋划国际经济关系新布局,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创新 现代化经济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