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71)
- 2023(6484)
- 2022(5429)
- 2021(5133)
- 2020(4324)
- 2019(9807)
- 2018(9526)
- 2017(17796)
- 2016(9360)
- 2015(10844)
- 2014(10451)
- 2013(10686)
- 2012(9935)
- 2011(9334)
- 2010(9005)
- 2009(8126)
- 2008(7767)
- 2007(6550)
- 2006(5794)
- 2005(5256)
- 学科
- 济(46714)
- 经济(46678)
- 方法(23910)
- 管理(23066)
- 业(23025)
- 数学(22498)
- 数学方法(22382)
- 企(15092)
- 企业(15092)
- 中国(14640)
- 农(12674)
- 贸(11944)
- 贸易(11939)
- 易(11711)
- 农业(8517)
- 财(8020)
- 业经(7898)
- 学(7410)
- 环境(7351)
- 制(6846)
- 银(6564)
- 银行(6544)
- 融(6467)
- 金融(6467)
- 关系(6451)
- 行(6434)
- 出(6407)
- 发(6177)
- 地方(5457)
- 划(5353)
- 机构
- 大学(143752)
- 学院(140718)
- 济(73113)
- 经济(72314)
- 研究(54799)
- 管理(53521)
- 理学(46957)
- 理学院(46455)
- 管理学(45888)
- 管理学院(45648)
- 中国(42632)
- 科学(30869)
- 京(30546)
- 财(28542)
- 所(27497)
- 研究所(25459)
- 农(25275)
- 经济学(24900)
- 财经(23959)
- 中心(23339)
- 经济学院(22566)
- 经(22288)
- 业大(21035)
- 农业(20146)
- 北京(19728)
- 院(19165)
- 财经大学(18209)
- 科学院(17655)
- 江(17427)
- 范(16994)
- 基金
- 项目(98247)
- 科学(79228)
- 基金(76592)
- 研究(69168)
- 家(68390)
- 国家(67923)
- 科学基金(57699)
- 社会(48809)
- 社会科(46626)
- 社会科学(46616)
- 基金项目(39619)
- 自然(36163)
- 自然科(35443)
- 自然科学(35434)
- 自然科学基金(34875)
- 省(33559)
- 资助(32144)
- 教育(31023)
- 划(29762)
- 编号(24601)
- 部(24088)
- 国家社会(22625)
- 中国(22401)
- 重点(22273)
- 发(21191)
- 教育部(20865)
- 创(20183)
- 人文(19428)
- 创新(19114)
- 科研(18896)
共检索到204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秦炳涛 席小炎 郑义
运用MalMqui st方法从地级市层面考察了200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状况。考虑能源要素投入后,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9%,显著高于劳动和资本双要素模型下年均0.2%的增长率,说明节能增效已经成为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量。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后得出,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分别在推动我国"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生产率提高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东部地区在技术进步方面表现出色,中、西部地区则在能效改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要提高区域生产率水平,全国约一半的城市仍然需要从技术进步或效率改善方面加强努力;技术进步是提高我国21世纪整体生产率和实现可持续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兰冰
基于"全要素"与"产出多样性"双重约束,提出一种新型的生态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变动指标,从静态和动态的双重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区域能源绩效。研究发现:我国能源尚未实现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型,呈现"上升—下降—下降—回升"的演进态势;能源效率的总体差距趋于加大,地区间和地区内均不存在收敛现象,区域间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是主要贡献因素;忽略非合意产出将导致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标被高估,尤其是能源使用技术进步率的高估现象更为明显;我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实现累积性增长,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能源效率并未出现"追赶效应";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由"不平衡导向"向"协调导向"转变,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并未出现"协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于爱水 张继如 于得水
基于2011—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二次动态加权法测算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连续动态演变特征,并借助时空分异模型探究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结果发现:(1)中国多数省份创新全要素生产率随时间推移呈稳定上升趋势;(2)创新资源、知识创新、协同创新、创新政策、创新环境在不同省份表现出较大差异;(3)不同样本期内,影响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子系统有所差别,其中创新资源对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强度波动较大,知识创新对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同样表现为促进作用,且作用强度远大于创新资源;(4)知识创新、协同创新、创新政策对全国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创新环境效应表现出东部促进、中西部作用不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据此,提出实施差异化导向型政策、优化区域要素资源配置、主动加入全球创新网络等措施,以提升中国创新能力与水平。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少华 蒋伟杰
本文首次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ISP)来重新测度和分解中国1985-2009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该指数优势在于可以进一步测度与分解投入要素的生产率。研究表明:①国家层面,TFP增长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35.08%的份额。相比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是导致TFP变化的主要原因,生产前沿面年均向上移动3.53%;相比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驱动中国TFP上升的主要因素,中国的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②区域层面,TFP差异是导致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但是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TFP的提升均体现在资本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变化方面。③省际层面,全部省份在样本期内都实现了TFP提升,2005年之后逐渐有更多的省份成为"创新者",而省际之间追赶效应表现得并不是十分明显;TFP、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在省际之间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动态趋势。研究对我国今后经济增长挖潜、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省际发展与赶超等问题,富有启发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克强 武英涛 刘红梅
长期以来,有关中国能源开采产业效率的研究常在与其它工业行业相同的框架下进行,而忽略了该行业的"异质性"问题。本文基于成本函数的对偶测度方法,将能源开采业中资源耗减、资本投入产出滞后和需求因素纳入其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框架,构建了包括传统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在内的更为全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框架;并以煤炭行业和石油与天然气行业为例,以1999—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源耗减和产出滞后因素对TFP影响显著,纳入这两个因素的测度模型具有相对更优的统计性质,而忽略这两个因素将使结果出现偏差;且样本期间两行业的生产效率均具有显著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7.00%和3.88%,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袁鹏 张英群 刘海洋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能源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变化、要素替代等效应。该分解法不同于传统的指数分解法和结构分解法,能够识别要素替代对能源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应用以上分解框架对1985-2010年中国能源生产率变化的分解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效应是能源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其次为要素替代效应,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较小。然而,能源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和省际差异。要素替代效应在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对经济落后省份的能源生产率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还发现,能源价格扭曲导致了能源稀缺省份的要素替代效应相对较小,而能源富集省份的要素替代效应相对较高的反常现象...
关键词:
能源生产率 技术进步 要素替代 价格扭曲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辛玉红 李星星
文章从投入产出角度,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及其分解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2006-2011年间中国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较低,平均增长率仅为1.5%,增长的源泉主要是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效果。最后从不同类型新能源公司视角出发,分析了不同类型新能源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之间的差异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辉 董晔
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考虑非期望产出CO2增加的约束问题。文章估算出中国1978~2008年存在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是高能耗和高投入,其代价是CO2的高排放;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低意味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CO2作为环境成本的代理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较为显著。
关键词:
CO2排放 能源消费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江春 吴磊 滕芸
本文使用序列DEA和当期DEA方法测算了中国2000—2008年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在规模报酬固定的假设下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变化指数。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国及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发生下降,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于要素投入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持续降低是同期资本产出比率迅速上升造成的,这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收入分配不合理,同时也反映出金融体系的不健全。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DEA 资本产出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长青 刘聪粉 王晓军
现有文献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单纯考虑中国经济增长而忽略了资源环境因素对经济质量的影响是片面的。与类似研究相比,本文在生产率测量框架体系中引入了资源环境因素,从而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提供一个更为科学的方法。文章分别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1985~2010年间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及分解。研究发现,不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会高估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洪兴建 罗刚飞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文章阐述了Fre-Primont(FP)指数测算TFP的优势,利用FP指数对我国1995-2012年省际TFP及其分解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2008年之前我国TFP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4.03%,2008年之后下降至-32.6%,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要素投入,主要原因是TFP效率下降;由于2008-2012年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下降较多,使得三个地区TFP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而东部地区仅技术进步下降较大,TFP降幅相对较小;东部和东北省份的TFP水平值相对较高,省际差异基本呈现扩大趋势,西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查建平 钱醒豹 赵倩倩 舒皓羽
为更为有效测算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弥补传统效率测算方法的局限,本文将超效率数据包络构造思路引入到双前沿面下的DEA-Malmquist指数计算之中,构建了基于双前沿面的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并补充规模报酬可变的条件约束,构建出更具可信性的基于双前沿面的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分解模型,进而对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旅行社、星级酒店与旅游景区三种类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与分析,结论显示:三类旅游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其演化态势与增长的决定因素亦存在较大差异;同类旅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同区域旅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存在行业异质性。其可能的原因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资源配置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制度供给对旅游细分行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以及三类旅游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演化形成不同的行业特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子文 刘向东
分析我国零售业的增长模式及驱动因素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甄别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有助于深化对我国零售业发展历史及现状的认识。零售业在我国社会化商品流通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增长核算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1998年以来我国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进过程进行系统的测度和分解。实证结果显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是2004年外资进入和2008年金融危机;从行业层面来看,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停滞的主要原因是无货铺零售业、综合零售业、家电产品零售业以及服装日用品零售业的低速发展;从生产率分解的角度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变化。此外,本文还发现我国零售业具有典型的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同时资源扭曲配置的现象长期存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子文 刘向东
分析我国零售业的增长模式及驱动因素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甄别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有助于深化对我国零售业发展历史及现状的认识。零售业在我国社会化商品流通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增长核算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1998年以来我国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进过程进行系统的测度和分解。实证结果显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是2004年外资进入和2008年金融危机;从行业层面来看,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停滞的主要原因是无货铺零售业、综合零售业、家电产品零售业以及服装日用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李超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地区之间的竞争将发展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竞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将更多体现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距。本文在运用全局(global)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根据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组成,首次采用方差分解方法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成因的双角度分解模型,并应用于中国2000-2015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的分析。研究发现:相比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差距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9.19%,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57.66%、73.33%、81.73%和144.64%;基于要素角度,污染治理生产率的差距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为64.28%,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为63.96%、64.94%、59.10%和57.88%;通过进一步细分要素可知,劳动投入生产率的差距不仅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地区间差距作用最大,而且对东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的影响占据绝对地位,贡献率为19.27%、19.02%和19.65%,驱动中西部地区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工业废气治理生产率,贡献率为20.24%、20.7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