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29)
2023(14726)
2022(12362)
2021(11390)
2020(9462)
2019(21939)
2018(21247)
2017(40482)
2016(22540)
2015(25116)
2014(24888)
2013(24773)
2012(23429)
2011(21448)
2010(21299)
2009(19700)
2008(19597)
2007(17576)
2006(15311)
2005(13637)
作者
(67329)
(56328)
(56232)
(53527)
(35805)
(26985)
(25631)
(22159)
(21188)
(20044)
(19291)
(18647)
(17902)
(17792)
(17766)
(17438)
(17382)
(16790)
(16303)
(16142)
(14304)
(13813)
(13732)
(12970)
(12710)
(12500)
(12490)
(12293)
(11462)
(11356)
学科
(91848)
经济(91746)
管理(62814)
(58827)
(45576)
企业(45576)
方法(41281)
数学(37175)
数学方法(36810)
中国(27199)
(26716)
(23968)
(21389)
贸易(21383)
(20905)
(20411)
业经(18824)
(17627)
农业(17615)
环境(17456)
地方(16373)
(15576)
银行(15513)
(14889)
(14742)
金融(14740)
(13894)
(13859)
财务(13828)
(13805)
机构
大学(327312)
学院(325108)
(141503)
经济(138888)
管理(121521)
研究(119101)
理学(104962)
理学院(103741)
管理学(102063)
管理学院(101476)
中国(89967)
科学(73427)
(69172)
(63796)
(63137)
(61968)
研究所(56782)
中心(53558)
业大(52210)
农业(50920)
财经(50321)
(47637)
(45904)
经济学(44511)
北京(43750)
(42287)
(41951)
师范(41442)
经济学院(40352)
财经大学(37262)
基金
项目(218485)
科学(171348)
基金(160392)
研究(154299)
(142995)
国家(141855)
科学基金(119129)
社会(99448)
社会科(94381)
社会科学(94351)
基金项目(84088)
(83134)
自然(77732)
自然科(75972)
自然科学(75943)
自然科学基金(74659)
(72149)
教育(70500)
资助(66010)
编号(60136)
重点(50138)
(49443)
成果(49296)
(47948)
(45352)
科研(42615)
创新(42594)
课题(42208)
国家社会(42069)
教育部(41749)
期刊
(149846)
经济(149846)
研究(95171)
中国(61558)
学报(57613)
(57444)
科学(51200)
(47218)
管理(42298)
大学(42296)
学学(40107)
农业(39028)
(31130)
金融(31130)
教育(30884)
经济研究(26007)
技术(24818)
财经(24783)
业经(23342)
(21985)
(21379)
问题(20124)
(19470)
国际(17282)
世界(16620)
(16380)
技术经济(16038)
统计(14891)
科技(14865)
商业(14237)
共检索到4800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士春  习蓉  何正霞  
运用LMDI加和分解法,从我国整体、不同行业、工业内不同部门的角度探讨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产出效应,对碳排放的整体贡献为148.49%;其次是人口规模效应,整体贡献为9.65%;最后是能源结构效应,整体贡献为1.36%;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的整体贡献为-53.43%;产业结构效应有抑制作用,整体贡献为-6.07%,潜力没有显现出来;从不同产业的角度研究发现,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整体上"低碳"发展状态较好,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其他行业"低碳"发展状态不佳;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工业,通过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尚红云  蒋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也大幅度增加,如何有效节能降耗,实现能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人类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推导能源消耗变动的一种前沿性结构分解分析形式,将能源消耗变动分解为能源强度变动、技术进步变动和最终需求变动3种影响因素。利用中国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表数据首先测度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耗总量变动的影响程度,然后分别测算28个行业的3种影响因素变动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消耗变动的贡献与特点,结果发现:能源强度变动并没有使所有行业能源消耗都减少;技术进步导致所有行业的每种能源消耗之和都是增加的;28个行业中,最终需求变动的方向与四种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畅  孔宪丽  高铁梅  
利用中国29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在中观层面上对中国工业部门及其内部不同能耗特征的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不仅研究了技术进步及能源价格对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还考虑了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产权结构以及能源替代等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科技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能耗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这些行业通过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将有很大的节能潜力;企业产权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对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有显著影响;能源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工业行业的节能降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电力、石油等能源产品占总能源消费比例的增加降低了工业行业特别是高能耗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国富  宫丽丽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环境面临压力。运用能源消耗碳足迹衡量指标,计算出京津冀地区1996~2011年的能源消耗碳足迹;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拟合回归,讨论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找出能源消耗碳足迹的影响因素,从而验证京津冀地区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果表明:首先,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耗结构一直变化不大,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其中煤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京津冀地区碳足迹呈现上升趋势。再次,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和能耗结构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产业结构对碳足迹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最后,脱钩指数分析表明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而回...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德山  张淑英  
根据中国2000—2007年的可比价能源投入产出表,分析6部门的完全能耗系数变化趋势,并采用因素分解法,将能耗强度变动分解为直接能耗变化、产品技术变化和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在各个部门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工业对煤、石油的完全能耗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煤和石油的能耗强度总量呈负向变化,主要原因是其直接能耗强度变动;天然气和电力的能耗强度总量呈正向变化,主要原因分别是最终需求结构变动和产品技术变化;产品技术变化不利于农业、工业、建筑业、交运仓邮和其他非物质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巧生  成金华  
基于我国1980—2004年的经济与能源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现有能源消耗强度完全分解模型的求解方法,开展六部门结构变化及其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影响方向及影响份额研究表明:用简单平均微分PDM2方法分解计算的结果误差是相当小的,效果满意;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部门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腊生  关敏芳  李萍  
本文通过在经典消费跨期替代模型中引入财富代际传承因素,构建了适合我国居民"家庭精神"的中国式消费跨期替代选择模型,以我国1978—2008年的相关年度数据为样本,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分别对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家庭财富传承偏好进行了估计,并对我国居民的消费选择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除农村居民外,中国式消费跨期替代模型能够得到实践的证实,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选择存在明显的差别。最后,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仲常  谢小丽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能源消耗量不断攀升的同时,GDP能源消耗强度却呈下降态势。本文对这一下降趋势的原因作了解释。首先采用因素分析法分解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结果显示效率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起着主要作用,结构份额中的第一产业降低了能源消耗强度,二产重型化提高了能源消耗强度,二者抵消,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不明显;进一步对影响能源消耗强度中的效率份额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外开放程度和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水平提高是导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使中国的能耗强度仍然处于偏高的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星星  
文章构造中国能源消耗产出效率模型,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各省份的能源消耗产出效率,分析政府规模、第二产业增加值、城镇化率、开放度对能源消耗产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能源消耗产出效率逐年下降;省份间能源消耗产出效率差异较大;政府规模、城镇化率、开放度对我国能源消耗产出效率有正向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对能源消耗产出效率有负向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常征  潘克西  
LEAP平台是分析经济与能源环境复杂系统的理想工具。构建LEAP-Shanghai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基准情景、减排情景、强化减排情景三个综合情景及产业结构优化、终端能效提高等八个子情景,模拟上海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趋势,并分析各自的情景贡献率。结果显示,基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中短期内上海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增长态势难以逆转,但2040年前后可能出现峰值,早于全国。长期节能碳减排的关键在于合理控制经济发展增速,并依靠其他多种手段共同实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觅  吕斌  张纯  黄斌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基于加权前向能耗关联系数和后向能耗关联系数,研究了2017年中国能源消耗关键行业的识别。结果发现:食品和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其他服务业等行业是2017年中国能源消耗的关键行业。由于对关键行业来说,不但生产一单位该行业最终产品的能源消耗量较大,而且该行业形成一单位增加值引起关联行业的能源消耗量也较大。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勇军  刘灿  胡宗义  
关键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宋辉  刘新建  
本文以我国1997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不变价投入产出表和分行业能源统计数据为基础,从单位GDP能耗的构成因子出发,应用多因素多阶影响统计测度模型对我国能耗强度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针对有关行业能耗状况提出了今后发展对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鹏  
能源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世界能源出现普遍短缺的背景下,降低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2000年~2013年交通运输业能源数据,建立拉氏因素分解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使用效率的显著提高是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降低的主因。(2)各因素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取决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水平。当使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时,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能源价格,可以显著的降低运输业能源消耗强度,但当使用效率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各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则一直是降低消耗强度的有效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